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財富》2003最佳分析師--探尋真實價值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13日 11:51 《新財富》 | ||
在成熟的歐美資本市場,分析師(Analyst)通過描述、預測社會經濟、產業、公司發展的過去和未來,幫助資本更具效率地流動,進而對宏觀經濟和產業經濟產生深遠影響。 在新興的中國資本市場,相比最初那些提供簡單股票操作建議的“股評式分析師”,如今投資者越來越重視對產業和公司基本面的分析,關注行業縱深的專家型分析師正受到更多的尊重。 《新財富》借鑒國際慣例,參考國際通行的方法,由機構投資者篩選出包括宏觀經濟和債券研究在內的26個研究方向的“最佳分析師”。我們向77位基金經理發放調查問卷,共回收問卷50份,這些基金經理管理著682億元資產。 在此基礎上,我們根據入選“《新財富》最佳分析師”的各個機構的人數評選出“《新財富》中國本土最佳研究團隊”。 分析師的報告有用嗎? 57%接受調查的基金經理認可分析師的研究報告對其投資決策有較大幫助,只有1名基金經理認為“無幫助”。 《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國泰君安研究所譚曉雨認為,“長遠來看,基金公司不可能自己擔負一個大規模研究團隊的成本,必然要依靠外部力量。”而對于券商本身的業務,“擁有強有力的研究支持也是非常重要的。” 內部報告還是外部報告作用大? 56%的基金經理認為基金內部研究報告對投資決策作用更大,24%的基金經理則更認可外部研究報告。 一位基金經理指出,“外部報告可能有個立場問題,他們很可能會去推薦本公司庫存的股票。”還有基金經理的觀點是“外部分析師不需要對基金的價值負責,而基金內部研究員的薪酬直接與基金的表現掛鉤,他們更加認真,因此公司原則上不直接采用外部的研究報告。”同時,“基金經理也沒有精力去閱讀、研判太多的外部報告,所以需要內部研究去濃縮外部觀點。” 與之不同,另一位基金經理則認為,外部報告更具有參考性,因為“基金公司研究部存在一個自我削弱問題”,由于基金研究部規模一般不會超過10個人,研究員需要研究的行業和公司太多,研究質量容易下降。而且“基金內部研究人員對基金經理的職位比對他們的本職工作更感興趣”。 如何發現價值? 在完成對基金經理的調查后,我們請當選“《新財富》2003年最佳分析師”23人中的20名填寫了另一份調查問卷。 行業分析師人均跟蹤上市公司37.4家。其中,只有30%的分析師沒有為跟蹤的上市公司提供過咨詢及相關研究報告。 分析師把實地考察上市公司作為研究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手段。70%的“最佳分析師”調查了80%以上他們跟蹤的上市公司,其中30%調研了其所有跟蹤的公司。但也有20%的“最佳分析師”只考察過不到一半他們跟蹤的企業。 一半多的分析師到上市公司調研時間不超過1.5天。55%“最佳分析師”平均每年不定期到自己跟蹤的每家上市公司調研不超過兩次,每次調研時間約為1天。調查過程中全部費用都是分析師所在公司承擔,并且基本是向上市公司董秘了解相關情況。 缺乏數據是分析師研究中最頭痛的問題。80%的“最佳分析師”認為他們工作中遇到的最大困難是“缺乏可供分析的數據”,另10%的“最佳分析師”認為“缺乏培訓和繼續教育”。 被問及“目前國內上市公司財務報告存在較多問題,怎樣去假存真?”時,分析師們的普遍方法是:通過對行業運作的深入了解,進行同行業企業間財務指標的類比分析,結合調研,并對關聯交易特別留心。 分析師研究報告多產。在過去的一年里,“最佳分析師”平均每人撰寫研究報告42.8份,其中華夏證券的董志強和現就職于嘉實基金的張欣(前國泰君安分析師)分別以100份報告的數字位居榜首。扣除各主要節假日,幾乎每位“最佳分析師”平均每周都要撰寫一份研究報告。平均每人撰寫15.8萬字的報告,其中報告字數最多的是平安證券的陳守紅。 分析師與外界客戶交往甚密。作為外部報告的主要使用者,“《新財富》最佳分析師”與國內各大基金公司的基金經理們保持著緊密的聯系。50%的分析師與10名以上基金經理保持經常的溝通;而且在過去的3個月中,55%的分析師曾接到過10名以上基金經理的電話。 25%的“最佳分析師”認為外部服務更能體現其自身價值,10%的人認為內部服務更能體現價值,其余65%的分析師認為內、外部服務對于他們來說同樣重要。 作為兼具理論和實戰的中國最優秀的行業分析師,他們對中國企業的評價應該引起人們的重視。60%的“最佳分析師”認為中國企業最欠缺、也是最需要加強的是“企業戰略的制訂”,此外,“商業模式的選擇”、“決策的科學化”、“執行能力”以及“公司治理”也被分析師們認為是中國企業亟待改善的素質。而其中的前四項-尤其是“決策的科學化”和“執行能力”-通常是企業管理者們比較容易輕視的方面。 分析師對收入現狀普遍感到滿意。80%的“最佳分析師”對現有的薪資水平表示“基本滿意”或“非常滿意”。在最近一年中,只有不到10%的“最佳分析師”有過“跳槽”行為。 七成最佳分析師缺乏獨立性意識 在遇到分析師研究報告的內容與其所在公司的利益發生沖突時,只有30%接受調查的分析師表示會“堅持向客戶提供原有結論”,70%的分析師則選擇“不把研究報告提供給客戶”或“與有關各方進一步協商”等方式。但沒有分析師愿意“改變研究結論后將報告提供給客戶”。 在客戶利益、公司利益沖突面前,更多的分析師選擇放棄其獨立性,而盡量維護其所在公司的利益。出現這種情況是公司的限制還是分析師個人價值觀的認同? 四成的分析師選擇了“得到客戶或公眾的認可”為最能體現個人價值的方向。這一比例與上面分析師堅持“真理”的比例是較接近的。這說明,分析師研究能否保持獨立性事實上是與分析師個人的價值取向相一致的。這樣的結論在我們的另一項調查中得到了確認,在所有參與調查的“最佳分析師”中,沒有一個人認為“目前工作中最困難的事是難以保持獨立性”。這與六成的分析師不以“客戶或公眾認可”為個人價值體現是基本一致的。 而且在《新財富》問卷中有關“從事分析師職業需要具備的最重要素質”排序時,大部分分析師選擇了“行業背景和經驗”、“對行業市場的分析能力”和“財務分析能力”,仍然沒有一個人認為研究的獨立性是分析師需要具備的重要素質。 同時,這也與分析師所在公司的研究激勵機制相關。如在對分析師的考核上,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由內部評定的“工作量”和“工作質量”占60%的比重,盈利預測和投資建議的準確、及時程度這樣的定量指標占20%,而市場化指標“客戶反饋”僅占10%。平安證券綜合研究所則實行打分制,包括在內部、外部指定刊物刊登研究報告,進行相關的客戶服務以及相關研究得到基金認可等,還將由分析師個人原因促成的投資銀行項目也列為考核指標。中金公司研究所則主要基于客戶反饋、銷售部反饋、報告質量和數量,以及內部其他部門對報告的反饋考核分析師。 而對于分析師能否在研究報告中保持獨立性,一名基金經理認為是個小問題:“中國的分析師還沒有出名到美國那種程度,沒有左右市場的權力,也就無法濫用。當然,利益沖突肯定是有的,比如他們公司承銷的股票。但這些分析師可以和我們口頭溝通,私下里交流,上市公司不知道。另外我也可以參考其他公司的報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