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別三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1日 16:44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趙茜/文 2003年6月1日到6月15日,三峽水位將從66米的平均值上升到135米,大壩以西400公里內海拔135米以下的數千城鎮將消失在三峽水庫中。即將成為歷史的有白鶴梁題刻(到2009年175米水位時,這一奇觀將永遠淹沒)、巫山縣雙龍鎮鎮及周邊地區175米水位線以下的村莊田園等等,而其中被淹沒的云陽張飛廟已搬遷至長江南岸盤石鎮附近的山坡上。 三峽經歷了億萬年滄海桑田的變化,但是這種自然變化的沖擊力遠沒有人為造成的迅速和直接。我們只能用這些文字和圖片,作為變化之際的心理鏈接,以紀念我們感情上——永遠的三峽。要真正地接觸三峽必須用腳和三峽對話 本文圖片的拍攝者、《人民中國》雜志攝影師劉世昭在80年代末的時候就有了近距離接觸三峽的愿望在此之前他曾經到三峽采訪過兩三次可是每次都是乘船眼看著大自然最精彩的杰作近在眼前卻每每為船所困根本就不能接觸到真正的三峽,十分可惜。 這時候,三峽工程在長期的醞釀之后,已經開始慢慢地排上了日程。劉世昭以一個記者天生的敏感和責任,更加迫切地想用自己的相機把三峽的全貌記錄下來。但是因為涉及到相當長的時間和經費,這個申請剛剛提出的時候,并沒有馬上被領導通過。劉世昭只能堅持申請和等待,最后在1991年的時候,他的“徒步三峽”計劃終于被批準了。 1991年7月1日,劉世昭從奉節開始了三峽之行。奉節被稱為詩城,除了它千百年來承載的詩文化以外,它還是三國劉備托孤、諸葛亮退兵布陣的重要遺址,以及通往瞿塘峽棧道的起點。劉世昭在小寨天坑嘗到了當地老鄉做的大盆臘肉燉湯菜。山民雖然貧窮,但是卻極淳樸好客,這讓他尤其印象深刻。8公里的瞿塘棧道之后,瞿塘峽盡頭的大溪出現在長江的對岸。奉節到大溪的小班船只要1塊1毛錢,通常只有在長江水位太高不能航行小班船時,當地人才不得已使用棧道,平日里的棧道,更多的時候是空寂。從大溪穿過25公里的巫山寬谷,便是巫山縣。從陜西境內發源的大寧河在縣城的東側匯入長江,從巫溪到巫山縣間的下游河段,峽谷連綿,河道蜿蜒,水質清澈,早就被譽為“峽郡桃源”,而且在距河口的45公里內,還依次分布著人稱小三峽的龍門峽、巴霧峽和滴翠峽。小三峽惟一的交通工具是船。夏季,長江洪水淹沒了巫峽棧道的部分路段,劉世昭返回北京。 1992年4月3日,七屆人大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關于興建長江三峽工程決議》,三峽工程正式上馬。4月底,劉世昭回到巫山縣,從大昌繼續未完的三峽徒步。 大昌是有名的古鎮,它南去巫山縣、北往巫溪縣都是60公里,有1700年的建縣歷史,出了大昌,渡江后沿江東行就進入了巫峽。 巫峽全長45公里,山如斧削,峽谷迂回,以巫山十二峰聞名。劉世昭沿棧道東行30公里以后,到達青石鎮。青石鎮是觀賞對岸神女峰的最佳位置,只是大多數游人都是坐船經過時遙望神女峰,很少有登臨神女峰的。在努力了快四個小時之后,多虧一位農人帶路,劉世昭才登上了神女峰,觸到了神女石。 從青石鎮繼續東行,路過培石,棧道從1.5米的平坦大道逐漸變成了只有20厘米的羊腸小道,黃崖窩到了。至此,四川省到了盡頭,湖北省出現在眼前。這兒過去是土匪出沒的地方,棧道相當險峻。一直都碰不到任何人影,最后還是在羊糞和羊腳印的指引下,劉世昭才找著了正路,看見了巫峽的出口。 出巫峽3公里,神農溪從西壤口匯入長江,順著小河,可以到達巴東縣因野人聞名的神農架原始森林。6公里的龍昌峽、7.5公里的鸚鵡峽和只有兩米寬的棉竹峽天生險峻,只有通過纖夫拉纖才能行走。劉世昭不顧一切地下到溪流之中,拍下了纖夫們裸體拉纖的珍貴鏡頭,還錄下了粗獷高亢的船工號子,這種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的人類自身的健美,使劉世昭為之震撼。 