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yè)的風險與出路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1日 15:46 經濟觀察報 | ||
中國是否已陷入危機? 銀行業(yè)是現今中國經濟中最嚴重的問題。多數分析認為,金融改革的步伐已落后于國有企業(yè)改革、消除政府債務與赤字等領域,而幾乎每一個“噩夢”都始于銀行危機。今年,新的領導班子上任,我們期待著銀行業(yè)問題被擺到政策議程上的顯著位置。 我們認為中國銀行業(yè)的問題非常嚴重。根據我們最樂觀的估計,中國銀行未償還貸款中有40%是不良貸款,這一數字是目前亞洲的最高水平——遠遠超出過去將一些國家?guī)虢鹑谖C的不良貸款率上限。 但是,我們認為在短期內不會發(fā)生危機。考慮到預期的貸款損失,構成中國金融體系的大型國有銀行顯然存在破產的風險,但這些銀行的資產有很好的流動性,而且我們發(fā)現新貸款和銀行運營的質量都有一定的改善。在近幾年內,對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限制及國內金融市場的發(fā)展足以防止銀行業(yè)的崩潰。 我們認為,中國更有可能出現的風險是“日本現象”。中國的真正風險是,扶持這些陷入困境的金融機構的成本越來越高,具體的體現是失去的機遇和經濟增長勢頭的放慢。 等著國有銀行自己走出困境意味著至少還需要十年的資本控制、固定利率以及越來越艱難的限制競爭的政策(限制國內外其他銀行、資本市場及債券市場上的競爭),以幫助這些銀行獲得日益減少的新存款。最糟糕的情況是,中國可能幾乎沒有真正的經濟增長,而財政負擔卻越來越重,結構壓力也越來越大。 當務之急是改革銀行業(yè)。由于國有銀行不能獨自改善自身的財務狀況,因此需要政府插手,從根本上使銀行業(yè)重新步入健康發(fā)展狀態(tài)。我們不同意這樣的觀點:現在政府對銀行業(yè)提供財政援助還為時過早,銀行業(yè)自身還沒有做好準備。我們認為,大量的不良資產正是目前阻礙發(fā)展的因素。 我們預計,要有效剝離不良貸款(NPL),政府至少需要投入2.4萬億元人民幣,即GDP的21%。這一數字是國有銀行達到“可供出售”狀態(tài)所需的最小資金量,然后外部投資者才能來提供其余的資金。如果政府希望對國有銀行進行徹底的再注資,或者將同樣陷入困境的信用合作社納入援助范圍,我們估計全部成本將超過GDP的30%。盡管可能會損害長期財政能力,中國仍有能力承擔銀行結構調整的債務成本,而不會對經濟產生嚴重的副作用。 僅僅對銀行進行再注資還不夠。中國的壞賬問題是制約當下經濟增長的主要瓶頸,但僅靠政府的財政援助并不能解決國有銀行的內部治理問題,也不能保證不良貸款惡性循環(huán)不再重復。一旦財務狀況相對改善,中國就應解除對銀行業(yè)的控制,并迅速著手對國有銀行進行民營化。中國銀行業(yè)的狀況 國有銀行仍是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首先,中國的四大國有銀行(中國農業(yè)銀行、中國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以及中國工商銀行)占了所有銀行資產與貸款的60%以及存款的67%。如果我們將國有政策性銀行(農業(yè)發(fā)展銀行、中國進出口銀行、國家發(fā)展銀行)也包括進來,那么,這七大國有銀行占據了資產、貸款與存款的70%。 若在1999年和2000年期間沒有對銀行不良資產進行政策性的剝離,這一比率會更高。在此期間,1.4萬億元人民幣的壞賬從四個國有銀行劃歸到資產管理公司。另外,國家在幾乎每個小型商業(yè)銀行都擁有少量股份,并在地方一級建立了準官方性質的信用合作社。 官方數據顯示,大型國有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5%。過去,中國的銀行不愿意公布不良貸款率,這反映出官方不愿意讓公眾注意力集中到銀行體系的不良狀況上——尤其是在1997年之后,市場對亞洲各國金融體系穩(wěn)定性的擔憂非常敏感,而中國國內的經濟增長也開始放緩。實際上,在傳統(tǒng)會計體系下,國有銀行對于自身財務狀態(tài)的真實情況所知甚少。 在過去三年中,情況已經有所改變。隨著對經濟增長的信心和人們對透明度的關注,政府鼓勵銀行提供更準確的資產質量信息。更重要的是,自從2001年以來,中國的國有銀行開始采用國際通行的五級分類系統(tǒng)。在過去幾年中,國有銀行也在改善內部會計和報告結構方面取得了重大進步。因此,現在銀行能定期公布不良貸款數據。