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周正毅案 民企“原罪陷阱”再敲警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19日 19:38 《財經時報》 | ||
財經時報張剛 對民營企業批評過多、扶持過少,迫使他們為了生存與發展不得不采取各種手段,其中也包括違法違規手段;值得警惕的是,如果今天的中小企業得不到實質的“國民待遇”,則將來會有更多的“周正毅” “周正毅案,很難說不與某些官員的腐敗有關;因為有腐敗的‘保護傘’,少數民營企業家就會特別膽大妄為”。6月3日,農凱集團董事長周正毅被官方證實被“調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研究員韓德強對《財經時報》評價說:“尋租現象大量與民營企業‘有染’,原因在于中國的民營企業要靠市場競爭來發展,實在太艱難了。很多民營企業能夠發展起來,還要靠著壟斷的勢力,特別是行業準入的空子。”曾于2001年對山東、江蘇、上海、浙江4省市民營企業融資情況進行調研的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張承惠告訴《財經時報》:“不單民營企業有‘問題貸款’,國企也有,可以說只要貸款,肯定就有風險;即使是惡意的騙貸,甚至是違法的行徑,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也是比較常見的。這與所有制性質沒有太大關系。” 金融“恐私癥”專家們在評說周正毅案時提出,中小企業尤其值得關注,因為他們中的一批肯定會成為將來的大企業;如果任其帶著“原罪”長大,無疑是容忍它們“在鋼絲繩上行走”。5月28日,周正毅被傳因“問題貸款”而出事。“民營企業的融資環境還很惡劣,但他們想要發展壯大又離不開資金,所以除了高利貸等,有的還會采取‘歪門邪道’的違法手段。一些民營企業也就因為‘問題貸款’而頻頻出事。”張承惠對《財經時報》分析,“主要的問題在于對中小企業的‘歧視’。”在對4省市調研時,張提出,盡管地方政府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設立擔保機構、改善融資環境,但是,中央銀行出臺的鼓勵商業銀行增加對中小企業貸款的政策,各商業銀行卻出于安全性考慮,往往集中力量抓大客戶而不愿向小企業放貸。山東省2002年對357家民營企業的一項調查顯示,33.2%的企業認為“融資較難”,18.34%的企業認為“資金更加緊張”,只有8.3%企業認為“融資較易”。同時,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和傳統意識的影響,金融部門的“恐私癥”心理比較普遍。中國銀行一家縣級支行的職工向記者透露:“我們這里的民營企業只能按‘消費信貸’的途徑辦理貸款,他們必須提供樓房等的抵押,但農村的房產不包括在內。” 仍期待“國民待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