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交所孤島求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7月08日 10:59 《IT經理世界》 | ||
于創業板的患得患失中飄搖,在錯失新股發行的兩年多里迷茫,孤島深交所不能再等。 陳標杰/文 2003年6月10日傍晚,走在深圳證券交易所南面的蔡屋圍南街上,深交所一位工作人員語氣平和地說:“如果今天得到通知要開設創業板,深交所明天就能讓它投入運營! 這句話已經說了兩年,甚至一度成為上一任深圳市市長于幼軍和深圳證交所總裁張育軍的口頭禪。他們當時試圖以此表明深圳推進創業板啟動的決心,而兩年之后的今天,這句仍然被工作人員掛在嘴邊的話只是道出了一個事實。以犧牲主板新股發行為代價,兩年來命懸創業板一線的深交所,再也不能等下去了。與此同時,越來越多的傳言籠罩著深交所。較為主流的說法是深交所要恢復新股發行,還有人提出讓深交所和香港創業板深入合作,一家上市公司可以在兩地同時交易。 這兩年間,以前無論市場規模、投資者數量以及平均日交易量都基本相近的深滬兩個股票市場,徹底拉開了差距。更為嚴重的是,深滬兩市此消彼長,原有投資者對深交所越來越沒有信心,A股投資者數量從2000年10月的53.23萬戶銳減到2002年底的36.97萬戶?梢韵胂螅粋只有存量上市資源的市場,拿什么吸引增量的資金進場? 恢復新股發行或許是深交所醞釀已久的動作。今年年初的人代會上,深圳市政府出面提交了人大議案,申請把深交所定位為高科技成長型企業的市場,其中的重要修改之處,便是在深交所開設“高新科技股”,基本按照現行上市標準為高新技術企業提供融資服務。這實際上是對創業板的修訂,也就是將吻合主板上市條件的高科技小盤股放在深圳上市,而不再刻意為創業企業制訂特殊的上市標準。為此,深交所還力圖在發行方式上有所創新,那就是將數家小型企業通過打包的方式發行上市。 這不失為一種聰明的設計。眾所周知,中國股票市場前10年間發行的上市公司,以傳統行業中的國有企業居多,而深交所定位的“高科技成長企業”則主要是新近崛起的民營企業,后者的成長潛力和投資價值在一定程度上高于前者,并且最有可能成為中國經濟的未來主導者。深交所這一步棋可謂一箭雙雕,既厘清了和上交所的定位差別,又借助了“高科技成長企業”的潛力,改變在過去兩年彎路中形成的落后局面。 上交所看來不會坐視不管,近期同樣有傳言說上交所也要推動新股發行改革,采取的方式和深交所如出一轍,那就是打包上市,理由是“新股申購中簽率很低”。股票市場仍未走出低谷,任何一點的擴容壓力都有可能導致股指下滑。和股指下滑相比,上交所考慮得更多的顯然是如何利用已經形成的優勢,壓制住深交所重返新股發行道路的嘗試。 如果回頭路已經堵死,那么只能繼續向前。創業板是絕不能再提,因為那些成功啟動了創業板的海外同行們的現狀已經慘不忍睹:納斯達克黯然撤離了日本;德國二板則在經歷了投資者大規模離場以及上市公司虛報業績的丑聞后,宣布今年年底即將關閉;韓國Kosdaq同樣如履薄冰。 于是,深交所打上了和國際資本市場對接的主意。深交所籌備創業板未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毗鄰香港,香港創業板主要上市資源來源于內地,上市條件也相仿,這使得深港之間不可避免地要產生競爭,在管理層的抉擇中,深交所被最終放棄。 但如果變競爭為合作,是否會柳暗花明?最新的傳聞變成了深交所和香港創業板將進行合作,一家上市公司同時兩地交易。樂觀者認為,此舉可以使深交所獲得國際交易所經驗,香港交易所也可以共享內地眾多優秀資源。然而,一個現實問題是,深交所屬于“會員制、非營利性的事業法人”,香港創業板卻是上市公司,兩者之間的制度如何對接?況且,兩地有不同的外匯管理制度和會計準則,資本流動本身就存在著難以跨越的障礙。 更讓業界擔心的是,香港創業板本身已經步履蹣跚,兩塊從山坡上滾下的石頭如果捆綁在一起,只能下跌得更快。 不過,對于正在遠離資本市場主流的深交所這個孤島來說,來自香港二板的橄欖枝無異于一座近在眼前的跨海大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