最近的數據顯示,2002年底,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的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6.1%,其他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款率要低得多。 我們估計實際的不良貸款率接近40%。盡管在數據公布方面的透明度大大提高,但很多外部專家仍認為潛在的不良貸款率約為40%,這意味著四大國有銀行存在3.2萬億人民幣的問題貸款(4000億美元);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該數字為5萬億元人民幣(6000億美元)。這與高盛的預測是一致的,我們在《中國的銀行改革:關鍵使命》(2002.12.3)中曾經探討過,在股份制商業(yè)銀行和外國商業(yè)銀行中不良貸款率要低得多,而在城鄉(xiāng)信用合作社不良貸款率則高得多。 為什么對不良貸款率的估計會存在差異?在新興市場國家,市場預測的不良貸款率高于官方水平的現象非常普遍,在銀行存在問題及國有經濟比重很高的國家尤其如此。在中國,由于以下四個原因,情況更為嚴重:(1)新的會計體系仍依賴于各分行的執(zhí)行。在分行級別,審計的質量與可靠性存在問題,對國有銀行分行的獨立外部審計往往會發(fā)現更高的不良貸款率;(2)某些貸款操作,比如在過去20年中盛行的一次性償還貸款,使其不良貸款性質很難判定(而且很容易通過“不斷展期”來掩蓋);(3)只要國有銀行的高層管理人員仍是政府任命的公務員,他們就會權衡報告準確數據的壓力以及上報“良好”和“有改善”的數據對他們的好處。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的銀行體系是亞洲最糟的銀行體系之一。無論以何種標準看,40%的壞賬率都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它在中國各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上留下了比亞洲其他國家更大的虧空(用占總貸款或GDP的份額來衡量)(見表4)。在經歷亞洲金融危機的國家與地區(qū)中,表4中的數字剔除了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或其他特殊目的實體的不良貸款。對中國來說,1999年和2000年它也將不良貸款從國有銀行轉移到資產管理公司;如果將這1.4萬億元人民幣添加到銀行的資產負債表中,中國的不良貸款率最高時曾達到50%左右。將中國的最高不良貸款率與亞洲其他國家相比,我們發(fā)現中國銀行的業(yè)績是亞洲最差的,與亞洲金融危機最嚴重時期的印尼和泰國銀行的狀況相差無幾。 但是,中國的銀行體系在主要方面仍有別于那些發(fā)生金融危機的亞洲國家。不良貸款率是財政健康程度的晴雨表,但決不是銀行危機的惟一決定性因素。過去的重要數字顯示,中國的銀行體系有很多特性可以用來解釋為什么銀行業(yè)能避免嚴重的危機——以及為什么我們認為對于金融危機的恐懼被過分夸大,至少對在短期內發(fā)生金融危機的恐懼來說是如此。接下來,我們首先要分析導致壞賬的原因,以及支撐國有銀行體系的政策。中國如何避免銀行危機? 為何中國沒有出現更多的銀行業(yè)問題?由于中國銀行業(yè)資產質量的問題非常嚴重,外部觀察家一直對中國銀行業(yè)出現的問題相對較少感到驚訝。在過去的幾年里,中國的一些信托投資公司已經宣告破產,許多小型的地方信用合作社和銀行也分別出現很多問題,但是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及國有政策性銀行的流動性從未出現嚴重的問題。 五個支柱支撐著中國的銀行體系。對中國金融體系的進一步研究顯示,至今銀行業(yè)沒有出現嚴重危機是因為中國處于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這允許政府執(zhí)行穩(wěn)定的經濟調控政策。高儲蓄率、內部融資的中小型企業(yè)的快速成長、強勁的出口以及對其他融資渠道的嚴格控制,使得中國能夠處在一個令人羨慕的地位,將資源引導到國有銀行而無需“殺雞取卵”。 首先,嚴格控制資本外流。與大多數鄰國不同,而且也與1997年至1998年經歷亞洲金融危機的國家相反,中國對資本賬戶有著嚴格的限制,對資本流入和流出的管制甚嚴。與其他國家一樣,這里也存在漏洞,但是中國的漏洞相對要小一些。由于一般存款人不能直接進行外匯兌換,以及人民幣近期的強大升值壓力,因此中國銀行業(yè)不會面臨“追加外部保證金”的風險。 第二,高儲蓄率與高速增長的經濟。在過去十年間,中國的儲蓄率持續(xù)保持在40%左右。