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促開放修形象識大體去壟斷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1日 13:10 21世紀經濟報道 | ||
對于以開放和改革為己任的中國政府來說,此次SARS危機乃是中國加入WTO之后的第一次大考。病毒掀起的危機在缺乏準備的情況下迅猛襲來,波及全球,也影響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一些國家對中國公民采取了嚴格的限制入境措施。中國領導人拿出主動的防治手段,同時在外交領域果斷出擊,修復國家形象。先是溫家寶總理出席中國-東盟關于SARS的特別會議,以坦誠贏得尊重;再是副總理兼衛生部長吳儀近日出席第56屆世界衛生大會,尋求國際社會的有力合作;國家主席胡錦濤也將在6月初前往法國埃維昂,出席西方八國首腦會議中的南 此次SARS危機中,國家形象修復的一大要點就是開放,加大對內對外的開放,并以開放為改革。中國政府不僅不可能關起家門待消滅危機之后再來面對世界,而且要在追求開放的過程中消滅危機,以消滅危機的有力舉措來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做注腳。 開放首先是信息資源的開放。防治初期一些地方政府以“內緊外松”為名隱瞞疫情,使SARS防治局面相當被動,給國家和民眾造成了巨大損失。披露虛假信息和信息不公開對社會發展的致命性傷害,經此一“疫”顯露無遺。其實,公共生活中的真實標準其實并不高不過是不行虛假而已。但是這種要求不高的公眾誠信實行起來并不容易,關鍵在于健全的公眾生活制度。上至國家政要下至庶民百姓誰說假話行之有效的公眾制度和法規都能叫他為此付出代價。一個社會制度能做到這一點就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具備了現代法治的性質。公共生活中的不說假話是一種低程度的誠實因為不說假話遠不等于說真話。民主社會給予法律禁止公民說假話的權力但不給予它強迫公民說真話的權力。而對于政府而言,在不說假話之外,還另有滿足公民合法知情權、披露必要信息的責任。這樣看來,中央政府打開防治SARS新局面的舉措中,開放信息資源、嚴禁謊報瞞報的重要性,更甚于處理責任官員的舉措。世界衛生組織對疫情的介入,國內新聞媒體對疫情的不同程度介入,對穩定社會、推動防治工作的科學化民主化貢獻良多。在危機處理過程中擴大信息資源的開放、禁止謊報瞞報,乃是責任政府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 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便建立在這類開放的基礎之上。它也表現為法治對行政權力的制約。此次SARS危機處理,中央一直強調依法防治,立法機關亦積極介入,快速立法,盡量掃清防治行動的法律盲區,促使行政部門的防治工作比以往更講究程序化。它還表現為公民對社會事務和國家事務的積極參與,以及對政府的有力監督。它們與官員的問責制度,都會給政府防治SARS帶來負責任的國家的新氣象。 這些方面的開放,延續了二十余年以來的傳統。經年的改革開放政策已經凝結了巨大的利益,很難想像開放的中斷會引發何樣的社會后果,因此SARS危機的處理也不能不繼續開放的慣性。改革開放之前,計劃時代的政府對資源的過分壟斷,阻礙了社會的發展。改革開放的國家戰略,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推動壟斷資源對內和對外的開放,就是去壟斷的過程。開放經濟資源,發展民營經濟,吸引外資貢獻于中國經濟,正是改革開放卓然有成的根本原因。加入WTO,更意味著社會資源的深度開放和進一步消除過度壟斷。摸著石頭過河的改革積累的這些點滴推進,在此次國家危難的關頭激發出一種沖擊力,使國家戰略的脈絡更加清晰起來。 可以說,正是在諸般開放細節中重塑的負責任的中國政府的形象,重新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支持。如美國總統布什稱贊中國政府在防治SARS方面所做的工作非同尋常,并表示美方愿提供一切可能的支持和幫助。而萬事就怕認真二字,病毒亦難以抵抗果斷有力的防治。根據WHO專家的評估,目前SARS病毒的攻勢已經下落,不過病毒可能會卷土重來,徹底控制尚需時日。從鬼門關前回來的人們,沒有理由吝嗇勝利的歡笑;政府在更大的挑戰或許還在后頭的時候,卻要避免淺薄的粉飾和慶功。 這個春天的戰斗不應很快就被拋在腦后;一次回顧,未嘗不是對國民和政府的一次教育。對當代中國知識界影響甚巨的思想大師列奧·施特勞斯認為,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敘述伯羅奔尼撒戰爭,是在不動聲色地對國民(包括后世的讀者)進行政治教育。在今天,未嘗不可以把通過電視直播和轉播展現在公眾眼前的防治SARS的“人民戰爭”,看作進行公民政治教育的范例。當代各種傳媒在一定意義上擔當著公民教員的責任,講述者須識得民族國家興衰存亡的大體,方能通過自己的敘述讓讀者識得大體。SARS防治的大體,就是擴大開放和樹立負責任的國家和政府形象。 舉國抗擊SARS期間熱播的長篇歷史連續劇《走向共和》因此值得一提。創作者在講述走向共和的家國大義的同時,也力圖展現政客們的權術機謀。李鴻章們的權術縱使老到也無法挽救衰朽帝國,原因就在于此種權謀無論如何沒有睿智大度到出讓統治利益達到共和(而是力保滿人天下的血脈);不行共和,此伏彼起的革命則終將顛覆帝國。然而,為何當時的人們把憲政、共和掛在嘴邊,卻也不能成事?從電視劇的歷史敘述可以看到,不僅改良者不是無法動搖就是無法割舍帝國利益集團對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社會資源和信息資源的壟斷,甚至共和革命者也無法逃脫資源壟斷的誘惑。不能打破獨家的壟斷,或者壟斷者不能戰勝自己,也就談不上共和,也就必然激起強烈的社會沖突。因此,打破壟斷實行共和,需要以稍后的“五四”時期提出的德先生為基礎,需要法治來鞏固民主的成果。民國的締造者們走向共和的顛簸,究其根本原因,還在于有共和意識,而缺乏行民主、立法治的力量,風雨一來即花果飄零。而在今天倡言德先生與賽先生,著力點就是要在市場經濟社會中培育支持“共和”的力量。易曰,無平不陂,無往不復。在歷史時空的交錯處,這樣一個問題被反復地提出:在全球化的世界中,一個民族國家的強盛,需要什么樣的政府、什么樣的社會與什么樣的公民?在將不斷完善的共和國憲法中,我們可以有一個穩定而開放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