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公司操盤手記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20日 09:48 《創業家》 | ||
文/本刊記者李豐池 選項 “假如你有謙恭的外表、平凡的相貌、遲鈍的談吐以及看上去有些有些庸俗的舉止,那么,你渾身上下就只剩下一處可以發光的東西,那就是你與世界周旋的才能——憑借這個 2001年8月,當黃小年拜讀這一段話時,由來已久的創業沖動就像春天發芽的種子一樣,枝枝蔓蔓地長滿了心房。黃畢業于四川大學哲學系,其后供職于國內一家著名的時尚類媒體,在單位領導眼中,只是堪堪可用的二流人才。編輯做到第5年,黃小年30而立,個人積蓄過10萬,自立門戶的時機似乎成熟了。 辭職回家,關于做什么的問題他足足思考了半個月。生意場上故老相傳的說法叫“不熟不做”,黃小年此前打算做化妝品代理,稍一涉足就發現“水很深”,和時尚雜志上那些操作簡易的廣告流程大不相同;又想到開廣告公司,但本市的同類公司大大小小上千家,激烈競爭之下,人人都在大嘆“智慧飯”干成了“體力活”。 我還“熟”什么呢?黃小年苦苦地想。正在懷孕的妻子一心求穩,說,實在不行,你還是回你最熟悉的媒體打工吧。黃曉年一拍腦袋,是啊,我最熟媒體啊!媒體有什么用呢?當然是企業走向市場的敲門磚!多年的從業經驗讓他清楚,企業無論大小,在做產品和形象宣傳時都往往借助兩種手段:硬廣告和軟推廣。硬廣告有無數廣告公司頭破血流地搶著蛋糕;而軟推廣又稱媒體公關,卻是有求而無供,國內很少有專業的公司在為企業做這方面的專業研究和專業服務。 放眼國內企業界,這是一個一眼幾乎望不到邊的市場。更重要的是,媒體公關對自己來說再合適不過了:熟悉媒體的所有流程;能寫一手漂亮的文章;和無數企業打過類似的交道;多年來結識的同行成為生意操作的背景;越來越多的新創媒體導致稿源缺乏,幾乎就構成了做事的免費資源…… 當然——黃小年更進一步地想——僅僅做“媒體公關”,在今天中國的社會和市場環境下難免聽起來有點“灰色”,其情形有如“美容美發”的心理暗示一樣,不夠光明。更何況單一的“媒體公關”沒有長遠的未來,“因此,必須把媒體公關和企業運營戰略聯系起來,開拓一些堂堂正正的業務,考慮更長遠的發展。”黃小年對即將分娩的妻子說。站位確定下來,事情就這樣順藤摸瓜地開始了。黃小年要做的,是一門以企業形象傳播和營銷策劃為主營業務的生意:“誰能斷定我就沒有機會去挑戰麥肯錫呢?” 2001年12月26日,重慶鼎立空間營銷顧問有限公司靜悄悄掛牌開張,總經理黃小年在成立動員會上面對十六位員工,如此描述著公司的業務前景:從短期來看,我們是一家以媒體公關為主的公關公司;長期來看,我們將發展成為集營銷策劃、企業培訓、管理咨詢、形象設計及傳播為一體的綜合性咨詢機構,成為擁有本土優勢的智囊集團…… 短短一個月的籌備時間,黃小年的視野遠遠地越過自己足以掌控的領域,看到了“遙遠地平線上彼岸的立足點”。 采訪札記——方向決定未來 這些年來,記者和許多像黃小年一樣的小公司老板有過交談,盡管他們創業的原因各有不同,但幾乎所有的人在創業前都有一個共同的認識,即“良好的站位等于一半的成功”。正如黃小年所說——“不熟不做”,所謂“熟”,是指成功創業對“資源”和“知識”的要求。擁有相匹配的資源,你才能在創業中左右逢緣事半功倍;擁有可運用的知識,你才能在實戰時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當很多人一生都在尋找自己的位置,創業者總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時,不妨想想,自己所缺乏的,是否正是對自身資源和知識的充分評估,從而準確發現和有效運用自身優勢呢? 當然我們還發現,除了這些顯性的優勢外,每個人還有自己的潛力方向,看到自己的潛力方向,才能對未來作出超前定位。然而正如本文即將展示的那樣,太過孜孜以求未來愿景,必將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企業經營的務實精神。