實際上,中國是亞洲結構性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盡管對官方GDP統(tǒng)計數字的質量存在擔憂,但過去十年間,中國經濟確實取得了高速增長。高儲蓄率和高增長率的結合確保了每年有大量新的流動資產流入經濟之中。 第三,對其他融資渠道的限制。為了確保流動資金通過銀行體系回流到經濟中,中國政府對其他融資渠道采取多種正式和非正式的限制措施。對于公司股票及債券發(fā)行事實上的限制使得流向這些金融工具的儲蓄從未超過GDP的2%,而銀行總能年復一年地吸引高達GDP20%的新存款。在銀行體系中,中國也嚴格控制市場準入,通過營業(yè)執(zhí)照的要求及資金來源的限制對小型商業(yè)銀行的經營規(guī)模進行管制,更不用說過去嚴禁外資銀行經營的政策。 第四,直接利率控制。在亞洲的主要國家中,只有中國的中央銀行幾乎設定了銀行的所有利率,包括所有的消費者與企業(yè)的存貸款利率;只允許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利率在一定范圍內上下波動。 這使得中國可以保持較高的利差,2002年底接近4%。這也意味著,在過去的四年中,當應付利息收入嚴重下跌時——隨著中央銀行調低貸款利率以減少資不抵債的國有企業(yè)的還本付息成本,隨著國有銀行將大量過剩資金投入低回報的銀行間同業(yè)拆借市場和政府債券市場,另外隨著對不良貸款認識的增強減少了對自動利率展期的依賴——政府能夠確保資金成本以相同的幅度下降,從而給國有銀行留有巨大的空間來應對現在的債務問題。 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中國的銀行業(yè)幾乎沒有費率及其他非利息收入,這與亞洲其他國家的銀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第五,隱式國家擔保。中國沒有正式的存款保險計劃,但是鑒于四大商業(yè)銀行的規(guī)模和國有性質,因此存款人對于將錢存入這些機構感到很放心,國有銀行一直在吸引大部分新增的家庭和企業(yè)存款。如果中國什么也不做,會帶來什么﹖ 在過去幾年里,中國金融管理當局一直在采用漸進主義的方法,后迫于中央政府降低不良貸款率和改善銀行業(yè)績的巨大壓力(曾鄭重其事地威脅要更換最高管理層),1999年曾通過資產管理公司剝離銀行不良貸款,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銀行的困境,但隨后又將問題留給銀行自己去解決。盡管對銀行業(yè)進行援助的內部討論正在升溫,但許多人仍然主張繼續(xù)保持“等待與觀望”的姿態(tài)。在討論采取支持銀行體系的措施之前,我們必須首先討論一下如果什么也不做會帶來什么。 完全崩潰,渡過難關,或者逐漸變得不再重要?對于銀行體系的問題有各種流行的診斷和預測,我們經常聽到以下三種觀點:(1)國有銀行不可救藥,它們仍在將大量資金投入破壞價值的活動中,除非中國關閉這些金融機構,否則銀行業(yè)危機將不可避免;(2)不良貸款率的下降說明國有銀行進行了徹底的改革,通過堅定地削減壞賬風險,國有銀行可以最終解決自身的問題;(3)國有銀行可能沒什么希望了,但還是可以放心地忽略它們,因為與此同時快速發(fā)展的二級國內商業(yè)銀行和國外金融機構能夠繼續(xù)支持中國的經濟增長。 我們不同意以上這三種觀點。通過對各種證據的詳細分析,我們認為,中國在短期內發(fā)生金融危機的風險不大。但是,這并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我們同時還發(fā)現,國有銀行沒有真正自救的可能性,而且相對來說較小的國內外金融機構并不能支持中國經濟增長。事實上,什么也不做的危險就是經濟停滯不前,原因是金融體系的扭曲可能會造成經濟發(fā)展的終止。 只有在重大政策失誤的情況下,短期內中國才可能出現銀行危機。銀行不良資產的絕大部分是1997年前的泡沫期和國有企業(yè)改革前的融資高峰期遺留下來的。盡管不良貸款存量很大,而且會自發(fā)地增長,我們仍發(fā)現新貸款的質量正在逐步改善,即問題并不是以不可控制的速度惡化。 因此,危機惟一真正的催化劑只可能是,在對銀行資產負債表進行徹底改善之前,過早地拆除支撐國有銀行體系的幾根關鍵支柱。譬如,徹底開放資本賬戶,突然取消對儲蓄利率的控制,民營銀行或外資銀行未經限制地快速滲透。但是,在近期我們還未發(fā)現類似變化的跡象。只要中國不打破當前的政策平衡,我們相信,在未來幾年中,經濟增長勢頭和持續(xù)上升的儲蓄率應該足以維持銀行業(yè)的流動資金增長。 一個擔心是,中國加入WTO的承諾是解除外資銀行的準入限制。