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資浪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5月13日 10:03 《中國投資》 | ||
○總策劃/郭洪 跨國公司在中國采取獨資方式進行運作的愿望,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迫切。據外經貿部統計,外商獨資企業的數量近年來在中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中增長最快。2002年,在中國新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達到近兩萬家,幾乎為中外合資企業數的兩倍、中外合作企業數的10倍,在合同外資和實際使用外資數字上獨資企業更是其它兩類企業的2到4倍。 對于這種現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意見。其一是中國的投資環境現在已明顯好轉,尤其是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投資環境已經日益與國際接軌;而另外一種意見則認為,跨國公司在國內的合作伙伴,無論在經營理念、管理機制上都無法適應對方的要求,出于無奈,跨國公司才紛紛鬧起了“獨立”。而根據我們的調查,前一種說法顯然更有說服力。外商投資中國可分為3個階段,在初始階段,外資企業初來中國,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政策不夠了解,偏好合資或合作經營。第二個階段,外企的重要工作方向就是使在華生產和經營走上軌道,努力實現本地化并把研發中心建在中國。目前已進入的第三階段,外資企業更愿意通過資本大量輸入和并購,成為獨資企業。這3個階段實際上反映出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 實際上,對于中國國內投資環境的改善,外商有著切身的體會。美國國際商業發展公司總裁吳安琦說,獨資企業的增多標志著中國國內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有關政策法規已與國際接軌,外資企業也已熟悉了本地的市場情況。雀巢公司是最近一家將地區總部設在北京的跨國公司,該公司中國商務經理孫莉女士感慨地說,北京經濟的發展以及投資環境,特別是投資軟環境的日益改善越來越吸引跨國公司的關注。事實上,許多投資北京的外商有著與孫女士同樣的感受。吸引他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由于中介組織作用的加強,企業與政府間的溝通與交流更為順暢。雀巢(中國)有限公司等26家外商投資企業曾向外商企業協會反映《北京市基本醫療保險規定》加重了外資企業及員工的經濟負擔,市領導獲悉此事后,責成有關部門,依法對《規定》作了調整;美國商會、英國商會等向協會反映北京外商投資企業職工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高于國有企業職工的繳存比例,有關部門不久就對規定作了修改,實行了統一標準。而“一站式”服務中心的建立,更是被外商交口稱贊。去年年底,北京全市18個區縣、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關村科技園區均設立了"一站式"服務,大大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入世貿組織后,中國對外開放進入了新的階段,中國已經并將繼續鼓勵引進國外現代化的管理經驗、引進先進技術、引進熟悉資本市場運作方式的專門人才。進一步改進產業政策指導外商投資的方式方法,盡快制定和實施符合世貿組織規則的有關法律法規和方針政策,轉變政府職能,加強法制建設,加大執法力度,依法保護外商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為國內外企業創造公開、統一、平等競爭的條件,為外商進入中國市場創造良好的環境。 獨資潮外商投資中國的新動向 ○特約撰稿岳志君 改革開放之初,七八成的外資是通過合資方式進入中國的,人稱“合資中國”,1992年外資的50%用于合資企業。1997年后形勢逆轉,外商獨資企業首次超過合資企業。中國加入世貿組織,這種變化更加明顯,2001年合資企業占全部外資的比重下降為不足30%。而外商獨資企業數量逐年增加,2001年獨資項目比合資項目多70%,實際利用外資占總額的比重超過50%。