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保費上漲使企業不堪重負,削弱競爭力,醫保改革勢在必行 德國:高福利之路走不通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5日 08:00 經濟日報 | ||||
日前,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德國政府終于與反對黨達成妥協,對德國的醫療保險制度進行較大幅度的改革。據專家估計,改革后,德國醫療保險體系預計每年可減負數十億歐元,德國的法定醫療保險平均費率可從目前的14.5%下降到13.6%,并可穩定若干年。 高福利 拖累了經濟 德國有著舉世聞名的高質量醫療體系。不管是窮人還是富人,一旦生病,都能得到良好的治療,不會發生沒錢看不起病的事情。法定醫療保險報銷的項目種類繁多,不僅醫藥費可以報銷,許多與治療并不太相干的費用,如看病時的出租車費、病假時的工資、產婦補貼、保險者死亡后的一次性津貼等福利性質的費用也由保險公司支付,如果病情需要,還可以去療養院休養,所有費用也都由保險公司承擔。 德國法定醫療保險實行的是一人投保,全家受益的原則,即一家中只要有一個有工作的人參加保險,家中所有非成年人或者沒有收入的配偶都自動得到保險,不需額外繳納保險費。因此,繳納保險費的人只占享受保險待遇總人數中的一小部分。法定醫療保險主要覆蓋中低收入者,所有年收入在45900歐元以下的雇員都必須參加法定醫療保險。高于此收入水平的雇員,或者獨立開業者、自由職業者可以參加私營醫療保險。 德國的高質量醫療體系是用巨大的代價換來的。目前的法定醫療保險費率平均為毛工資的14.5%,雇主和雇員各負擔一半。雖然14.5%的費率已經在世界上處于很高水平,但由于醫療費用不斷上漲,保險公司還是入不敷出,保險費率還將不斷上漲。保險費率的上漲直接增加了企業的人工成本,削弱了企業競爭力。因此,德國國內要求對醫療保險制度進行改革、降低保險費率的呼聲越來越高。 改革 并未觸及根本 此次德國醫療保險制度改革的主要內容是增加保險客戶的自費內容。比如鑲牙,以前保險公司可以報銷一半,現在病人要強制性購買鑲牙保險,而且保險費全部由本人承擔;在藥房購買藥品時個人要負擔10%,每盒藥自付部分不少于5歐元,不高于10歐元;一年內如住院不超過28天,每天每個人要交10歐元。盡管自費項目大大增加,但個人的負擔有一個上限,即因改革而增加的費用不超過個人年毛收入的2%,慢性病患者的額外支出不超過其年毛收入的1%。此次德國的醫療改革方案帶有典型的德國法律特色,既有許多限制,也有許多例外,搞得極為復雜。經常看病的人,必須保留每一份賬單,年終仔細算賬,一點一點對照新規則,才能搞清楚是否能向保險公司要回一部分多支出的費用。這種計算方式,無論是對個人還是保險公司的數據處理系統,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雖然德國此次醫療保險體系改革稱得上是二戰后最大的一次改革,但實際上,除了將負擔轉嫁到保險客戶身上外,對德國醫療市場的根本性問題并沒有觸及。比如,醫生、醫院之間競爭的問題。目前,醫生的收費標準是由醫生協會與保險公司商定的統一標準,好醫生與差醫生的收費標準沒有區別,醫療水平不同的醫療單位之間也不能展開競爭。再比如,藥房的問題。德國開藥房者必須有藥劑師證書,但一個藥劑師最多只能開三個藥房。在其他商業零售領域行之有效的連鎖銷售的形式無法在藥品領域推廣,不能靠連鎖方式降低成本,從而降低藥價。 在許多國家已經得到推廣的網上藥店在德國仍屬禁止之列。盡管人類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但德國的藥品銷售模式還停留在一百多年前的模式。為了增加德國制藥工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德國藥品價格采用政府、制藥業、保險公司談判定價的方式統一規定價格,人為將價格維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變相補貼制藥工業。同樣的藥,德國的價格要高于周邊其他國家。由于此次改革存在諸多不徹底之處,許多評論家認為,這次改革不過是權宜之計,幾年之后,德國將不得不對法定醫療保險制度再動手術。作者:陳秋良資料來源:經濟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