離開巴東穿越40公里的秭歸寬谷,長江北岸的秭歸縣就到了。秭歸是屈原和昭君的故里,西陵峽的峽口——香溪口就位于這里。西陵峽是三峽中惟一沒有棧道的峽口,只能乘船前行。 新灘屬于秭歸縣,過去叫青灘是一個塌方多發的地區。東漢時青灘塌方的巨石落入長江之后形成了許多暗礁和險灘,所以被改名新灘。蘇東坡稱這里是“扁舟隨山曲,未到先已驚”,可見其險峻。建國之后,1985年這里還發生過一次山體滑坡,結果新灘古鎮被全部推入江中,就此消失。但是幸虧預報及時,險區內的居民都沒有傷亡。 新灘之后,經過了林中穿行和3個多小時的山路,劉世昭到達了一座建在江邊懸崖上的村莊——聚閑坊,村子的對岸就是牛肝馬肺峽。清澈的九畹溪在村東300米匯入長江,成為長江三峽最后一道清與濁的交接線。 最后一天的船行至宜昌后,劉世昭總共持續了一個多月的三峽徒步劃上了句號。老城像死城一樣,新城在生長 從1993年三峽一期工程開始,到1997年那一次幾乎蔓延全世界的告別三峽游,再到2003年135米的醒目數字,三峽工程已經離第二個階段性的工程目標不遠。相對于1997年全世界人民紛紛告別三峽的勢頭,2003年的人們是冷靜得多了。更何況這個春天又碰上非典肆虐,人們大約已經沒有更多的精力將思緒放在135米的水位線上,對即將消失在水底的秭歸、興山、巴東和夷陵去做一番熱烈的懷念了。 當然也有例外的,比如王毅軍。 戴姆勒·克萊斯勒(中國)投資有限公司職員王毅軍早就有了徒步三峽的念頭,可惜天天朝九晚五,除了法定的節假日,根本就拿不出更多的時間去旅游,F在到了2003年,他是怎么都不愿意放棄這個最后的機會了。2003年的4月26日,他和幾個朋友按原定計劃開始了三峽之行。 王毅軍并沒有走一般驢友都走的常規線路,大多數驢友都會選擇從奉節開始,沿上游而下走到宜昌,這樣到宜昌的時候,又可以坐船返回重慶,對自己的足跡做一個回顧。他選擇了一條從下游到上游的線路,即重慶是起點,而宜昌是終點。按他自己的理解,三峽并非只是一個簡單的地理概念,它作為巴蜀文化的發源地,承載著太多綿長而豐富的歷史文化概念。巴蜀之地人才濟濟,從最早的屈原到現代的鄧小平,代表了一種中國人精神的脊梁。而從重慶出走,正可以體會一種走出三峽的豪氣。就是在純景觀上,這種長江天然屏障的氣勢也是其他景致不能匹敵的。 一路上三峽的景致已遠不如10年前劉世昭經過的時候完整。 到處是拆遷的景象,在很多地方,王毅軍同時看到了老城的死去和新城的生長,這種赤裸裸的新老對比,尤其讓人震撼。白帝城一片廢墟,已經基本上沒什么人,大昌古城街道寥落……2003年6月15日必須達到的135米水位線,已經不是沿途最醒目的標志,另一個143.5米的水位牌和175米的總水位,不斷地在路上重復。 除卻不可能毫不惋惜的心情之外,王毅軍更多地積攢著旅途的快樂。正如大批大批土生土長的三峽移民,在拿到了政府數目可觀的移民費用之后,生活其實是改善的。只是面對故土,老輩們比年輕人多了一些眷念。 一路上王毅軍碰上的驢友還不少,沿途很多客棧的老板大多是三峽移民,只等著6月15日以前做完最后一筆生意就走,后來鬧非典,又想著可能不會有多少客人,誰知道最后居然不間斷地來了五六批。 王毅軍他們在一個星期以后離開了三峽,他們實際徒步的行程只有兩天,拍下了很多一路上的景致和自己笑得很開心的照片。他準備把照片全部掃描珍藏起來。 1.2003年6月15日后,瞿塘峽水位(洪水位)將升高9米,巫峽水位將升高16米,西陵峽水位升高46米,峽谷兩岸山峰頂端高約1000米-1500米,因此,峽谷壯觀景象將不受影響。 2.石寶寨寨門高度為173.5米,2003年,石寶寨當地水位基本沒有變化,石寶寨游覽不受影響。 3.奉節整個白帝山將變成三面環水的半島,白帝城游覽不受影響。 4.大寧河小三峽、龍門峽水位將升高18米-20米,巴霧峽、滴翠峽無影響。小三峽水位升高后,峽感雖小有影響,但會有一個全新的、保存完好的小小三峽再現世人面前。 5.神龍溪水位將升高34-35米,受回水影響,神龍溪漂流河段將向縱深發展,而且神龍溪的經典項目——纖夫“裸體”拉纖有望得到恢復和保留。(趙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