在合資、獨資的變化中,跨國并購日見火熱。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取消了外資并購的限制,今年國家又將國企500強中的部分企業向跨國公司開放,致使跨國集團紛紛選擇并購的方式實施其在華投資戰略。去年下半年以來,全球知名移動通信設備制造商阿爾卡特通過現金收購,以比中方多兩股的方式控股中國最成功的合資企業之一———上海貝爾;美國愛默生電氣公司收購華為集團下的安圣電氣;格林柯爾入主中國上市公司科龍電器;世界第一大水處理設備設計和生產商法國通用水務公司收購上海自來水浦東公司50%股權。證券市場并購活力也較突出,以郵通B、深華發B等公司為代表,滬深兩市共有20多家B股公司出現新外資股東加盟,上市公司的外資并購集中于制造業,比重超過60%。 中國因素推動引資增長據外經貿部統計,外商獨資企業的數量近年來在中國新批外商投資企業中增長最快。2001年,在中國新設立的外商獨資企業達到15643家,幾乎為中外合資企業的兩倍、中外合作企業的10倍,在合同外資和實際使用外資數字上獨資企業更是其它兩類企業的2到4倍。美國國際商業發展公司總裁吳安琦說,獨資企業的增多標志著中國國內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有關政策法規已與國際接軌,外資企業也已熟悉了本地的市場情況。有關專家認為,外商投資中國可分為3個階段,初始階段,外資企業初來中國,對中國的實際情況和經濟政策不夠了解,偏好合資或合作經營。第二個階段,外企的重要工作方向就是使在華生產和經營走上軌道,努力實現本地化并把研發中心建在中國。目前已進入的第3階段,外資企業更愿意通過資本大量輸入和并購,成為獨資企業。這3個階段實際上反映出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化和投資環境的不斷改善。 加入世貿組織第一年,我國對外經濟中最耀眼的“亮點”莫過于外資引進的大幅攀升。據統計,去年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超過500億美元,全國新批設立外資企業突破3萬家,首次超過美國,成為全球吸收外商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面對去年外商直接投資(FDI)20%的較高增速,有人認為,我國外商直接投資大幅增長的主要原因是美國等發達國家經濟不景氣造成的資本外流所致,是發達國家資本分流的結果,屬外生性因素,其潛臺詞是,一旦國際經濟形勢改善,我國的引資情況將可能隨之變化。針對這種觀點,國家計委宏觀經濟研究院副院長王一鳴分析認為,我國利用外資大幅增長,首要原因是我國宏觀經濟形勢趨好的結果,是內生性因素帶來的,并非得益于美國等發達國家資本流入的減少。這一觀點得到了大多數專家的認可。我國經濟增長前景看好,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被大多數業內研究者列為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首要因素似乎已成共識。今年以來中國經濟增長逐季提高。正是這10萬億元的GDP總值和13億人口的大市場才使得國際資本市場對中國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注。 第二,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全面履行承諾,投資環境不斷改善。王一鳴總結說,入世后,我國根據世貿規則和規定調整了有關利用外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在修訂時,凡涉及知識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國民待遇等內容,都保持了與世貿組織規則相一致的原則。修訂后的《指導外商方向的規定》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拓寬了外商投資領域,放寬了股比限制。中國世貿組織研究會第一副會長薛榮久具體介紹說,從2002年1月1日起,中國進口關稅從15.3%降低到12%;取消了糧食、羊毛、化肥等產品的配額許可證管理;在一些重要的服務部門頒布新的審批外資進入中國的法規和條例,擴大服務業的開放;國務院近30個部門共清理的法律文件約2300件。