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業也應以市場換技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4日 12:49 粵港信息日報 | ||||
新藥研制動輒數億元投入,中國藥企確實沒有這么多錢,先從仿制藥上找突破口,完成一定原始積累后再做大做強——已經成為公認的“曲線救國”最佳方案。然而,中國藥企腦子里也不能一味求仿制,妄自菲薄往往錯過一些黃金機會。 民族藥業自信心不足 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血管微創介入專家杜志民對中國人錯失心血管介入治療研發機會,頗感遺憾。杜志民介紹,這種介入手術的原理非常簡單,治療時,通過動脈穿刺,將裝有支架球囊插到血管狹窄部位,在體外將球囊加壓膨脹,使支架擴張撐開狹窄的血管,從而挽救病人生命。杜志民認為,像這種投入不大,技術要求不太高的專利發明,應該是資金與技術相對較弱的中國藥企最適合開發的方向。“為什么最終只有瑞士人取得專利開發先機,而中國人就想不出來?這不是智商的問題,也不是資金問題,只是意識問題!”杜志民不否認,國內相當多政府部門對自己企業的研發能力、研發成果持懷疑態度,也是造成中國藥企自信心不足的一個間接問題。 過度保護無發展可言 為保護相對弱小的民族藥業,國家也用心良苦,招標采購一定給國產藥預留相當比例份額,控制洋藥比例。然而,這個保護力度的掌控是個非常巧妙的問題。保護太少,民族藥業沒有生存空間,陷入“無市場——無科研投入——無市場”的惡性循環。保護太多,培養出依賴心理。強生(中國)醫療器械中國區經理趙亦偉認為,目前中國藥業問題主要是后者。 “以市場換技術”,是中國家電業短短10年間崛起的成功秘訣,趙亦偉認為這對民族藥業的發展也有積極的借鑒性。印度是對國內藥企過度保護的一個典型例子。由于政府不重視知識產權保護,民族藥業發展幾乎沒有秩序可言,企業愛怎樣仿制就怎樣仿制,外國優秀藥品對印度市場望而卻步,即使要賣,也拿自己國家淘汰了幾代的產品。因此印度近年電子科技發展雖然全球矚目,但其國民衛生醫療水平非常落后。 因此,中國民族藥業仿制之路應該是有條件的仿制(如專利過期),而國家對國內藥企也應是有度的保護。 記者 伍靜妍 實習生 魯雁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