關于“度”的把握,大凡成功者都是慎之又慎。 資金籌措與成本規劃 公司做成什么樣,多大的規模,在哪里安營扎寨……所有這些都直接決定了創業者投資規模的大小。 籌備階段,黃小年找到自己做媒體時常常打交道的某大企業老板曹總,希望聽聽他的意見。當然他更希望對方能慷慨投資,并把企業的業務順勢托付過來。 然而黃不愿放棄對自己新辦公司的控股權,引資一事就此僵在了半空中。但曹總的一句話卻被他記在了心里:“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公司的辦公場地選在什么環境,那是第一要緊的事情。” 這句話被黃小年解讀為:新創企業的綜合形象——規模、選址、人員素質等等,是決定其能否很快脫穎而出的關鍵。他幾乎就在一瞬間堅定了一顆搖擺不定的心。原打算如果找不到投資人,就在家里放上一張辦公桌,找一個助手,以工作室的形式低成本上路;而現在他最終決定走規范化的公司經營模式,租最好的寫字樓,招聘最優秀的團隊,搭建一個完整的咨詢顧問公司部門結構。 欲望輕輕一膨脹,投資要求飚升了十倍。 黃小年的開張成本是這樣測算的:本市最好的寫字樓100平米場地押金二萬七,當月租金九千元;固定資產(電腦、電話、傳真、打印機、桌椅、書刊等)初期投入八萬元;其余雜費二萬元。以每月開支三萬元計,假如總投資30萬元,扣除前期成本,剩余資金可撐持近半年時間。半年還沒有收入,那這個公司也不用辦下去了。 也就是說,最少需要30萬的投資規模,而黃小年自己僅十萬元;有三種方式可以填補這個缺口:一是向親朋好友借;二是和別人合伙;三是個人住房抵押貸款。 和別人合伙勢必被別人控股,全力以赴卻做了一個小股東,當然不情愿。借錢開公司,感覺是把風險架在親朋好友脖子上,善良之輩如黃小年,更是不屑為之。唯一的只有住房抵押貸款。誰知找銀行的朋友一問,又要評估又要折舊,三十萬買來、六萬元裝修的房子,最多只能貸十萬元。黃小年頓時沒主意了。銀行的朋友問他:是否認識一些有錢的朋友,還可以做“產權質押借貸”啊! 黃小年得知,所謂“產權質押借貸”,是指借款方如果擔心資金回收問題,可以到房產交易中心辦一個公證手續,表示該房產不能再次抵押,一旦還款無力,將以房屋產權作抵。這種做法一方面消除了借款方風險,另一方面因不涉及到房屋產權過戶,程序費用相對要低很多。他想到了曹總,自己在媒體時曾幫過他很多忙,盡管合作不成,但無風險而有利息的借款應該沒問題。至于屆時能否順利還款,將安身立命的房屋收回,黃小年向來是信心百倍的。 再次登門拜訪說明來意,曹總顯得很爽快——既還了人情,又不冒風險。兩人簡單簽了一個三年借款協議,握手話別,黃小年隨曹總的助理前往房產交易中心辦公證。兩天后,黃小年指定的帳戶上收到了曹總公司劃來的20萬人民幣。30萬的注冊資本,在本市初創的同類公司里面,已經不算寒磣了;根據本市工商局規定,這個額度達到了注冊市級咨詢公司的要求。 手握30萬“巨款”,黃小年豪情萬丈地選擇了本市最豪華的寫字樓大都會商廈,作為自己的辦公地點。輕輕一劃撥,三萬六千元現金脫離他的掌控,像一滴水一樣匯入了巍巍商廈的現金洪流。 采訪札記——現金和形象孰輕孰重? 2003年3月,記者走進大都會商廈,在黃小年的陪同下參觀那些富麗的擺設和堂皇的設施。這個連廁所都放著音樂撒著香粉的地方是有實力者居之的地方,為了和它的環境相匹配,你必須從各個層次——人員規模和素質、辦公計劃與開支、乃至請客吃飯等方面加大投入,黃小年2001年入住其中后每月的開支因此大大超過預期,達四萬五千元。 為什么要這樣花錢?黃小年最初的想法是“形象就是生產力”;同時他還相信人的潛力,相信在資金的壓力下,整個團隊包括自己,會變成日夜追求利潤的機器。 然而這樣的浪漫精神顯然有悖于商業原則,而這里的商業原則體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錢要用在刀刃上。任何商業行為都需要資金的跟隨,大行為需要大資金,小行為需要小資金。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節約就是掙;其二、形象不能當飯吃。