一份中國美國商會的調查,更是生動地說明了投資環境的改善對于國際資本的吸引,80%的在華美國商人相信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對他們的生意有“積極”或“非常積極”的影響,77%的企業將增加對華投資,79%將擴大在華業務,67%將會擴大在華投資的地理分布。 第三,我國勞動力價格有明顯的比較優勢,并且受過良好教育,紀律性強。中國年輕一代工程技術人員的數量正在快速增長。產業配套能力逐步增強,這些優勢成為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重大環節。 第四,亞洲特別是臺港澳及東盟一些國家依然是我國直接投資的主要來源地。去年這些地區或國家在增加對華投資的同時也增加了對美投資,對華投資的增速沒有超常之處,在我國外資中的比重也沒有明顯變化,因此,不存在本應投向美國的資本轉投向了中國。 第五,美國去年對華投資與前年同期相比增加了10億多美元,達到50億美元,美國對華投資新增部分占我國外商投資增量部分的比重不大,很難說是美國資本外流的結果。也就是說,在這份優異的FDI成績單背后,是我國對外開放在廣度和深度上的巨大變化。隨著世貿規則在我國經濟活動中的推行,越來越多的國外資本開始把中國作為了重要的潛在市場,而歐美一些發達國家為了擺脫經濟困境,實現產業升級,也普遍把實施跨國投資戰略作為重要的經濟政策,在這兩股力量的推動下,只要我國這些內生性因素能夠保持下去并正常發展,即使流入發達國家外資的增加,也不會減少流入中國的外資。 外商投資3大特點 分析去年的引資特點,除了頻頻見諸報端的“我國利用外資增長勢頭迅猛,直接吸收外資有望創歷史最高水平”外,國家計委外資司副司長胡祖才分析指出,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注重本地化經營、投資方式更加多樣化成為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的3大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外商直接投資在規模擴大的同時,質量和水平也不斷提高。首先,在外方投資最集中的加工制造業中,集成電路、計算機、通信產品等高技術項目明顯增加。如1997年外商投資電子通信制造業占全國吸收外資總額的比重僅為6.1%,去年這一領域實際利用外資70.9億美元。同時,服務貿易領域利用外資發展迅速。 第二個特點是跨國公司更加注重本地經營。跨國公司將企業的核心部分開始向中國轉移,生產、管理、采購、品牌等各個方面都加快了本地化的進程,出現地區總部、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一體化新趨勢。目前,在我國設立研發中心的跨國企業已達400家。世界500強公司中,在華設立的投資性公司已超過120家。在北京和上海兩地設立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已達28家。 第三個特點是投資方式更加多樣化。外方獨資方式發展迅速,目前已成為我國利用外資的主要方式,并呈上升趨勢。跨國并購也成為跨國直接投資的主要方式。面對大量外資洶涌而來,薛榮久認為,入世初期我國已經開始加強利用外資的能力:外商投資地區正從南向北、從東向西發展;外資來源也由原來以港澳臺為主向歐美跨國資本發展;利用外資的行業也在向環保、城市建設和服務業擴展;利用外資的方式由原來的市場導向型,即通過優惠政策吸引外資,到開始以長期戰略目標吸引外資為主。與此同時,我國吸引外資也呈現出一些階段性變化,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外經部副部長趙晉平認為以下3點值得關注: 我國吸收外資快速增長的歷史時期已經基本結束,今后將進入穩定增長階段。從新增流量的角度來看,“十五”時期利用外資的增長將難以達到過去20年間的平均增長水平,預計年均增幅為5%—10%。這意味著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推動經濟增長的發展戰略,必須由注重總量增長效應向注重結構升級效應轉變。 外資表現出了一些新的動向。一是投資方式在發生新的變化,外商獨資的趨勢加快。在外商實際投資的344億美元中就有200多億美元是屬于獨資的,比重將近2/3。這種變化意味著,中資企業今后希望能夠像過去一樣通過吸收外資帶動其發展的機會將會越來越少,中資企業今后受到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二是隨著高技術含量(資本密集型)外商投資項目數目的增加,以往我國通過引資解決就業問題的效果在逐步下降,以稅收優惠吸引外資的政策引導作用也在日漸淡化。 我國目前從發達國家吸納國際資本的能力還相當有限。