自來水價格:一本難念的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31日 16:55 中國經濟時報 | ||||
編者按: 隨著經濟社會的持續快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問題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制約因素。然而,在水資源短缺的同時,水資源浪費現象卻十分嚴重,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專家認為,這種現象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水價形成機制不合理,迫切需要通過價格等經濟調節手段,促進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全社會的節水意識。為此《中共中央關于 水價問題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本報記者 王殿學 在不斷上漲的自來水價格面前,供水企業依舊繼續虧損,而居民卻因水價漲幅過高過快而頗多怨言,這種情形已經持續了多年。是什么原因使自來水價格問題成為一本如此難念的經?想念好這本經究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中國經濟時報記者就此采訪了有關專家和政府官員。 水價核算辦法遭遇質疑 據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生態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傅濤博士介紹,在全球水業市場化的大趨勢下,國際水業存在著完全國有的公共事業性經營、政府借貸、設施租賃、政府所有下的特許經營、BOT投資運營轉讓、政府與民營合資以及英國式的徹底民營化等多種投融資和管理模式。“各國可根據自身狀況對不同模式進行選擇取舍,但無論是何種模式,有三個關鍵點永遠控制在政府手中,即水質標準制定、服務監督和水價監管。” 他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水價是否合理關系到社會穩定和水業市場化后的企業投資收益,是政府、企業、公眾關心的焦點。鑒于管網供水的自然壟斷性,如何在消費者承受力和企業效益之間尋求合理的水價也一直是國際性難題,世界水業市場也不乏民營化后因水價過高而被迫終止合同的先例。在我國,水業市場化剛剛拉開帷幕,近年來全國平均城市水價以每年15%左右的速度增長。 “影響自來水價格的重要因素是水價核算辦法。”他告訴本報記者,《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規定,“城市供水價格中的利潤,按凈資產利潤率核定。……供水企業合理盈利的平均水平應當是凈資產利潤率8%-10%。”他認為其中有兩個問題還需要再深入討論。 一是閑置資產折舊和投資失誤問題。由于前期盲目規劃,目前我國大城市普遍存在供水設施能力供大于求的現象,有50%以上的大中型城市供水設施能力的供需比例大于1.5,超過80%的大中型城市的供需比例大于1,許多城市固定資產的折舊成為最大一筆成本。這些大量閑置的資產的折舊是否應該均攤入制水成本?錯誤投資是否也應得到同樣的利潤回報? 二是供水企業合理成本的核定問題。《城市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所規定的聽證會形式只能用于緩解來自消費者的壓力,不可能指望幾個外行通過短暫的會議就能科學地核定制水成本。原國家計委、建設部在《關于進一步推進城市供水價格改革工作的通知》曾指出,供水企業和污水處理企業改制的關鍵是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只有來自市場的公平競爭才能給行業和企業一個合理的成本,為此2002年12月建設部已在《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建立市政公用行業特許經營制度”。 “在沒有形成供水企業間的競爭機制之前,如果沒有行業橫向的、科學的專業分析,就不能核定合理的成本。”對于許多企業以客觀條件不同等理由來否認橫向績效考核的可行性,傅濤認為,依靠科學系統分析和專家經驗相結合完全可以建立權威的專業分析系統。他表示,在國際化、市場化的背景下,企業效益將更多地決定于管理的績效考核和企業間的橫向比較,而非局限于企業自己的縱向比較,以原有不合理的凈資產利潤率來核定現有水價是有背于市場原則的。 管網漏損率過高影響水價 來自中國水網《水業投資資訊》的最新數據表明,近3年來平均每年城市節水量約30億立方米,但2001年全國供水年漏損量近80億立方米(全社會),相當于南水北調工程一期工程供給城市的總水量。據中國水協對全國593個城市的調查,2001年平均漏損率為15.6%;有關部門對2002年18個省、市、自治區125個城市供水管網的調查統計更是得結論驚人:這些地區管網平均漏損率為18.6%,高于建設部2002年頒發的《城市供水管網漏損控制及評定標準》所規定的12%的水平。其中遼寧、湖南等地漏損率超過了19%,而個別城市更是高達30%以上。 有關專家分析,管網漏損率之所以高居不下且有增長趨勢,有長期的歷史原因和深層的體制原因。由于管網投資金額巨大,在計劃經濟時期依靠政府財政和供水企業投入的情況下,雙方均已不堪重負,積累下龐大的歷史欠債,用于管網更新改造的資金當然不足。同時,在管理體制方面,當地政府對需要巨額投資的管網系統建設改造問題往往認識不足,認為這不是助長業績的“形象工程”,致使網建設與改造長期被輕視。 專家認為,可以從三個方面解決管網漏損問題。一是以水業市場化為背景,綜合提高城市水務企業的管理水平,系統解決管網的維護、工程、管理、計量等與管網漏損有關的問題。二是改造老化的城市供水管網,更新高標準的供水管材材質,從硬件上解決問題。三是改善管網改造投融資體制,多方拓展資金來源,改造資金合理攤入水價成本。 除積極依靠國債大量拉動性投入外,可以考慮適當地引入民營資本和外資。據了解,國務院有關主管領導已對管網改造做出了明確指示,一個初步的解決方案已然成型。管網改造費用極有可能納入將來的水價調整中,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資金匱乏問題,對老化供水管網的一場全面改造有望很快展開。 提高水資源利用率引領水價改革 福州市物價局局長朱光華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自來水屬于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當前我國城市供水價格基本上仍處于補償供水成本階段,而這種較低的水價會產生許多難于解決的矛盾。一方面,水的資源性價值得不到應有的體現,另一方面城市供水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也難有一個良好的環境。由于供水行業帶有自然壟斷性,供需雙方不能自由選擇,基于此我國的水價改革遠遠滯后于其它方面的價格改革。 他認為,我國水價改革應以提高水的利用效率為核心制定水價,推行“補償成本、合理盈利”為原則的供水價格形成機制,從節約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促進污水處理產業化,同時考慮消費者的承受能力等方面通盤考慮制定水價,逐步推進居民生活用水階梯式水價和其它用水定額管理超額用水累進加價制度,建立“水利工程供水價格——水資源價格——城市供水價格——污水處理價格”一整套價格管理體系。 近年來我國供水價格不斷調整、供水企業成本也隨之不斷上升的現象較為普遍,2001年原國家計委、建設部組織了城市供水價格全國統一審價工作,從審價情況看,供水企業由于自然壟斷原因,企業缺乏成本約束,人員膨脹與超前發展較為嚴重,這是供水企業成本不斷上升的主要因素。因此逐步引入競爭機制,將水價形成機制和企業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結合起來,發揮市場機制對水資源配置的基礎作用,發展水交易市場,開放水務市場,用招投標的方式將城市水務交由專業公司管理,政府只對公司的水質、服務、價格調整進行監督和審查,這不失為一種合理的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