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航十年發展啟示錄(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30日 07:57 《新世紀》雜志 | ||
海南四面環海,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經濟基礎薄弱。然而,在這樣一個根本沒有條件創立航空公司的海島上,卻騰空而起一只空中雄鷹,在萬里藍天翱翔 海南航空股份有限公司于1993年5月2日正式運營以來,已整整10年過去了。這家由海南省以1000萬元啟動資金,通過融資租賃和經營租賃方式引進4架波音737飛機起步的航空運輸企業,經過10年運籌帷幄、因勢利導,到2002年底,已擁有飛機76架,通航80個城市,48 海航10年高速發展的歷程,留下了許多豐富經驗與發人深思的啟迪,它不僅對我國航空運輸業,對國有企業的改革與持續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國企業在面對國內國際競爭中,在經營管理上所體現的中國特色。 機遇并不是誰都可以抓住的 海航發展所留下的足跡,每一步都緊緊伴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產生的機遇。 1988年海南建省并成為我國最大的經濟特區是海航能出現、存在、發展的重要前提條件。海南四面環海,地域偏遠,交通不便。為解決特區對外交通,省政府于1989年決定成立海南省航空公司。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南旅游特色的顯現,更為海航以海南為依托飛向全國提供了條件,從而還擴展到酒店旅游與機場管理,事業蒸蒸日上。 顯然,省政府1000萬元啟動資金對一個航空運輸企業來說可謂杯水車薪。資金成了最大關鍵。正在這時,1991年國家批準在部分國有企業中實行股份制試點。而航空運輸業正符合試點要求。海航領導抓住時機,走資本擴張道路,向省政府申請實行股份制試點,并獲批準。1993年1月海航在海南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記,成為全國第一家規范化的股份制航空運輸企業。 有了股份制企業的體制,便順利以定向募集方式在三個月內募集到2.5億元股本金,再從交通銀行貸款6800多萬美元,分別購買和租賃了4架飛機,為海航的真正啟動創造了基礎。 1993年5月,海航以這4架飛機開始了正式運營。 1994年5月,國家加大開放力度,同意外資有條件地投資民航運輸業,這在海航面前又出現了一次新的商機,他們提出了募集外資股的新思路。董事長陳峰多次前往美國華爾街,向國際金融投資家宣傳我國改革開放形勢與政策,以及海航1993年當年運營、當年盈利的業績,有力地說服了國外投資商,包括讓“金融大鱷”索羅斯信服,使海航再向國際貸款時都不需擔保。 1995年9月美國航空有限公司與海航簽署了外資購股協議,海航在華爾街發行了1億外資股。占當時總股本的25%,海航隨后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重新登記注冊,成為境內惟一一家中外合資航空公司。 1997年海航B股在上交所上市,這是首家境內上市外資股的民航運輸企業。1999年海航A股又在上交所掛牌上市。A股、B股的成功發行,為公司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資金支持。 海航正是充分利用了股份制改造的契機,對資本運作這個許多企業當時還比較陌生和尚在探索之中的市場經濟重要手段,做到了抓住資本市場機遇,運用自如地來不斷發展壯大自己。 黨的“十五大”提出“國有企業實施戰略性改組。以資本為紐帶,通過市場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和跨國經營的大企業集團。”這為海航的進一步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 他們再次抓住契機,兩年內先后重組了長安航空、新華航空、山西航空,控股海口美蘭機場,并受省政府委托代管三亞的鳳凰機場。 中央提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海航積極參與西部建設,發展支線運輸。