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業,下一個家電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4日 11:08 《東方企業家》 | ||
“中國有那么大的潛在市場,乳業蛋糕是可以做大的,”上海奶業協會秘書長陳新表示。而一旦乳業蛋糕做大,龍頭企業固然可以成為泰山北斗,中小企業也能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銘泰乳業咨詢執行副總勞兵也認為,按照國外乳業的發展經驗,超高溫消毒奶是賣不掉的,一旦消費者明白過來,市場主導產品仍將是巴氏消毒奶(純鮮奶)的天下。而純鮮奶由于受制于物流,銷售范圍只能局限在300公里以內,中小型企業“只要守住自己家門口這塊地”就能生存。 那么只要策略得當,在乳業這個市場中,不管是光明、伊利等龍頭企業,還是衛崗、長富等地方霸主,甚至新希望、維維等乳業新銳都能擁有自己的生存空間。“中國乳業的蛋糕實在太大了,”勞兵感慨道。但面對如今虛熱的乳業市場,勞兵卻有一絲的隱憂,“如果不操之過急的話,企業應該會有非常穩定的回報”。東方證券張小清也認為:“爭乳業這個蛋糕沒意思,關鍵是如何把這個蛋糕做大。” 看來要是策略不得當,固然乳業的市場潛力巨大,但要是企業行事冒失,大打價格戰、營銷戰,導致行業生命周期縮短的話,那目前家電業的窘境就很可能在乳業市場重演。 千萬不要打價格戰 這是勞兵對中國乳業市場惟一的擔心,但可惜乳業價格戰的萌芽已悄悄發生。遍布超市的“買二送一”,就是乳業激烈競爭的征象。而競爭白熱化到一定程度后,中國企業必然會拔出搶奪市場的利器——價格戰。 但牛奶不同于家電業,家電業打價格戰的基礎在于高毛利,而乳業的毛利率并不高。以市場龍頭企業光明、伊利為例,其毛利率均在35%左右,打價格戰的條件并不具備。業內一致認為,乳業盈利的根本在于細水長流,“牛奶的利潤率已經夠低了”。而現在有些企業以為搶到市場就等于搶到利潤,為了爭奪市場紛紛以價格戰為手段,甚至把100毫升牛奶賣到3毛錢左右(比純凈水的價格還低),而作為一種日常消費品,牛奶“跌價容易漲價難”。勞兵認為,在市場份額與企業盈利間,企業應找到一個平衡點,價格戰的結果只能是“把這個市場做砸掉”。 以杭州乳業為例,由于奶牛飼料價格漲價,原奶收購價格上漲。但就是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價格戰還是發生了。當地居民訂半年美麗健牛奶可獲贈一年的《每日商報》,價值138元,相當于牛奶價格降低一半;訂一個月的雙峰牛奶,贈送毛巾一條;訂一個月的燕牌牛奶,可獲贈手套一雙,價值6元;衛崗也提出“買三送一”的口號,即訂3個月牛奶贈送一個月牛奶。 羊毛出在羊身上 對于2002年液體乳產量增長65.8%的統計數據,上海奶業協會秘書長陳新將信將疑,“這可能嗎?”奶牛產量的增長頂多只有10%,那么另外“增加的部分是從哪里來的呢?” “怪嗎?實際上企業在用奶粉兌水做鮮奶”,使用還原奶(將奶粉還原成奶)已成了困擾行業發展的頑疾。陳新舉例說,某家企業每天僅收購牛奶35噸,加工量倒有150噸,大多是在靠奶粉兌水來調制鮮奶。據說廣東省奶協秘書長曾在會議上表示:“當初爭論‘無抗奶’(無抗生素)時,很多企業還敢說絕對沒使用抗生素;而現在卻沒有一家企業敢拍胸脯說,我沒用奶粉。”還原奶的營養程度自然比鮮奶遜色不少,按照國際標準,還原奶必須在包裝上標明。 陳新分析,還原奶的使用有其歷史根源。以上海為例,上海奶源的消費高峰是在夏季,而夏季恰恰是奶牛產奶的低谷;冬季是奶牛產奶的高峰,偏偏是牛奶消費的低谷。在產奶旺季將多余的牛奶轉化為奶粉,在產奶淡季將奶粉轉為“鮮奶”,也就成了乳業公司調整產奶高峰低谷的手段。 但在加入WTO后,由于進口奶粉的關稅逐步降低,進口奶粉的價格優勢正逐步體現。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進口奶粉調制還原奶,將大大降低了企業成本,成本的降低也使價格戰成為可能,這和家電降價調低配置的手段如出一轍,實際“羊毛還是出在羊身上”。 據勞兵透露,1噸進口奶粉的售價大約在1.2萬元左右,卻可以還原8到10噸鮮奶,而在北方,1噸鮮奶的收購價達1.5萬元。南方的收購價甚至更高,如廣東的收購價就達3.6萬元,巨大的利潤空間使得廠商趨之若鶩。 還原奶的風行非但給消費者的利益造成損害,對乳業的根本——奶牛也是致命的。由于奶牛場處在產品鏈的最低端,乳業企業在有了進口奶粉這個“利器”后,必然會降低鮮奶的收購價,抬高收購門檻,甚至加大奶牛淘汰率,縮小奶群,而這就等于逼著奶農倒奶、賣牛甚至殺牛。 東方證券張小清認為,乳業的成長空間是相當大的,但“行業規范需要加強”。上海奶業行業協會的陳新也認為,政府應當賦予行業協會更加大的權力,來制定行業規范,加強行業自律。目前乳業的“很多標準還是上世紀80年代的標準”,陳新認為,與國際接軌的乳業行業標準的制定已迫在眉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