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股照樣拿高薪--看不懂的上市公司高管薪酬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18日 11:48 理財周刊 | ||
賀苑男 同是大企業,薪酬大不同 中國石化、寶鋼股份和華能國際是2002年度利潤最多的三家公司,實現的凈利潤分別達141.21億元、42.72億元和40.82億元、三家合計占到滬深1200多家上市公司的四分之一強 同為行業龍頭,收入大相徑庭 家電行業的長虹、海爾,都是響當當的龍頭企業,可四川長虹18名高管人均年薪19萬元,前三名最高者人均29.4萬元,排名第127;而青島海爾13名高管居然只有3.76萬元和4.81萬元,排名第988,正在向世界500強進軍的海爾公司高管薪酬之低讓人吃驚!同樣,同為造紙行業的龍頭企業且同處山東,晨鳴紙業26位高管人均年薪25萬元,前三名最高者人均74.3萬元,排名第6;華泰股份16名高管卻只有6.88萬元和12萬元,排名第531。再如同為名酒制造企業的貴州茅臺和五糧液,前者人均年薪22.86萬元,前三名40.7萬元,排名第58,后者分別為3.81萬元和6.3萬元,排名第878。虧損企業拿高薪不是好事,績優企業拿低薪同樣令人擔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很難相信,海爾、華泰、五糧液的高管們是如何拿著3、4萬元年薪,為股東創造出幾億元的利潤來的? MBO,自己給自己發高薪? 在已經實施MBO的十來家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高管平均年薪在25萬元以上。上文提到的宇通客車便是最突出的典型。MBO的高管們有三大塊高收入來源:一是股權,少的百分之幾,多的絕對控股,這些股權全是低價購得,錢又不是自己掏出來的,更別說全流通預期帶來的巨大上升空間;二是股息紅利,MBO公司大多實施高派息,公司紅利大部分又流進高管的口袋;有了這兩大塊還不夠,如今又開始發高薪。由于有關法規規定,董監事薪酬需由股東會決定,而股東就是高管,自己給自己發高薪,又無需關聯交易之類的“回避表決”,豈不快活人也! 高速公路公司憑啥拿高薪? 在七大高薪行業中,高速公路板塊以前三名平均年薪23萬元,居金融、外貿、IT行業之后,名列第四,也實在讓人看不懂。高速公路雖說投資較大,公司老總管理的資產數額較高,但公路收費均由政府定價,效益好壞同經營者的主觀努力關系不大,可像東北高速那樣,老總年薪居然從11萬元一下子增至53.7萬元,是不是因為這些企業老總多從政府官員演變而來,下海經商后率先富起來了呢? 垃圾股照樣拿高薪 有意思的還有一些垃圾股,業績巨虧,高薪照拿。*ST天鵝,因連續兩年虧損已“紅星閃亮”,2002年虧損4億多元,可10名高管薪酬卻從333萬元(人均33萬元)漲至422萬元(人均42萬元),前三名最高者更達207萬元(人均69萬元);頻臨退市的ST輕騎、ST中西,高管薪酬均超過10萬元。從PT到ST,至今還沒有復牌的鄭百文,2001年度(那時還是PT)人均年薪1.3萬元,2002年竟來了個“撐竿跳”,高管人均從1.3萬元增至11.8萬元,三名最高者從1.67萬元增至24萬元。像這類T族公司,剛剛從生死線上掙扎過來,高管收入居然可以翻10倍,老總月薪居然高達2萬元,將來摘帽復牌,還不知會創造出怎樣的奇跡來呢。 平心而論,中國上市公司高管平均年薪不足10萬元,做一個董事長、總經理,平均年薪也不過14、5萬元,應該說是偏低的。隨著現代企業制度的完善和公司業績的提高,企業家們的收入應逐步有所提高,不僅如此,他們理所當然地應該成為社會群體中最令人羨慕、但也是責任和擔子最重的一族。關鍵在于,高管收入必須同企業效益掛鉤,什么時候中國上市公司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