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淘盡英雄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25日 09:36 《IT經理世界》 | ||
一個行業進入成熟期的標志,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公司越來越少。 劉湘明/文 6月2日,仁科公司(Peoplesoft)宣布以股票互換的方式斥資17億美元收購其競爭對手JDE(J.D.Edwards)公司。而就在短短的幾天之后,Oracle公司突然宣布愿以每股16美元或總 在商場上,美國佬很少在公開場合如此沒有風度。表面看來,Oracle繞過仁科管理層,直接購買流通股的做法的確激怒了仁科的高層,但真正的原因,還是公司的生死存亡問題。 近幾年的ERP市場除了SAP和Oracle能夠穩住頭兩名的位置,其他的廠商一直陷于苦戰,市場前10名廠商的排行榜可謂“城頭變換大王旗”。根據Manufacturing Systems Magazine對ERP市場的排名,1998年JDE公司還是位列SAP、Oracle和Baan公司之后的第四名,當時仁科公司只排在第16名;到了1999年,JDE一舉超過了Baan躍居第3,而仁科卻又下滑了一位;2000年前4名的排名沒有變化,而仁科已經悄悄攀升至第12位;2001年是風云突變的一年,仁科超過了JDE成為市場的第5號霸主,而JDE已經退至了第7;2002年市場更加艱難,仁科成為市場的第3號廠商,JDE又下滑一位,跌至第8名。可以看出,在ERP市場上,前兩名和后面的競爭對手之間,存在著一條無形的“安全線”。這個市場在逐漸成熟,但成熟的過程就是不間斷的殘酷篩選——先是擠壓新進入者的空間,然后就是收緊跟隨者脖子上的絞索,而且淘汰得會越來越快。而商業的常識也告訴我們,充分的市場競爭后,存活下來的通常只是前兩名的選手。Oracle首席執行官拉里·埃里森也曾在不同場合表達過同樣的意思:“在企業軟件市場上,最后只會有兩個公司活下來,一個是Oracle,另一個是SAP。”而購并JDE之后的仁科,恰恰超過了Oracle,成為世界上第二大企業應用軟件公司。 管理軟件市場今天的變化,其實也正是IT業發展的縮影。 回憶20世紀90年代,無疑是IT業的黃金10年。新老公司交相輝映,顯得無比的生機勃勃。1993年的Novell和Borland公司,對于我這個大學三年級的計算機系學生來說,比現在的微軟還要高不可攀;1994年我上班的時候,AST、康柏、Gateway2000、DEC、天騰都是國際級硬件廠商,而那時IBM的郭士納剛剛上臺,還有些找不著北;在數據庫市場上,Oracle、Informix和Sybase三足鼎立;網絡設備市場上,Cisco的后面,還有3Com、Chipcom、和Bay這樣的公司在追趕;我們的計算機里,還能看到Wordperfect、Lotus和Netscape的產品。那時也有一些公司失落的故事在流傳,例如孤傲的蘋果、失策的王安、混沌的施樂,但是有誰真正會聽呢? 如今,Novell、Borland、Gateway2000、Sybase和3Com幾度沉浮,目前偏安一隅;AST公司早已土崩瓦解;天騰和DEC先后被康柏購并,1998年康柏購并DEC更是創下了96億美元“小魚吃大魚”的紀錄和神話,而康柏最終也難逃并入惠普旗下的命運;數據庫市場已經成了Oracle、IBM和微軟三張老面孔的天下,Informix已經被IBM招安;而在網絡設備市場,寂寞的Cisco已經開始拉著華為打官司,Chipcom被3Com收購,Bay在1998年以91億美元的身價并入北電;曾經在PC的桌面上抵抗過微軟的幾家公司,沒有一家逃脫被購并的命運——Wordperfect進入Novell,Lotus歸IBM,Netscape投奔AOL,現在在這些公司的Total Solution里,還能看到他們的身影。而最意味深長的,則是如日中天的戴爾去掉了公司名字中的Computer,似乎要和IT業劃清界限,一心一意地去經營自己的Dell-Mart了。 粗粗數數過往的公司竟有如此之眾,似乎有些“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傷感,但從宏觀來看,一個行業的成長,就像一條大河從涓涓小溪開始,不斷有支流匯入干流,直至奔騰入海。目睹一個又一個熟悉企業的消失,不也正是在見證一個產業的成熟? 曾經有人問過馬拉多納的經紀人:“您認為馬拉多納和巴喬相比,誰更偉大?”他的經紀人回答:“在您之前,人們還問過濟科、普拉蒂尼、魯梅尼格、古利特或巴斯滕與馬拉多納相比誰更偉大,我想這已經很說明問題了。”現在想起這句話,卻能讀出另外的意思,那就是足球也進入了一個成熟的時期,技戰術的成熟以及高科技在賽場上的應用,使得能夠靠一己之力解決戰斗的球星越來越罕見,只會一只腳踢弧線球的貝克漢姆也成了巨星,而擁有大把世界足球先生的皇家馬德里,也只能在歐洲和國內賽場上和對手你一拳我一腳地纏斗。這也正像現在的IT行業——身邊熟悉的公司越來越少,新興公司出現的周期卻越來越長。 回顧其他行業的發展,無不走過相似的歷程。1903年亨利·福特在底特律創建福特汽車時,同時期美國全國有503家汽車制造廠;寶潔在1837年創業時,僅在辛辛那提市就有18家銷售肥皂和蠟燭的競爭對手。而經濟規律在背后說,對不起,領獎臺上只能站3個人。落選的公司有自己這樣那樣的原因,但是不會犯錯誤的企業是不存在的,最后的勝利者或許只多了那么一點點運氣。波音公司當年為了開發噴氣式客機707的原型,要消耗過去5年稅后純利的3倍,相當于公司整個凈值的25%。不錯,波音贏得了這一場賭博,但回過頭來想一想,如此復雜的工程能夠一擊得手,難道沒有些運氣在里面嗎? 詹姆斯·柯林斯在研究企業長壽問題的名著《基業常青》中說:“審視高瞻遠矚公司的歷史時,我們發現它們之所以能夠作出最好的行動,不是起因于詳細的戰略規劃,而是依靠實驗、反復嘗試、機會主義,或者準確地說,是靠機運而得。”真是一語道破天機。 那么,下一個出局的會是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