流入發達國家的國際資本主要是證券投資(債券和股票)和銀行貸款等其他投資。直接投資在美國的外資結構中只占1/4左右,而且絕大部分還是并購投資。而現階段我國吸納證券投資和銀行貸款的能力較弱,以并購方式吸引直接投資還有許多障礙。 碰撞是難免的 在談及大量外資流入的利弊得失時,不少專家用“雙刃劍”來比喻。這種擔心是伴隨引資的豐碩成果而來的,外國直接投資的不斷進入帶來的必然是外資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例如:外商投資企業出口占我國出口總額的比重,已由1989年的9.4%上升到2001年的50%;外商投資的重點,已從一般制造業發展到基礎產業、基礎設施和高新技術產業;大型跨國公司來華投資活躍,美國《財富》雜志根據調查指出92%以上的跨國公司若干年內將考慮在中國設立地區總部。面對這種勢頭,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鄭新立提出,大量跨國投資的流入對我國經濟可能帶來的挑戰:一是跨國公司發展占據重要的戰略性產業,有可能利用優勢在我國市場形成壟斷。二是目前跨國公司在我國仍然處于投入階段,有的企業尚未盈利,有的企業則將利潤的大多數用于再投資,這樣國際資本匯出我國的較少,但預計到2010年左右外資企業將有可能產生近2000億的利潤。此時,若大量利潤匯出我國,將會給我國帶來外匯、股票等金融風險。三是隨著外資企業的增多,國家對經濟的宏觀調控余地可能會減小。四是跨國公司對于商業資源的控制,可能會擠占和壟斷內資企業的產品市場,搶占投資機會。專家認為,碰撞是不可避免的,關鍵是中方企業要在碰撞中有所收獲,迅速成長。首先是要培育我國自身具備有自主知識產權、有國際競爭能力的跨國公司。其次,中資企業要利用和跨國公司合資合作的機會加快發展自己。 服務業,外資角逐的新戰場 ○特約撰稿霍小鋒 雖然3年后中國才全部開放旅游業,但全球排名前10位的旅行社都已在中國設置了辦事處;以不久前在中國開設第20家分店的美國零售企業沃爾瑪為代表,世界50家最大零售商中,一半以上已進入中國市場。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進一步擴大,擁有巨大市場潛力的服務行業正日益博得海外資本的青睞。以保險業為例,截至目前,20余家外資保險公司獲準在內地營業,此外,已設立代表處等待進入中國市場的外資保險公司還有100多家。根據加入世貿組織承諾,中國已相繼制訂和完善了與服務業開放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對《著作權法》、《商標法》、《專利法》等國內法律法規進行了修訂,進一步改善了服務業的投資環境。去年1至7月,中國服務業利用外資強勁增長,共吸收外資合同額77.7億美元,同比增長26.5%,實際吸收外資59.3億美元,同比增長76.5%。 外資搶攻中國服務業 改革開放以來,服務業在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從1979年的21.4%上升到2000年的33.2%,提高了10多個百分點。關系到13億人口生存質量的服務行業在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一年內迅速博得海外資本的青睞,知名跨國集團紛紛在零售、民航、旅游等相關領域“排兵布陣”,以確保在華投資戰略的成功實施。香港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常務董事珀西·韋德樂指出:“與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相比,中國最需要海外直接投資的領域已從硬件制造轉向了服務業軟件環境的提升。隨著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中國人對地方經濟產品和服務的要求日益提高,當務之急是發展現代化的碼頭、更便捷的道路和配送渠道”。外經貿部外資司司長胡景巖說,我國服務行業各個領域開放的時間表均已確定,今后將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在實驗基礎上逐步放開,物流配送與連鎖經營將成為當前的重點。根據我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自我國加入后1年起,外資占少數股的合資企業將被給予完全的貿易權;自加入后2年起,外資占多數股的合資企業將被給予完全的貿易權。在加入后3年內,所有在我國的企業將被給予貿易權。