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憂郁的心情創造未來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6月01日 14:27 經濟觀察報 | ||
黃茂軍 “未來不能預測,但是未來能被創造。” 1963年,丹尼斯·伽柏在《創造未來》中寫作這句短語時,是受怎樣的一種心情支配呢?他認為正是人類創造的能力使人類社會成為現在的樣子,那么他對人類的現狀究竟是滿 我們認為這種憂郁,能夠有效地抑制目睹滄桑巨變后可能滋生的征服感。 我們對三峽工程有著太多的預測,或者展望,這些預測與展望的基調是樂觀的,當央視的女主播播報三峽工程的三大功能時,她說的究竟是已成定論的輝煌成就,還是僅僅對未來的一個預期?其實,這項工程的決策和建設過程一直是處在對某種憂患意識的克服中的——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一位官員編寫的《長江三峽工程100問》,很好地具象了這種克服。 三峽工程的第一大功能是防洪。“萬里長江,險在荊江”,處在三峽大壩下游的荊江一線,每至汛期水位就高出兩岸地面6-10米而成“懸河”,三峽工程落成后,荊江險段抵御洪水的能力將由“十年一遇”提升到“百年一遇”,長江中下游的水患據說可以因此根治,那里的人民是不是可以從過去每逢汛期的“枕戈待旦”變為“高枕無憂”? 其實長江流域水患,多在支流水域發生,來自干流的洪水如1998年畢竟還在少數,盡管三峽工程能夠調控進入洞庭湖和鄱陽湖的來水,緩解長江干流對這些支流水系的頂托,但漢水、湘江和贛江最近幾年幾乎是年年成災,和長江來水并沒多大干系——提醒那里的人民不能因三峽水庫的存在而委之重任,而掉以輕心——更何況荊江“懸河”的成因,是由于長江上游來水在此漫流,導致大量泥沙自然沉降淤積,現在,這一漫流由于三峽大壩而延伸到三峽庫區,荊江一幕會不會在那里重現? 蓄水發電是三峽工程得以上馬的第二個出發點,央視組織的系列報道說:三峽在向每一位中國人每年提供65千瓦/小時電能的同時,還節省了5000萬噸的煤,或者2500萬噸原油。三峽建設總公司的一位負責人面對鏡頭告訴我們:水力資源可以年年再生,永不枯竭。這樣的觀點與國家財政政策相吻合,刺激并鼓勵消費。 但我們又如何協調這樣的觀點與“資源是有限的,浪費是可恥的”這樣的世界觀之間的關系?持續的經濟增長必然需要有持續增長的能源開發做保證。現在,我們的水利專家似乎已經為經濟學家的這一夢想找到了他們需要的保證。“長江滾滾向東流,流的都是煤和油”,不可遏制的發展欲左右著這個時代的視線。 沿庫區建設的高等級公路和宜(昌)萬(州)鐵路的最終完工,將有可能淡化三峽工程的航運功能——其實所謂“萬噸級船隊可以由吳淞口直抵重慶”的描述,即便在三期工程完工后也只有半年的呈現——目前看來,長江黃金航道的全線貫通,極大地刺激了渝鄂兩省打造交通樞紐的企圖,重慶要作西南最大的航運、鐵路、高速公路和航空線路的發散地,宜昌則聲稱自己是鏈接東部與西部最大的跳板。在重慶將城區面積一下子延伸到離主城區500公里之遙的萬州后,宜昌也毫不猶豫地將三峽大壩與西陵峽納入城區范圍。 國家旅游局的官員最近在公開場合批評湖北省旅游業“兩壩一峽”的營銷口號,支持重慶方面“三峽仍然是個整體”的重申。其實迫不及待的湖北人說的未必不是事實,滄桑巨變的背后,曾經是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觀遜色三分,而“高峽出平湖”則憑添七成魅力,其實質就是人力扭轉乾坤的一個看點——在這樣的背景或者語境中,考量城市如此指數性擴張對環境會構成怎樣的壓力與威脅,似乎是一種不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