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健康住宅大旗插遍全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24日 11:32 《新世紀》雜志 | ||||
SARS使住宅回到生存的最初要求 任志強,北京新華遠集團董事長 SARS使人們更注重于居住建筑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起源于香港淘大花園的集體發病,但世界衛生組織的檢驗結果證明,建筑本身并沒有造成非健康的起因。建筑本身并不能使人變 在一次會議上,一位同行說了這樣一個觀點:“人類居住建筑是以生存為目的而產生的,經過了生活、生態、生物、生化的進步過程。但SARS的出現讓人們重新回到了以生存為基礎的起點。”健康只是生存中的一部分。 當人們尚不夠富足的時候,更多的消費集中于滿足于活著,吃、穿比住更重要。當社會進步和富裕時,人類才從居住中得到了享受和恢復了尊嚴,也同時增加了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需求。這些生活的欲望同時改變了建筑的設計和城市的形態。注重于居住建筑中自我享受的成分大于了注重于對環境保護和城市生態的保護。健康曾一度被舒適所替代,直到SARS對生命造成了危機,健康的地位才上升到比其他影響生存的條件更重要的位置。特別是居住建筑的健康安全性更加引起人們的重視,并將逐漸成為生活品質的追求。 居住建筑的第一位健康安全性標準在于建筑本身的自我防護能力。第二位健康安全標準在于建筑本身的所有建筑材料的無害安全性。第三位健康的安全標準在于建筑設計的合理性,使建筑盡可能的利用大自然的免費資源達到最有效的節約能源與環保,同時又不破壞環境和自然資源。第四位健康安全標準則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在居住建筑中利用各種先進的設備、設施彌補在充分利用自然現有條件不足時的缺陷,以達到舒適安全與健康的條件。居住建筑的第五位健康安全的標準是用建筑將城市和人群相對隔離的獨立式建筑。第六位健康安全標準是除了建筑本身已擁有了良好的條件之外,還有優越的位置和擁有周邊優越的自然環境。 健康是個相對的概念,健康也是綜合的社會問題。健康同時是除居住之外的系統生活問題,有運動的成分、飲食習慣的影響、生活心態與心理的健康等等組成。從餐桌上的粗糧與野菜可以聯想到居住建筑的健康并非都是由大魚大肉所堆砌。今天的SARS是一種特定的傳染方式,明天的疫情也許是利用植物或花粉傳播的,因此居住建筑首先要加強自身的防護能力,以便在各種情況下確保人類的生存條件,并在科技的進步中創造健康生活的條件。 板樓風光無限好 馮金輝,北京中加地產公司總經理 目前市場上體量過大、密度過高、通風不暢、環境不好的“病態建筑”數量不少。這實際上反映出市場與科學之間的矛盾。按照科學的設計,要使建筑既健康、又舒適,則需要增加房屋造價,但由于利益的驅使,現在很多開發項目過于追求單位面積土地上的樓面產量,那些大進深、一梯十余戶的大體量樓座比比皆是。另外,開發商一般都通過降低層高來增加面容,提高容積率,層高不夠,也導致了空氣流通不暢。這些行為在追逐利益最大化時,卻在以犧牲住宅的“健康”等基本性能為代價。 為此,金港國際在設計規劃時特別對住宅的“健康和安全因素”進行了突出和強化:在園林景觀布置方面,兩萬平米的園林景觀,其中就有一萬平米的中庭水景園林,再點綴以諸多主題園林小品景觀以滿足人們對“近水樓臺”的渴望;在住宅密度控制方面,一梯少戶和最大化的樓間距真正“讓距離產生美”;在戶型設計方面盡可能滿足采光和通風的要求;此外,28萬平米的中等規模與目前一些開發商所刻意追求的“大盤”相比,可避免開發周期過長,造成工程擾民;并且從物業管理角度上也可避免小社區的服務不全和超大社區的服務滯后等問題。 作為健康住宅的主要基點在于:一切從居住者出發,滿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環境需求,使人們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適和環保的室內室外居住環境中。以金港國際為例,健康住宅的標準大體可分為四個因素:一是“人居環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內、室外影響健康、安全和舒適的因素。如戶型采用大開間小進深,長寬比例在2:1,戶戶明廚明衛,棟間錯落,鄰里絕無對視,戶戶南北通透,無通風死角,設置新型變壓防串煙、防倒灌通風道。二是“自然環境的親和性”。提倡自然,創造條件讓人們接近自然、親和自然。如設有運動健康主題的軟硬景觀,居民可接近綠地、看到綠地、使用綠地,由公共、半公共逐漸向半私密過渡。三是“住區的環境保護”。包括住區內視覺環境的保護,污水和中水處理,垃圾處理及環境衛生等方面,如園區內不設垃圾道,住宅單元每層設有垃圾收集點,分區設垃圾房,分類壓縮外運。四是“健康環境的保障”。主要是針對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醫療保健體系、家政服務系統、公共健身設施、社區老人活動場所等硬件建設。中加地產總經理馮金輝先生說,一座好的建筑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室內通風要好,而只有板樓才有“通風對流”的先天優勢,這便是中加地產要把金港國際建成CBD唯一板樓社區的根本原因。目前在CBD,塔樓越建越多,越建越密,這次SARS爆發給了CBD一個警醒:是否應該重新思考一下密度政策? 文/邢麗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