當真正進入這一行后黃小年終于發現,做生意惟經驗和堅持才是真理。尤其在今天,沒有人會因為從形象上被你震撼了而給你定單,他們只會因為你的經驗而認同你,因你的堅持而給你機會。 因此很長一段時間,黃小年都在后悔自己沒有“從一個細胞做起”。 人啊人 三十萬元干得大氣磅礴,黃小年能夠依靠的不是資本的力量,而是人的力量。“咨詢顧問從來都不是一個資本密集型,而是智慧密集型的行業。什么樣的人以什么樣的方式和狀態做事情,這才是最重要的。”他告訴記者。 首先是合伙人。“做這類企業需要什么樣的合伙人?”黃小年想。三十萬已經到手,“資金的捆綁”已經不再是目的,“膽量捆綁”的作用反而凸顯出來。商海是一個需要承受巨大壓力和忍受巨大孤獨的地方,任何一個突發事件的到來,一個人關在辦公室自問“我該怎么辦”,和幾個人在一起商量“我們該怎么辦”,那感覺當然完全不同。其次是“能力的捆綁”,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黃小年是期刊編輯出身,既然要做媒體公關,還得“綁”一個做報紙出身的人一起干;另外就是企業形象設計,自己更加不懂,同樣需要高手加盟。黃一個電話打到廣州,大學同學余燕明——國內知名的財經記者,眼下正在一個開始衰落的地方大報里混日子。煽動余燕明前來合伙比黃想象的要簡單:從前是飛來飛去采訪,每天都在感受生動有力的世界,現在卻呆坐辦公室形同養老。黃小年花了近一百塊錢的電話費“煽情”,余燕明兩天之后就答復了,愿出五萬元入股加盟。更令黃小年高興的是,余燕明認識一個香港集團公司老板,“請他出點資入股,讓我們變成有港資背景的咨詢公司,那在內地同行中是什么感覺?”所謂好事成雙,另一個合伙人也很快進入視野:太太的昔日同事沈潔,設計能手,自由職業者,正處于不滿沒有團隊生活的心情段。兩次交談后,她也便抱著三萬元現金和一整套資源、資料前來入伙了。 激情與憧憬是創業者最大的動力。三人都沒有經商的背景,心地純粹,權利義務的協調不到一個小時就談定了。經過一整套的工商、稅務、銀行等等登記手續后,2001年12月18號,三人合伙的鼎立空間營銷顧問公司正式獲得注冊批復,黃小年出任法人、總經理,占股70%;余燕明任副總經理,占股20%;沈潔任總經理助理,占股10%。 緊跟著是招聘員工。招什么樣的人?招多少?黃小年認為,既然已經走上了“形象工程”的道路,而且不久還要謀劃著與香港財團合資,當然人氣很重要,至少招13人吧;同時團隊的事業激情也十分關鍵,因此招聘廣告必須要打得充滿理想主義氣質。 12月26日,公司開張,當16名員工齊齊報到的時候,望著一張張年輕而興奮的臉,黃小年仿發表了一番激情洋溢的講話,結束語的大意是:公司開張猶如孔雀開屏,每一支羽毛都是我們最終煥發光彩的原因! 業務開始上路了。可是在人的問題上,馬王爺有幾只眼,他很快就領教了。 首先是香港財團合資的事,開始信誓旦旦,最后卻無疾而終,黃小年的“形象工程”受到重大挫折。 其次是高估了余燕明長期忍受孤獨的能力。他開始思念老婆和女兒,而每天的重大課題也變成了晚上近兩個小時的長途電話。四個月后,余提出想回家。 再就是過慣了獨行俠生活的沈潔,難以忍受公司嚴格的管理制度,終于旁逸斜出,在網絡QQ里發現了上班的樂趣,于是從此設計無佳作。 更重要的是,黃小年公司剛剛開始,女兒卻出生了。兩個“新生事物”都需要他百般呵護,按下葫蘆起來瓢,管理變得粗放,方向開始模糊。 一幫年輕的員工也就此變成了無頭蒼蠅。年輕最大的優勢就是想干事,可最大的劣勢就是不會干事——尤其在需要無數經驗和智慧堆積的咨詢顧問行業,人多并非力量大。事實很快讓黃小年痛苦地發現:其實在真正的商業操作中,“有人氣不如有財氣,有熱情不如有水平”的說法,是絕對的真理。“人是世界上最神奇的動物,也是最復雜的動物。”黃小年告訴記者。 采訪札記——失重太空舞 正在開屏的孔雀轉過身去,人們清楚地看見了它美麗張揚的另一面。 后來的事實證明,鼎立空間最大的失敗來源于用人,而如此用人的根源還在黃小年自己——所謂文人下海的通病:精神凌駕于物質,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一躍而入太空,失重作太空舞;而商業的本質卻正如韋爾奇所說,是“世界上最腳踏實地的行為”。