屆時,將允許在我國的所有企業及外國企業和個人,包括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的獨資經營者,在我國全部關稅領土內進口所有貨物。怡和集團宣布,4年內將在我國大陸增開250家“7-11”連鎖店,使總量達到350家。在此之前,法國家樂福則早已在我國精選34家百貨、日用品企業作為自己的全球合作伙伴;世界著名家具建材專業銷售商歐倍德公司也同5家國內生產企業簽訂供貨協議,并決定其在俄羅斯新開的2家商店一律從我國采購進貨。到目前為止,世界50家最大的零售商已有一半以上進入我國市場。由于我國根據入世承諾制訂和不斷完善金融、保險、電信、外貿、商業、運輸、建筑、旅游及中介等服務領域的法律法規,服務業的投資環境在不斷改善,外資進入的試點工作也在不斷加快。雖然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承諾在2003年底以前允許外商在合資旅行社中控股,在2005年底前允許成立外商獨資旅行社,但目前已有美國、日本、歐洲等地排名前10位的旅行社提前進入,在上海開辦合資、獨資的旅行社。此外,大量的外資已流向我國的航運服務業。1980年以來,我國民航業通過各種方式累計吸引外資303億美元,除漢莎航空公司與中國國際航空公司合資成立的北京飛機維修工程公司已經成為亞洲較大的航空器維修企業外,另有多家中外合資的航空發動機及其他零配件維修企業已在國內外開展航空器的維修業務。考慮到2008年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辦,很多海外投資商預言中國的金融、交通、保險業務將在未來幾年中迅速膨脹。丹麥駐廣州總領事館總領事湯姆·嚴森說:“我們毫不諱言對中國商業領域,特別是保險行業的興趣。中國的企業要參與全球競爭需要有專業的機構為其進行業務風險管理。服務行業的繁榮直接關系到一個國家的生存質量和生產效率,我們期待這個市場的早日開放”。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說:“中國今后將繼續履行入世承諾,完善服務貿易領域的法律規范,健全統一規范的外商投資服務領域市場準入制度,鼓勵引進國外服務業先進的經營管理經驗、技術手段和現代市場運作方式,進一步改善中國服務業結構,提高中國服務業的水平”。 外資保險企業紛至沓來 隨著海爾紐約人壽保險有限公司于去年12月20日開業,上海又一次凸現外資保險進入中國市場最大門戶的地位。中國保監會上海保監辦主任周延禮說,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一年來,眾多外資保險公司紛至沓來選擇上海作為進入和拓展中國市場的橋頭堡。最新統計,上海目前共有保險公司和保險中介機構50家,各類外資保險機構在滬代表處39家。在35家中外資產壽險公司中,外商獨資、合資或參股的保險公司數量已占一半以上。一年前,在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當天,美國紐約人壽等3家外資保險公司就獲得新建合資壽險公司的營業執照。目前,包括中美首家合資的太平洋安泰公司及恒康天安、友邦、美亞保險在內,美資保險已成為上海外資保險公司中最大一族。德國安聯、加拿大宏利等國際著名保險業巨頭,也早在上海安營扎寨,開拓市場。中加合資的中宏保險新近剛剛在廣州開設全國合資保險首家分公司,開始了以上海為基地的中國市場布局。在良好的運營和獲益之后,上海外資保險公司還紛紛以增資的方式向中國市場注入新的資本。繼中宏保險等增資之后,累計保費已達5億元人民幣的太平洋安泰人壽去年決定將注冊資本由原先的2億元增加到5億元,今年5月新增資金已全部到位,也開始向在中國開展全國性業務的目標邁步。消息顯示,慕尼黑再保險、日本第一生命、瑞士再保險等跨國金融集團和世界著名大銀行,現正在與總部位于上海的太平洋保險和業務重心日益東移上海的中國最大股份制保險公司平安保險等進行接觸,探求進入上海和中國市場之道。 燃氣業開放點燃外資擴張之火 今年1月2日,建設部發布了《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表明社會資金、外國資本可采取獨資、合資、合作等多種形式參與燃氣等市政公用設施的建設。其實,中國能源市場存在著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商機,早就為各路資本所看好,如今政策一開閘,外資并購將此起彼伏。目前,廣東地區石油液化氣的90%左右靠進口,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占市場份額的60%-70%,已經控制了市場價格,在上游,包括倉儲、大型碼頭建設、外商已經實現壟斷。