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RS科研為何失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1日 14:28 經濟觀察報 | ||
一個笑談:有位科學家向公眾演示他的研究成果,他將一只跳蚤放在手上,喊,跳!跳蚤跳了一下。再喊,跳!跳蚤又跳了一下。然后,他將跳蚤的雙腿去掉,又喊,跳!跳蚤不動。于是,這位科學家大聲地宣讀了結論:當跳蚤失去了雙腿,它就再也聽不到命令了。 笑話里的科學家的確算不上是真正的科學家,而現實中的很多科研人員卻很像那只跳蚤,他們失去了作為動力來源的雙腿,困于股掌之中,跳不起來。 SARS的出現促成了全球科學家在這一領域內的全面競爭,但是到目前為止,中國的科學家還是沒能摘得一枚金牌。從病原體的發現到病毒檢測診斷、基因排序以及理論的闡述,中國目前的首創記錄全部為“零”,這件事被中科院基因組研究所所長楊煥明博士描述為“中國科學家整體敗北”。這位科學家在多個場合強調這一事實,表明他個人的極度不甘心。這不僅因為第一個SARS病人在中國出現,而且因為中國的研究中心無論是規模還是技術水平,絕不遜于國際同行。 “整體敗北”的說法不好聽,而且確有抹殺中國科學家巨大功績的意味。但是,“首創記錄為零”也的確應該促使我們反省。不僅要反思我們的科研機構如何建立一個快速反應與相互協作的機制,還應該反思另外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到底是什么束縛了科學家的雙腿? 和普通人一樣,科學家內心的需求是他們工作的真正動力。如果我們不能了解,也不想知道他們到底需要什么,又怎么指望他們能夠給予我們什么呢? 人類與生俱來的好奇心以及榮譽感當然永遠是科學探索最原始的動力,但是如果以為僅此而已那就錯了,因為像愛迪生那樣在自己的家中制造燈泡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令人尊敬的科研人員現在在科學精神上依然需要保持完全獨立,所不同的是,他們也同時需要充足的物質投入來幫助他們完成工作、需要一個不受外界干預的良好環境。獨立的科學以及科學家們越來越需要社會好好地供養,這似乎是個矛盾。但是如果我們認為我們需要科學研究的話,就只能這樣做。 那么由誰來供養他們呢?在中國,1985年以前,科學家全部由國家來供養,之后開始了科技體制改革,方向十分明確,就是使完全依附于政府的科研機構轉向依附于市場。科學研究的市場化過程一直在進行中,一些科研機構被有實力的大企業收購,還有更多的研究機構直接變成了企業,變成了市場競爭中的一分子。 在這個過程中,政府的決心一向十分堅定,因為這些科研機構帶來了越來越重的財政負擔,對GDP的提高又沒有直接貢獻。但是科學家群體對這種變化卻存在分歧:那些并不情愿走向市場的科研人員,有些確是因為長期封閉的生活失去了活力,也有一些人認為,如果他們被推向市場的話,很有可能變成重利輕義的商人的附庸。如果他們不愿意使自己的研究工作墮落為急功近利的技術開發的話,那他們又得為生計發愁。 科研機構的市場化無疑是科學成果轉化為生產力最為有效的路徑。但是,僵化的舊體制一時還無法得到全面徹底的改造,老一代科學家的成果以及今后進行科研工作所需要的巨大資源依然掌握在政府機構手中。即使有些商業機構或者公益基金樂意出錢來為科學家提供服務,在諸多科研領域沒有開放的前提下,對于這些科研人員能夠出多大的成果還是不敢有太多指望。在當前的轉軌過程中,很多科研人員感到他們不僅沒有擺脫先前那種政府太多行政干預的弊端,還受制于變幻莫測的市場要求,在市場運作中因為太缺乏經驗又顯示出他們十分笨拙的一面。 中國科研機構在SARS疫情中的表現正說明了這一點。 其實正確的方法并不難獲得,因為我們并不缺乏可供效仿的先進經驗,就像我們套用成熟的公司治理結構一樣簡單,比如像海爾研究院那樣讓科研人員占有股份。不過不簡單的是,我們必須首先改變一些舊的觀念。政府要進一步開放資源,市場主體不能太過實用主義和工具理性,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應該盡力維護科學家的內心獨立,讓他們探索世界的沖動能夠自由地發揮,因為這才是科學研究的真正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