2000年8月海航對長安航空責任有限公司實行聯合重組。海航出資6.9億元,使這個原來在陜西省內外10余個城市30多條航線的支線企業,在重重組后2001年總收入比改制前的2000年增加了近50%,并在重組后的一年之內扭虧為盈,這是海航在北京的中轉基地。 2001年7月,海航再舞重組旗幟,海航控股山西航空89.06%,太原也成了海航的中轉基地。 海航在重組長安、新華、山西航基礎上,為提高航班貨運載運率和貨運收益,聯合上海機場集團成立揚子江快運航空公司,提供航空貨運服務,并開發快運與物流市場。2002年8月經民航總局批準,成為除中國貨運航空公司外的全國第二家專業貨運航空公司。海航集團下屬四個主要----將客機腹艙貨運運力提供揚子江快運使用,形成覆蓋全國80多個主要城市、480多條航線的航空貨運網絡。除了上述航空運輸板塊外,海航于2002年8月又重組長期虧損的海口美蘭機場,并于2O02年11月將海口美蘭機場股份有限公司H股在香港聯交所上市,成為境內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地方機場和海南省第一家境外上市公司。之后又成功托管海南機場股份有限公司和三亞鳳凰機場。 此外,海航又于1997年11月成立了海航酒店集團,下轄9家酒店,并躋身于全國十大酒店集團之內。 這樣,就使海航的航空運輸服務、機場服務與酒店服務延伸結合,并從中日益顯示出它的品牌效應。 從海航這十年的發展歷程,可以清楚地看到,海航的每一步發展都反映了我國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政策指引下所出現的新的機遇。海航正是高瞻遠矚地先人一步看到了剛出現的新機遇,并及時抓住,終于使海航在原有基礎上一次又一次跨越,邁上新臺階。 海航十年,是改革開放在我國民航發展史上的一個縮影。 素質是順應時代騰飛的基石 海航十年,充分體現了我國在改革開放中一系列政策提供的機遇。然而,這些機遇是面對所有企業的。海航能利用機遇得到發展,其內因正在于海航人的素質。 捕捉機遇的敏銳眼力 機遇對任何人一視同仁、機會均等,只有具有深刻洞察力與敏銳眼力的人才能先人一步看到它并抓住它。這種洞察力與眼力首先取決于你對周圍環境及時全面的觀察了解與深入細致的分析研究,從中根據企業的實際去考察是否存在可利用之機。這些年來中央和地方的政策不斷出臺,光學習、了解還不夠,要在真正深刻領會之后結合企業當前實際進行深入思考,才能捕捉到新的商機。反之,如對政策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上、口頭上,那就根本起不到指導自己實踐的作用。 這正是反映企業經營者高下之分的因素之一。 在全球化形勢下,機遇不僅只來源于政策。國內國際大環境的變化也正在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大的機遇。以往企業的經營,更多地是注意和重視企業的內部信息,以便使自己有限資源用到最有效的地方去。但現在,特別在“入世”之后,國內國際市場的界線正在淡化,外來信息對企業的影響越來越重要,其中新的機遇、新的商機也越來越多。因此,需要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把以往所習慣的封閉式思路打開,面向外部,面向世界。企業經營者的“觸角”應該像雷達一樣不斷在空間作36O度旋轉,以便及時吸收來自任何方向的信息,并加以過濾,看究竟哪些為本企業發展提供新的商機。海航董事長陳峰十下華爾街說服國際投資家為海航出資購股,就是一個生動的例子。 敢冒風險與甘冒風險的膽略與智慧 在市場經濟中,優勝劣汰的客觀規律永遠在起作用。市場競爭中時時處處都存在風險。商戰如同兵戰,都不會有常勝將軍。只有敢于并甘于冒風險的人,才能在競爭中勝人一籌取得勝利。 當你看到了機遇并且抓住了機遇,要使之落實,為企業提供實效,這其中就包含著風險。如按過去計劃經濟時代所形成的思路;只有一切都“十拿九穩”,一切都“萬無一失”才敢拿主意,才敢拍板,那機遇早就失之交臂,不復可得。要及時抓住機遇,付諸行動,就要有“第一個吃螃蟹”的膽略。在市場經濟中沒有無風險的“買賣”,而且,一般來說,風險越大,如處理得當,往往其回報也越大。 我們說要敢于冒風險決非意味著盲目冒險、“蠻干”。