也就是說,國外石油液化氣巨頭已經控制了廣東地區液化氣上游進口、批發及經營業務。在零售市場上,早在相關政策出臺前幾年,已經有外資燃氣公司悄悄摸進廣東市場,包括美孚、殼牌等跨國公司。據業內人士介紹,由于外商在零售方面管理細致,講品牌,服務質量高,使廣東競爭力較差的企業紛紛撤出這一市場,唯一留守的是東莞的“喜威”(HSV)。但由于當時市場不成熟,也不規范,這些外資公司的先進理念后來無法實現。現在政策開閘,這些試過水的企業欲再度殺回廣東液化氣零售市場。李嘉誠繼斥資2.5億港元收購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百江燃氣12.8%股份,間接進入內地燃氣市場后,還入股另一家投資中國內地燃氣市場的上市公司——光通信,去年在資本市場上玩火了燃氣概念。據廣東燃氣商會有關人員透露,和記黃埔也積極與廣東燃氣商會聯系,寄期進入廣東燃氣業。新奧燃氣等香港燃氣上市公司也在與廣東燃氣企業商洽合作。另據記者了解到,廣東燃氣商會日前請香港某證券公司前來提供咨詢,這一舉措表明,廣東燃氣企業希望借道香港上市融資的意圖已是昭然如揭。知情人士透露,珠海煤氣公司正在與外商洽談出讓股份事宜,甚至包括出讓控股權。中國內地燃氣市場有著驚人回報。有統計顯示,天然氣消費在中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的比重不到3%,既低于世界24%的平均水平,也低于亞洲8.8%的平均水平。處于發育初期的天然氣市場及其高額利潤吸引了不少企業進入這一行業,而燃氣管道作為另一種網絡資源,也必將成為各路大軍跑馬圈地的新目標,雖然不可能像寬帶網建設那樣瘋狂,但從投資回報角度來看,卻顯得更為現實。新的“圈地運動”實際上已經開始。新海環保表示未來兩年將投入1億港元,在內地興建液化石油氣加氣站,光通信去年通過其持有63%股權的中油中泰投資進軍內地天然氣業務,總投資達22億元人民幣,中華煤氣也在內地投入了6.06億元人民幣用于鋪設管道和其他設施,目前在中山、廣州、蘇州、青島等地均有天然氣項目,此外,它還將在15至20個城市洽談天然氣合作事宜。 開放是必然外資并購是未來行情主流 今年年初以來,基于對國內證券市場對外開放進程加快的強烈預期,外資并購題材成為投資者目光的焦點,在去年主要的兩次反彈中,外資并購題材都得到了一定的炒作。進入11月份,《關于向外商轉讓上市公司國有股和法人股有關問題的通知》以及《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境內證券投資管理暫行辦法》兩項重要措施相繼發布,標志著我國證券市場向外資開放正式拉開序幕,但是市場的反應卻相對平靜,除了賽格三星等少量含外資并購題材的個股稍顯強勢外,外資并購題材并沒有全面開花。我國股票市場從摸著石頭過河開始,基本上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發展起來的,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速,這一市場格局已經逐漸成為制約發展的一個關鍵因素;與此同時,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不完善所引發的諸多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地暴露出來,依靠國內的力量對上市公司進行資產重組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同時也出現了諸如虛假重組等新的問題,借助外部的力量來打破阻礙改革的利益鏈條成為必然的明智選擇。實際上,早在政策出臺之前,外資采取間接、變通的方式,涉足國內證券市場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做法就是外商控股或參股上市公司的母公司或控股企業,將該控股企業變成外商獨資企業或外商投資企業,從而間接控股上市公司。如2001年10月,阿爾卡特通過受讓上海貝爾有限公司的股權,以“50%+1股”控股上海貝嶺的第二大股東上海貝爾有限公司,阿爾卡特因此成為上海貝嶺的間接第二大股東。開放是必然的選擇,但是和很多行業一樣,開放所帶來的短期的陣痛也在所難免。在投資機會得到增加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接受國外的價值理論和投資理念,而投資價值恰恰是長期以來投資者的一塊心病。“新興+轉軌”市場的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開放,外資并購題材的炒作必須在市場開放的背景中去展開,這將決定其與過去我國股市的各類題材的炒作模式有著巨大的差異。