中國入世協(xié)議規(guī)定,到2007年,國外銀行機構將能夠與國內銀行平等地競爭,這使得人們擔心來自國外的競爭將會給中國銀行業(yè)以沉重打擊。但是,我們認為這種風險被夸大了。在那些外資銀行已被允許進入的地區(qū),外資銀行傾向于謹慎地擴張——大多數情況下,遠不及國內金融機構的攻勢猛烈。因此,外資銀行的進入不會影響政府使用“軟”工具來管理非國有資產增長的能力。 同時,國有銀行自身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按照超過40%的平均不良貸款率計算(即便按照官方25%的不良貸款率計算),四大銀行的償付能力都很低,按照目前的標準,資本凈值也不容樂觀。讓我們設想一下,如果還像2002年那樣,銀行繼續(xù)將大部分稅前利潤用于注銷不良貸款,它們的名義資產將能夠以每年8%的速度增長,并且新貸款的不良貸款率僅有10%。即使是在這種情況下,十年后,國有銀行仍將會有15%的不良貸款率,在技術上說依然沒有償付能力(即賣不出去)。另外,如果運營收入全部用于準備金的撥備,而不是用在急需的投資和升級上,這十年就等于“白費”了。 小型銀行不可能拯救中國。在過去的兩年間,其他銀行機構的貸款以驚人的速度增長,而國有銀行的增長率則在下降。這難道不能有力地證明,小型銀行機構現在能夠滿足促進經濟未來增長之需要? 不幸的是,在國有銀行深陷不良資產泥潭的情況下,政府不能允許其他國內外銀行快速擴張。事實上,2002年底,中國人民銀行采取了初步措施來緩解分化,凍結了銀行體系的流動資金,并限制了銀行間資金拆借市場的渠道。 另外,對小型商業(yè)銀行和信用合作社的研究表明,這種快速增長是通過向大型國有企業(yè)貸款取得的;也就是說,小型銀行并沒有開辟新的市場,為中小企業(yè)(SMEs)或者是家庭提供貸款,而是從國有銀行那里搶走了最好的企業(yè)客戶。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些客戶將領導未來經濟的增長行業(yè)。 因此,真正的風險在于日本式的停滯。中國或許能夠保持國有銀行不會破產,并在未來很多年內避免可預見的風險。但是,將沒有危機等同于7%-8%的持續(xù)、強勁增長是一個嚴重的錯誤。事實上,通過限制其他金融機構來支撐國有銀行,將會給經濟帶來日益沉重的負擔。而且,我們認為,如果銀行業(yè)的問題限制了經濟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勢頭會逐漸放緩直至停滯。 首先,隨著人口的老齡化,我們預計儲蓄率會在未來十年間開始長期下降。另外,由于居民存款已達到GDP的150%,要說服儲戶繼續(xù)積累貨幣資產將越來越難。 第二,利率控制錯估了風險,并有效地將信貸資源鎖定在國有企業(yè)里,而非小型的、更有活力的非國有及私人企業(yè),盡管非國有企業(yè)與私人企業(yè)已經成為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占工業(yè)總產出的比例從上個十年開始時的40%增長到了現在的75%。在80年代和90年代,中國的非國有經濟可能是通過內部結余和留存收益得以發(fā)展,但是,當企業(yè)發(fā)展壯大并利用規(guī)模經濟效應時,它們對有效金融中介的需求就大大增加了。 這一點尤其令人擔憂,原因是我們認為未來十年的一個主要增長驅動力是真正的民族經濟的建立,因為中國已經放棄了過去本地化的和基于地域的發(fā)展模式了。這一變化趨勢是由于合并、收購以及國有企業(yè)的民營化促成的,所有這些在過去的12個月間都一一開始顯現。但是,如果直接融資渠道關閉,銀行不能為非國有經濟提供中介作用,那么,經濟增長勢頭很可能會放緩并最終停滯。 惟一的出路是全面的再注資和資產重組。從各個方面看,中國都正在陷入惡性循環(huán):由于銀行目前的財務狀況,政府不能放松對金融體系的控制,也不能將國有銀行股份賣給外部投資者。但是如果不放松管制并引進新的股東和管理人員,銀行的資產質量就無法大幅提升,而這是銀行業(yè)未來健康增長和業(yè)績改善的保證。只有政府領導的再注資可以“快刀斬亂麻”,從而清理銀行的資產,使得政府能夠放松金融管制并吸引外部投資者進入國有銀行體系。 銀行業(yè)財政援助的三個主要問題。這一結論仍然留下了三個重要的懸而未決的問題。第一,時機——銀行是否為進行完全的商業(yè)化運作做好準備,并獨立生存?第二,成本——銀行業(yè)財政援助需要多少資金?政府能否負擔得起?最后,后果——療法會比疾病更糟嗎?切斷虧損國有企業(yè)的融資渠道、預先剝離不良貸款會比讓這些問題日益惡化帶來更大的痛苦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