要避免風險,或使風險所帶來負面影響降到最低限度,就需要對前景可能出現的風險進行冷靜、客觀的分析,并且對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事先周密地分別研究對策,才能使風險真的出現時不致措手不及。對敢冒和甘冒風險不僅要有膽略,更要有對付風險的智慧。 海航的發展,正反映了敢為天下先的勇氣、膽略和智慧。 深謀遠慮的冷靜思考 企業面臨著越來越復雜、越來越嚴峻的國內國際市場競爭的挑戰與壓力。因此,如何把企業該做的事情做好(Doing things right)十分必要,但顯然已經不夠。更重要的是要作出正確的判斷、選擇,考慮要去從事的事情本身該不該去做、決策是否正確(Doing right things)。要是你花了很大力氣去做一件本來不該做的事,那么,再沒有比這個決策更誤事,損失更大的了。 尤其是現在隨著全球化與網絡化的出現,市場的變化越來越快。如果戰略決策一旦失誤,那么,在市場上就沒有回旋余地;就會很快陷入被動而不可自拔。 因此,對企業來說,固然需要全體職工兢兢業業、埋頭苦干。但對領導者來說,尤其對領航的一把手來說,成天埋頭干熱火朝天的事務性工作顯然是不行的。環境越復雜,越需要以冷靜的頭腦,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為企業的前途命運作深謀遠慮的深入思考。因為這決定著企業的明天,企業的未來。 海航董事長陳峰戲稱自己“不務正業”,把自己主要精力用于讀書育人;其實,是以更多時間用于思考、學習和研究經營管理的哲理。他又稱自己已“退居二線”,很多工作交由他的副手去承擔。其實,他所說的“不務正業”才是真正的“正業”。這使他能更好地“冷眼向洋看世界“,靜觀國內國際市場的風云變幻與發展的走向,從中捕捉商機,用來為海航的戰略發展服務。“退居二線”,把許多事交給副手,這反映海航領導的領導藝術。 客觀上出現的各種機遇,只有在企業領導具備市場經濟所需要的素質時才能及時察覺,及時抓住。但如果這些高素質只在領導層、決策層中存在,對整個企業的順利運作還是會力不從心。因此,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就成為一個企業要能順應時代潮流騰飛的基石。當然,對企業領導層素質的要求與對一般員工的素質要求是不盡相同的。但要使上下溝通,取得共同語言,首先必須要有共同的價值觀,要做到這一點,提高全體員工的文化素養就成為最根本的因素和要求了。 文化從深厚的積淀而來 黨的“十六大”提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人們從實踐中已逐漸體會到,企業的長盛不衰,與其文化建設息息相關。對一個企業來說,能反映該企業特點的企業文化,同樣也深深熔鑄在該企業全體員工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凡是一個能持續存在、持續發展的企業,必須在其長期經營實踐中積累、提煉、倡導出一套符合企業特色的企業文化。我國百年老廠、百年老店都有自己的廠風、店風代代相傳就是明證。 許多企業員工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家庭背景、教育背景,往往形成不同的價值觀。走到一起如何使大家能做到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為本企業的發展與興旺發達貢獻各自的聰明才智,這不能只靠制度的約束,而更要靠文化的力量,才能通過潛移默化成為深入人心自覺行動。 海航十年發展靠的是客觀上出現的各種機遇。能抓住機遇為其所用,靠的是海航決策層及員工的素質。而把機遇化作具體行動,使決策得以貫徹實施,更靠的是海航獨特而鮮明的企業文化。 為取得共同語言,為形成共識,進入海航的員工首先都必須熟讀熟記《管理干部守則》《海航員工守則》。新來員工聽講的第一課都由董事長陳峰親自傳授,使大家了解海航的發展史、海航的目標、海航的要求,以及共同的價值觀。被大家稱作“校長”的陳峰強調,一個人一生無非就是做兩件事,一是做人,二是做事。而做人則更為根本。海航企業文化和企業理念告訴世人:人應該怎樣活著;一個人的人生應該怎樣度過。這具體體現在“同仁共勉十條”之中,其生動反映了我國的傳統道德文化,如要求員工“和睦”、“謙恭”、“寬恕”、“慈愛”等等,而且以“健康以慎食為良藥”列為“同仁共勉”十條之一,充分體現對人、對員工的關愛,這也是不多見的。