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利害(《吳敬璉》連載九)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18日 05:30 人民網-國際金融報 | ||||
作者:柳紅 梗概:轉軌經濟國家的領導人往往在改革的長遠利益和追求現實的高速度的短期利益之間搖擺。在爭取政治支持的壓力下,弄不好就會落入通貨膨脹的陷阱,最終受到政治上的挫折。 吳敬璉在事關通貨膨脹的爭論中幾乎每一次都站在對通貨膨脹警惕和反對的一方。 1 中國經歷了1980年至1982年的一次通貨膨脹。不過真正具有轉軌時期特點的經濟波動始于1984年 1984年9月,確立了商品經濟的改革目標后,人們以為從此可以放手“改革”了,財政“分灶吃飯”、貨幣和信貸擴張政策正在推動需求擴張。 1985年中央銀行給予銀行的貸款額度將以1984年的貸款實際發生額為基數,此規定一經傳出,各銀行開始為造基數而不擇手段,對企業貸款有求必應,要求企業多借。結果是,1984年銀行信貸總額比上年增長了28.8%,僅12月就比上年同期增長了84.4%。 再加上1984年農業大豐收,銀行沒有留足收購貸款,農民“賣糧難”,中央銀行不得不繼續增發貨幣。終于使1984年貨幣發行增加額比上年增長了49.5%。 它成了擺在中國經濟學家面前的一個課題。這是一種什么現象?深層原因是什么?如何救治?根據國務院領導的要求,國務院經濟研究中心和技術經濟研究中心12月10日決定從各研究組抽人組成研究小組,吳敬璉任組長。 1985年元旦一過,國務院便召集會議,討論對策。 經濟學家們對于怎樣判斷經濟形勢,經濟是否出現過熱,是否應當采取緊縮政策時出現了不同觀點。即到底是應“緊”還是繼續“脹”呢? 2月11日的《人民日報》發表了吳敬璉題為《經濟改革初戰階段的發展方針和宏觀控制問題》。陸定一對這篇文章給予了好評。 又經過一段時間的爭論,經濟學家的意見趨于一致了。高層在鄧小平的干預下,也實現了思想統一。從第三季度開始,投資增長率逐月回落。緊縮銀根,上調利率,貨幣供應量下半年開始回落。 2 1985年9月在巴山號游輪上召開的“宏觀經濟管理國際討論會”上,從理論上廓清了爭論,這就是改革史上著名的“巴山輪會議” 根據中國政府的要求,世界銀行為這次會議請來了一批世界著名經濟學家和經濟專家,有匈牙利的亞諾什·科爾奈,英國牛津的阿萊克爵士,美國耶魯的詹姆士·托賓等著名學者。中方薛暮橋、劉國光、吳敬璉等數十人參加了會議。 這次會議并沒有拘泥于宏觀經濟管理,而是在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宏觀管理的微觀基礎;二是宏觀經濟制度安排和政策。對于中國經濟學家來說,這次會議可說是一次關于現代市場經濟基本制度和宏觀經濟管理的高級速成訓練班。 外國經濟學家在研究了世界銀行提供的中國宏觀經濟數據以后,幾乎一致認為,當前中國經濟表現出過度需求的特征,投資熱,工資膨脹,處在工資推進與需求拉動膨脹之中。托賓尖銳地指出,中國面臨發生嚴重通貨膨脹的危險,應當采取“三緊政策”,即緊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收入政策,而不是西方國家在面臨較溫和的通貨膨脹時通常使用的“松緊搭配政策”來避免危機。 “巴山輪會議”的討論,使決策者對于采取穩定經濟的政策感到心里比較有底了。這一切,體現在了隨后的第七個五年計劃的《建議》中。 在改革問題上,吳敬璉比較多地被指責為理想主義,急于求成。言下之義他是一個“激進的”改革者;在對宏觀經濟的形勢判斷和政策主張上卻又被說成保守。而“保守”是和“改革”對立的。這兩種評論成了一個悖論。吳敬璉觀察到,領導人往往趨從于追求高速度的壓力,或者自身就有通貨膨脹的偏好,對于采取果斷的改革措施則猶豫不決,甚至認為為了取得“支持”,改革可以暫時放一放。吳敬璉覺得類似的通貨膨脹主張十分有害。 時常有人勸吳敬璉,把棱角磨得圓一些。而在吳敬璉看來,科學研究講究徹底,就要實事求是地提出問題。 吳敬璉還是努力地把握了一種方寸,當跟領導有尖銳的意見分歧時,他敢于批評,不斷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道理言說,并且是建設性的。他時常批評現行政策,但始終抱著“補臺”的態度。 即使在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以后,中國還是沒有避免高通貨膨脹的又一次襲來。南巡講話促進了經濟上升,但上面卻沒有及時推進各方面的改革。下層響應快,上層落實不利。吳敬璉意識到在這樣的情況下,提高增長速度很容易引發經濟過熱和通脹。果然,到1992年7月至8月間,又出現了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的苗頭。 可是在1992年中到1993年中,對于宏觀經濟形勢怎么看,在經濟界和經濟學家中間爭論不休。 又在鄧小平的親自干預下,決策層采取16條加強宏觀控制的應急措施,和進行整體改革的根本措施來治理環境。此時的吳敬璉認為,經濟膨脹的壓力和企業的困難從根本上來說是由于轉軌時期的雙重體制,關鍵部門改革滯后兩者膠著并存造成的,放慢改革是南轅北轍的做法,其結果只能適得其反。 2000年3月國務院對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組成人員進行了調整,吳敬璉被吸收為委員。新的工作又為吳敬璉感知經濟形勢和提供政策建議搭建了新的平臺,同時也給他提出了新的挑戰。 (連載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