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MBA到底是為了什么?MBA是一種生活方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18日 09:57 精品購物指南 | ||
讀MBA到底是為了什么?有人是為了提升管理技能,有人是為了讓管理實踐穿上理論的外衣,還有些人,他們讀MBA,只因為 MBA是一種商業社會的行為規范 陳碩堅:中山大學嶺南學院國際MBA項目副主任 MBA是一種行為規范,是一種被商業社會普遍認同的行為規范。上班或者與人約會你會不會因為堵車而遲到?你會不會沒打領帶就走進公司的寫字樓?你會不會穿沒有燙平的襯衣去上班?你會不會在向上司匯報工作時晃動你的腿?你會不會在與客戶一起進餐時讓人聽見你咀嚼的聲音?你會不會把上司交給你的工作拖延個一天半天? 一名合格的MBA會對以上這些問題堅決地說“不”。商業社會的行為規范也許很瑣碎,甚至很無聊,卻是絕大多數成功的商人們自覺遵守的,尤其在國際商業社會。 如果你很羨慕那些成功的MBA白領們拿著的高收入,你不妨先問一問自己,每周你能接受的最長工作時間是多少?40小時?50小時?還是60小時? 現在我國多數單位每周工作時間大約是40小時然后再對比一下優秀MBA們的工作時間。在美國服務于世界一流咨詢公司的MBA們每周工作八十多小時;服務于頂級金融機構的MBA們每周工作超過100小時。這是什么概念?這相當于沒有周末,從星期一到星期日每天工作15個小時。美國太遠了嗎?再看看香港的MBA。一群畢業數年后聚會的MBA學生當知道其中一位同學每天晚上九點半可以下班,只有周六要加班,周日可以休息時,齊齊發出羨慕的“嘩”聲。 當你為了名牌MBA們的高收入艷羨不已時,你愿不愿意承受這樣的工作壓力呢?相對來說,歐洲人的生活態度比較悠閑,很多歐洲人寧可多享受悠閑生活的樂趣,而不愿為追逐金錢而奔波勞碌。相應地,MBA在歐洲也遠不如在美國熱門,歐洲的MBA在總體上也無法與美國的相比。所以說,MBA是一種生活方式,是一種為追逐金錢和成就,不惜付出常人無法忍受的代價的生活態度。 “原裝進口”情結仍然存在 劉波:通用電氣中國有限公司大中華區經理 身穿雪白的襯衫,面帶職業微笑——劉波在他非常美國化的辦公室里對筆者談起自己的MBA之路。盡管在跨國公司里,做到中層經理的位置時多一張文憑顯得并不那么重要,盡管韋爾奇在這家公司所做的管理實踐已被寫入教材,但劉波還是每周四個晚上下班之后直奔MBA的課堂。 也許是源自外企的一種“講究”,劉波選“新澤西州立大學”在北京的MBA班來讀,首先看重的是它“原裝進口”。你看,美國教材,美國案例,連老師都是百分之百從美國飛過來講課,劉波認為這才夠“國際水平”。另外,這種講究里還包含著一種“名牌崇拜”——新澤西大學商學院在美國排名六十開外,但在中國可以讀到的美國商學院,它可算是第一。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劉波說他已經在嘗試把課堂上講授的東西運用于實際工作。比如做公共關系這一塊,以前對待客戶的方法顯得不那么科學了。那么現在,MBA是怎么處理的——將數據統計的原理應用于公共關系的協調之中,就是要找到影響客戶滿意度的因素,分析它,“公關”它,直奔令客戶滿意的捷徑。 如此這般,問題會不會變得更復雜?但劉波認為,這樣才包含著對方法論的演繹,這也是MBA教給他最重要的東西。看上去,劉波對“方法”很著迷。他又以“領導藝術和談判”舉例:要求一名遲到的員工準時上班,如果他回答“來不了”該怎么辦?MBA告訴我們,要分析,是他要挾加薪,還是暗示跳槽,或者真有說不出的困難,最好能找到一種協調的解決方案。 方案究竟是什么——不知MBA們能想出多少種方法“處理”這名員工。其實,對劉波來說最便利的條件是去問問杰克·韋爾奇,或者是他的接班人伊梅爾特,看看他們是不是當場就說:“把他開了。”(辛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