海航尤其強調領導者要以“德”為基本素質的要求,以“德”來統一大家的思想與行動,成為無聲的命令。 企業文化的塑造和形成,往往是領導者,尤其是創業者自身的投影。以身作則,為員工作出榜樣,身教重于言教,才能真正形成企業有力的文化氛圍。而陳峰本人對儒佛道三家的深入研究與領悟,將此三家的治心誠意用世之學,取其精華反映到海航的管理之道中,這在我國企業與企業文化中是頗為獨特的。 為了提高海航員工的文化素質與道德修養,海航印發了相應的《中國傳統文化導讀》,讓大家從古人的哲理中更好地攝取怎樣做人和做事的養料。主要內涵是正確處理義與利。待人處事要講道德、講義氣,要對所作所為負責。海航認為,一個人如果呆在家連父母都不能孝敬,對妻兒子女都不負責任;那如何能要求他成為對企業、對工作負責的員工?所以,這樣的人海航是不會接受的。 海航文化還反映在它重獎重罰的一套激勵機制上。專門設立的董事長獎勵基金對有特殊貢獻者予以重獎,對違紀者予以重罰,毫不留情。有經驗的飛行員犯了錯誤被立即降為搬運工的事例并非絕無僅有。但是這些都是對事不對人;只要改正,就可復位甚至得到提升。陳峰說,這是用嚴峻行菩薩心腸,目的是教育人,“懲一以儆百”,使更多人從中受到教益。同時也是在人們心目中強化對企業文化的自覺意識與理解。 這正如IBM在世界各地有一百多個分支、幾十萬員工,如何統一大家的認識與行動,就是靠它的企業文化;具體體現為三條:把每一員工當做成年人對待;IBM就是服務;以及要求在每個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卓越。在一般情況下,IBM員工也是長期雇傭不輕易辭退的,但要是誰違反了它的企業文化就會毫不留情地請他走人。 海航提倡“內修中華傳統文化精粹,外融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中西合璧的企業文化精神。這確實是博采眾長,自成一家之舉。 進入新世紀,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發展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對企業的經營運作正產生著日益深刻的影響。如不及時跟上,與時俱進,則很快就會變得落后而被淘汰。但是我們的企業是在我們的土地上生存的,我們的員工與服務對象是中國人,都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直接間接影響。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更是博大精深,是我們得天獨厚的文化優勢,海航把中華傳統文化的精粹,緊密地與西方先進科學技術融為一體所形成的海航文化,已經初步顯示了這種中西合璧所顯示的巨大生命力。 從這二十多年來我國在改革開放下企業的生生滅滅中可以看到,一個能保持持續發展的企業,固然其具體因素各不相同,其中確實存在的共性因素之一,就是這類企業必然在“洋為中用”和“古為今用”方面都予以充分的重視并使之完善結合作出了不懈努力。學習國外的先進經營理念與方法,而不是全盤照搬照抄,要結合我國國情、民情加以“加工改造”,使之適應我國土壤,真正做到“洋為中用”。從我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料,也不是向古人求取現成答案,而是從古人的相關哲理、學說、理念中,結合當前現實和實際,進行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思考,以領悟出新的思路,做到“古為今用”。 海航的實踐已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例證。 海航的企業文化是一筆珍貴的思想財富和精神財富,是一筆豐厚的無形資產。正如《道德經》中所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即有形的、物質的財富“有”,是從無形的、非物質的“無”中產生出來的。海航今天擁有二百多億資產,正是由于這些年來通過海航文化所培育出來的一代新人,經過艱苦努力、踏踏實實地創造出來的。 文/潘承烈攝影/阿波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