首先,外資并購國內上市公司將更多地注重其發展戰略甚至其全球戰略,提升上市公司業績在主觀上是次要的或者是長期的目標,因此,外資并購能否在短期內迅速改變上市公司的盈利狀況是值得理性思考的。江鈴汽車可以算作一個典型,早在1995年,福特汽車就參股江鈴汽車,但是公司的業績并沒有得到極大的提升,相反在1998和1999年連續兩年虧損,但是福特參股5年后,成效終于逐漸得到體現,公司在國內汽車市場中定位準確而站穩一席之地。其次,雖然QFII配套實施,但是國際成熟的投資理念、巨大的東西方文化的差異將決定了外資在并購上市公司的過程中,幾乎不可能大規模參與流通股市場的炒作,對外資并購概念的炒作仍將以國內資金為主,而機構的投資取向必然決定著炒作的模式。在市場監管加強的今天,很難以過去小盤股資產重組的模式去運作外資并購題材,而這一題材的巨大想象空間又使得機構資金欲罷不能。關鍵的問題是如何利用外資并購創造流通股市場的財富效應,從機構投資者發展的趨勢以及投資理念的變化分析,外資并購概念有可能以一種長期運作的模式展開,短期的拉升只會點綴其中。另外,外資并購可能與其他概念相結合而產生更大的想像力,這一特征在今年以來的深圳本地股中得到了初步的體現,未來或許會結合得更加完美。雖然目前外資并購主要集中在汽車、金融、商業和通訊領域,但是未來覆蓋至幾乎所有的領域是可以預見的,我國相對薄弱的產業有望在政府的促進下,醞釀著更多的與國際合作的機會。外資并購題材在今年顯示出很強的短期炒作特征,已公布外資并購意向的深發展、賽格三星、青島啤酒等上市公司的股價均呈現波段性上漲,如果把握不當,不僅不能分享到外資并購題材的成果,相反還可能導致投資虧損。除了上述一些原因之外,整個市場處于調整之中,也是該題材股價上漲力度暫時不強的重要因素,隨著未來外資并購的深入、市場運作模式的成熟以及大盤的轉暖,外資并購概念將當之無愧地成為市場資金主要的流入方向,來年,我們將有希望看到該板塊在股市中怒放。 獨資啟示錄 ○本刊記者布爾古德 從2002年夏末秋初開始,很多外國公司在中國的一系列以控股或獨資為目的的收購順序展開,西門子、惠而浦、松下等著名國際企業紛紛扯起自家大旗,獨立為王。外資的此等舉動引發眾多國人的擔憂和失落,就像是自己家的孩子當年和別人結婚,現在突然被拋棄一樣,“這里面有陰謀”——有人斷定。跨國公司為什么走上了獨資路?獨資的背后是否隱藏著什么更深層的東西?在北京光華路上的一座寫字樓里,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有整整4層作為辦公場所。張仲文是松下中國公司的副董事長,到松下工作已經10多年了。松下電器的獨資一直備受國內媒體關注,當國內眾多媒體對于以松下為代表的日資企業的獨資行為充滿猜測和質疑的時候,張仲文卻向我們展現了獨資背后的另一幅場景。 用獨資保衛全球化戰略 據張仲文介紹,在松下公司內部,已經把中國放在了一個公司發展的“引擎”的位置。松下公司把中國定位為面向21世紀的最大的生產制造國、消費國以及出口國。因此,大量的產業被轉移到中國。松下關閉了美國的微波爐工廠,轉而遷移到中國上海生產,以前松下在中國的微波爐年產量只有100萬臺,現在已經增至300萬臺,其中的200萬臺出口供應國際市場;松下在天津生產的鉭電解電容50%出口海外,供應100多家用戶;松下在大連的華錄公司,其產品錄像機80%出口。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中國建廠的目的是為了供應全球市場,而非僅供中國本土市場內部消化。產自中國的產品被源源不斷地運送到世界各地,種種跡象表明,中國在世界產業鏈中所占的地位已經越來越重要,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的企業作為全球供應商的生產基地的位置也越來越重要,可以想象,如果在生產期間,因為某些不可控制的環節造成停產,或者哪怕是質量控制中的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直接影響到這些跨國公司的經營。因此,跨國公司對在中國的合資企業提出了更趨國際化的要求,這些合資企業必須能夠滿足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要求。而中國的投資方關注的大多僅僅是中國國內市場的事情,對于跨國公司的全球戰略不感興趣。此外,在經營理念、產品定價以及企業管理等多個方面,中方與外方都存在一定差異。特別是當跨國公司代表的全球利益與中方代表的地域利益發生沖突的時候,跨國公司勢必要優先保證其全球利益的實現。在這種情況下,合資顯然很難滿足跨國公司對于中國工廠更高的要求。