因此在記者看來,黃小年在新公司的用人上主要體現了三大失誤: 一,在合作伙伴問題上,觀人所長卻不能防人所短,對此后發生的問題沒有心理準備和預防措施。 二,忽略專業知識和經驗的重要性,片面強調理想主義推動下的人的主觀能動性。 三,在合資問題上持孤注一擲的賭博心態。一旦失敗,則難免傷筋動骨六神無主。 市場——與幻覺搏命 成都餐飲業巨子周先生是一個重情重義之人,自三年前黃小年幫他做過一回聯絡媒體朋友仗義執言的事后,雙方就一直往來頻繁。新公司開張了,黃小年第一個找到周先生,坦誠相告,希望獲得支持。周的企業正好準備提升加盟連鎖步伐,于是順勢就將一單四十萬的廣告造勢業務交給了他。一個半月的熬更守夜之后,鼎立空間毛收入十三萬元。 太順利了,上上下下都大受鼓舞。但可惜靠的是昔日關系而不是團隊實力,那么——黃小年掃視員工,決定轉變思維:由大家去沖鋒陷陣,自己來運籌帷幄。 誰知兩個月過去了,沖鋒陷陣的結果是總共兩萬五千元的合同,而公司的開支白白流出了近十萬。不過這并不影響大家的心情,因為希望似乎越來越大:三個股東都分別靠各自的策劃或關系“抓住了大魚的尾巴”。 第一條“魚”是由余燕明的朋友拋來。朋友正在操持由南方某大報主辦的“二十一世紀××地產論壇”,希望與地方咨詢公司形成穩定的代理關系,尋找收費會員單位。論壇每年一次,“操作得好,每年穩賺七八十萬沒有問題。”余燕明告訴大家。 第二條“魚”由沈潔尋得,她和當地日報房地產專刊達成協議,由對方主辦,鼎立空間承辦“2003年春季樓市寶典”。沈潔認為,這是一個可以長期做下去的品牌項目。 第三條“大魚”是黃小年下海前就蓄謀已久的獵物,他同時也是以對這條“魚”的絢麗描述把余燕明吸引住的。某縣分管農業的副縣長是黃的表哥,表哥的女兒希望到大城市念初中,請黃幫忙。交換條件是一條信息:該縣有一種全國知名的土特產,被列為國家產業化發展的重點對象,縣政府內部商定的政策是:凡有外地企業愿投資進行產業化梳理和品牌形象打造,該縣可為此提供前后800萬的產業扶貧貸款。 一段時間他們都很興奮,因為發現自己實在運氣太好——怎么就會有那么多的機會從眼前流過呢?但快樂是短暫的,當余燕明耗費了大量時間精力為“二十一世紀××地產論壇”在本市敲鑼打鼓之后,卻發現論壇主辦方本身的鑼鼓卻沒有敲得太響,幾次溝通下來,發現對方居然是打著向地方代理公司收一筆“買路錢”,以保證論壇基本開支的算盤。 沈潔在對“樓市寶典”的一應策劃工作基本完成,公司業務員開始上門與地產公司進行接觸之后,才發現和日報的協議我方吃了一個悶虧:實際操作中,地產公司只愿和日報簽定認刊合同,款項也只能注入日報的帳戶,“因為貴公司不具備一旦違約承擔風險的經濟實力”。幾番交涉之后,日報方不耐煩了,撕毀合同,自己重起爐灶,成功策劃了一個“房地產經典樓盤推薦”。 而黃小年和表哥數次溝通,終于下決心進行實質性接觸。他親自來到該縣考察,在表哥的帶領下上肉山下酒鄉,宴會和懇談會并舉,密室和辦公室兼容。黃小年最后“恐怖”地發現,要完成所有部門和關口在這件事上點頭蓋章,800萬的產業扶貧貸款至少需要拿出100萬來疏通打點——“一旦事發,這可是要殺頭的罪!”朋友的一句話,徹底打掉了他再考察下去的信心。幾乎快要上桌的大魚紛紛脫手,鼎立空間頓時元氣大傷。盡管此后黃小年們回歸“媒體公關”主業,也在幾個月里接了不少單子,但這樣的業績和從前自己給自己吹大的氣球相比,顯得是多么的蒼白。“商業之事并非書生幻想”再一次得到印證,鼎立空間在開張不到一年的時間里,就和無數新開張的公司一樣,面臨了“守”還是“走”的信心危機。 后記:2003年1月,鼎立空間宣布解散。黃小年南下深圳,尋找新的發展機會。 2003年3月,記者隨同黃小年回到他的城市辦理出國手續,采訪中,黃小年希望記者在文章里寫上這樣一段話:謹以這份總結,獻給操勞的父母、堅強的妻子、新生的女兒以及昔日的同事。黃說:謝謝你們,希望自己今后的人生,不辜負你們幫助走過的這一段日子。(編輯:楊昌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