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純均:改革迫在眉睫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9日 14:26 《英才》 | ||
·本刊記者 張小平/文 究竟什么樣的人適合讀MBA,有志攻讀MBA的人需要具備那些條件,如何遴選最適合培養的學生,這是考生和培養機構都在關注和思考的問題。我們與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趙純均院長的談話從這里開始。 聯考利弊 去年MBA考試,報考清華經管學院的約4000名,上線的有1500,最后錄取的只有400。對于錄取標準,趙純均強調,現在通行的全國專業學位聯考制度,雖然是重要的參考,但并不是唯一的標準。 “即使上了線,如果從提交的短文或面試時發覺你不適合讀MBA,照樣不會錄取。現在的考核方法有利也有弊。在1994年、1995年左右,社會上出現了對一部分人用錢和權換取學位行為的議論,反應較大。實行聯考,可以從一定程度上防止不正之風。但負面作用是,單純強調分數,讓很多有豐富管理經驗卻沒足夠時間備考的人無法進來。所以很多學校增加了面試的環節,我們請來企業的老總與學校一起面試學生,很多過了基本分數線,分數比較低,但工齡較長、管理上也有一定經驗的,也會讓他來參加面試。” “當然,所有的考試、錄取方法都不會十全十美。我認為現在需要改進考試方法,因為科目太多了,應該把外語之外的三門——數學、管理、政治都歸為一門綜合考試。這個辦法討論了很多年,但因為離傳統碩士考試辦法更遠了,批準還要一個過程。在錄取方面,也應該給各院校更多的自主權,讓各院校有更大的空間選拔具有管理潛質的考生入學。” 對于那些有很豐富的管理經驗、卻上不了最低分數線的老總們該怎么辦?“如果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MBA身上,那么用什么樣的錄取方法也不行。這是認識上的錯位!”所以趙純均的建議是讓這部分人去讀EMBA。 看來,MBA的招生、考試制度改革已是迫在眉睫了。 回歸理性 在對中國MBA的報道上,趙純均認為很多媒體存在著炒作成分:“媒體有時把MBA捧到天上去了,有時又莫名其妙地進行批評。尤其是2002年,有些媒體報道,說中國的MBA驟然降溫了。可能因為2001年報考的有50000人,而2002年時45000人。其實下降10%并不是太大數字啊?”對個中原因,他開了一個玩笑:“也許是因為2001年是最后一年不用考英語聽力了吧!”但現在市面上MBA教育“魚龍混雜”的現象的確存在,如何選擇商學院成了有志者頭痛的問題。趙純均的建議是“各取所需、有的放矢”;“管理教育存在著一個階梯化的特征,教育目的、所學課程、考試重點等都應該有所細分。現在MBA的招生廣告上都寫著‘培養高級管理人員,通向致富的金鑰匙’之類的廣告詞,但你自己一定要清楚自己需要什么?哪個項目是為自己服務的?” “整個管理教育分為三個層次:讀完MBA只是管理職業生涯的開始,入學時學生的平均年齡在26-7歲左右,二年后畢業,馬上當C“X”O并不現實;緊接著是EMBA,它是面向那些即將進入高層的中層管理人員的,比如一個財務部門的經理,現在要當副總了,所以要更寬的知識面,需要學習戰略、營銷、生產等等方面的知識;最后是針對高層管理人員的培訓,比如董事長、總經理一類職別的。其實在北美的商學院,MBA、EMBA都不是針對老總級別的人員設定的,他們能用來上課的時間也有限。但在我國各層次的管理人員中大都需要系統的現代管理教育,而我國的管理教育發展較晚,層次混淆不清,所以出現了剛剛參加工作的新手和老總們接受同等教育的情況。” 相對獨立 有一次去美國著名的哈佛商學院訪問時,趙純均請教該院的院長:什么是商學院的成功之道?哈佛商學院院長指著窗外答道:“你看,窗外的那條河流叫做查爾斯河。哈佛大學在河那邊,而哈佛商學院在河這邊。這就是我們可以把學院辦好的原因。” “您希望清華經管學院與清華大學之間有一條河流嗎?”面對這個有趣的問題,趙純均表示:“作為一個大學的經管學院,需要相對的獨立性。是不是非得有一條河流隔開倒不一定,但需要比現在更強的獨立性。目前不是很如意……” 對國內的商學院,媒體上一直有這樣一種區分方法:把以清華經管學院、北大光華管理學院等為代表的學院稱為“體制內”學院;把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等為代表的學院稱為“體制外”學院。但趙純均似乎很不滿意這種提法:“什么是體制內的?什么是體制外的?我不太喜歡用這個詞,還不如用公辦商學院和民辦商學院來稱呼,這樣可能更規范一些。” 當然,怎樣稱呼其實無關緊要,重要的是它們之間的優劣對比導致的對生源的競爭態勢。在談到兩者之間的區別時,趙純均分析道:“大學里的經濟管理學院優點在于可以利用大學本身的強勢品牌和資源,比如清華倡導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行勝于言等文化氛圍,都會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式的熏陶,培養出的學生就會有一種厚重感,出來后不會光知道賺錢!而沒有大學作為根基的學院,則需要很長時間去建設,并非三五年之功就可以完成這些積淀的。” “但缺點也很明顯,最大的制約就是必然受到所在大學規章制度的約束。這些規章制度里面,大多數是合理的,但也有一部分并不太適合管理教育的。比如招生方法,我們是盡量在研究生招生框架內做,但并不能照搬不誤。傳統的研究生招生要考5門課,研究生各門課必須要達到某個分數線。如清華大學的研究生數學要求達到多少分數,但MBA的學生數學就不一定能達到這個要求。另外如管理教育需要的案例教學,初期的傳統教育對它就不太認可。所以需要增加相對的獨立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