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的飛沫在飛(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4日 17:33 經濟觀察報 | ||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米蘭影視圈中流傳著某同性戀男電視藝員的警告:“異性戀性行為會致癌”。艾可對此很生氣,他在1985年寫了一篇名叫《小心病菌就在你身邊》說:“我甚至可以更進一步告訴大家:異性戀行為會致死,句點。連傻瓜都知道,這么做會生小孩,出生的人愈多,死亡的人也愈多。” 艾可進一步“告誡”他的讀者:“劇評家、知識分子及野心政客:這些人不要到紐約 從前戲說身后事,今朝都到眼前來。飛沫雖已具備了生化武器的性質,但是沒有人會跟你簽署防止飛沫擴散協議,更不能在聯合國的監督下予以徹底銷毀之——然而,打不起,難道還躲不起不成?躲避飛沫的低成本常規武器就是口罩。準確地說,口罩不能算是什么武器,性質上其實更接近于掩體和防空洞之類工事。盡管如此,口罩在實戰應用上還是遭遇到強勁的阻力,這種“反口罩”的力量來自于我們內心:因為它嚴重地背離了正常的社交禮儀。尤其在中式的理想人際關系類形中,“相濡以沫”一向備受推崇。 按照歐州的傳統社交禮儀,兩個人交談的最佳距離為1米,當兩人保持1米距離時,心理和健康上的安全系數為最高我估計,這個距離跟冷兵器時代貼身武器的殺傷半徑有關。就道德而言,近之則不遜,不遜則狎,狎大了,便是非禮。專家建議說,交談的最佳距離應保持在1.3米,并最好有一定角度:兩人可斜站在對方側面,形成30度角最佳,不但在社交禮儀上不至于造成疏遠之感,而且又可免受飛沫噴襲,文明衛生。 其實我們已經討論過,按照發射方式的不同,飛沫的有效射程在1米至9米之間,也就是說,1.3米這一安全距離其實并不安全,當然,9米開外的兩個人還能談笑風生,受授如儀,那也是更加難以想象的。既不想戴口罩,又不愿意把談話變成“喊話”者,可以試試“屏氣”之法,也就是俗稱的憋氣。此法是我從某權威媒體上看來的。專家建議,只要發現有飛沫撲來,或聞到氣味不對,應立即停止呼吸,待飛沫或氣味散去再呼吸,或趕快脫離濁氣之后再開始呼吸。在一般情況下,只要主動屏氣10~30秒就足以擺脫陣發的飛沫或濁氣。在飛沫或濁氣到來之前若能提前1~2秒發現,可先深吸氣后再屏氣,待其過后,把鼻子里的濁氣先往外吹,防病效果更好。 道理大大地有,只是這樣搞法,我擔心遲早會把自己搞成一只人肉氣球。如果碰巧來了一陣好風,說不定會把你送上天空,和飛沫們一起在空氣里飄浮,你是一粒最大的飛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