跨國公司要加強對中國工廠的控制權,勢必要清除滯肘,維護自己的話語權。而他們選擇的手段就是——獨資。只有獨資,才能真正自己說了算。 合資——變幻著的利弊平衡點 整個80年代,外商來華直接投資的并不多。中國政府和跨國公司間處于一種相互試探的過程中。當時,中國市場還以計劃經濟為主,法律、法規不健全,政府也缺乏透明度。那時,中國政府基本上不允許外資在華獨資經營企業,即便是合資,常常也為他們找好了合作的伙伴。而外資對中國市場幾乎完全不了解,當時的中國對他們而言是一個極其陌生的市場,不知水深水淺。找一些當地的合作伙伴,可以利用中方已建立的銷售網絡、對市場的了解、良好的政府關系和現有的基礎設施以及勞動力資源,減少投資風險。在那時的市場條件下,外國投資者是不敢輕易獨資的。對于那時候的跨國公司來說,即便想獨資,中國政府也不會允許;就算中國政府允許,跨國公司也未必就敢只身殺入。外方需通過中方手中的“許可證”進入某些受控制的市場,而中方需要外方的資本、先進的技術、管理以及名牌效應。合資雙方在一定程度上的相互依賴,使得在一定時期內合資雙方尚能保持“和平相處”。而事實上,很多合資企業都遇到了如何“和平相處”的難題,其中最突出的一個是雙方在企業管理和文化上的沖突。一般的外資進入中國后,喜歡全面掌控合資企業,對管理、人事、銷售等一把抓,讓自己派往國內的外資雇員做經理。但是在中國,這種做法往往行不通。一方面,外方派到合資企業中的管理人員人工成本極高,高到中方難以接受;另一方面,外方奉行的西方管理方式在中國常常碰壁,亦引得中方對此嗤之以鼻。但是,無論矛盾是否激烈,在當時的情況下,合資的利仍大于弊。但是,隨著政府逐步放松管制,特別是中國入世以后,依靠行政命令限制市場的政府行為越來越少,跨國公司不再需要借助國內企業就能獨立地進入許多行業。外資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日益了解,外國投資者對于自己在中國獨資經營也越來越有信心。中方能夠幫助跨國公司的地方越來越少,合資的優勢喪失殆盡。這時,外方對雙方體制、觀念等方面沖突的忍耐力急劇下降,一旦發生控制權的爭奪或因利益沖突而發生摩擦,合作就無法為繼。當“利”不復存在,“弊”就愈發顯得無法容忍。當合資已經從“利大于弊”變為“弊大于利”的時候,合資企業獨資化就成為大勢所趨。為了回避沖突,取得更大的贏利,跨國公司則大多采取主動,通過“終結合資”消除合資中的“弊”。合資作為我國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已經完成了其歷史使命,“好合好散”成為趨利避害的自然選擇。 跨國公司內部的體制轉變 據張仲文介紹,松下中國公司的獨資還有一層企業內部改制的原因。松下公司以前實行的是事業部制。松下公司事業部擁有投資權、決策權等較大的權力。各個事業部自主責任、獨立考核。事業部制曾被視為日本經濟成功的一個要素。但是,事業部制發展到一定階段,權力與資金過于分散造成的弊端開始顯現。在激烈的競爭下,為了自身利益,同一公司的各個事業部之間開始出現內部競爭,也出現了多個事業部同時投向高利潤預期產業的現象。為了解決事業部制的弊端,松下把原來的事業部制改變為分社制。原有的200多個事業部被歸并為14個領域。原來分散在各個事業部的權限被收回來,松下公司變成單一的投資主體。“這也是松下公司的‘與時俱進’吧”,張仲文微笑著說起松下公司的體制改革。隨著松下公司體制的變化,海外事業也進行了相應的重組。在原來的事業部體制下,在中國的投資以事業部為主,股權是分散的。在合資企業中,很多都是總公司投資占25%,事業部投資占25%。而對于松下中國公司,盡管名字叫做松下電器(中國)有限公司,但是與松下在中國各地的企業沒有直接的隸屬關系,更沒有管理這些在華企業的權力。其職責只是代理銷售和事業支援兩個輔助性功能。此時,中方的股份占40%。重組以后,原來分散在各個事業部的股權全部被轉移到了松下中國公司名下。松下中國公司變成了松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控股型母公司,是松下在中國的唯一投資主體,擔負著管理在華的50多家下屬合資或獨資企業和保證投資回報的責任。松下公司內部,把新的松下中國公司稱為統括公司,松下在中國的全部事業將由松下中國公司進行統括,統一進行管理。此時,中方繼續持有松下中國公司股權的意義就不是特別大了。另一方面,松下中國公司不僅改變了職能,其資本金也相應有了巨幅的增長。隨著松下中國公司變身為投資控股公司,大量資本被劃歸旗下。新的松下中國公司的資產從原來的3000萬美元膨脹至數億美元,中方很難拿出相應的資本金投入到里面來,所以原有的股權被不斷稀釋,重組后的股份可能連1%都不到,在公司里面就沒有意義了。2002年夏天,松下公司向中方支付了原始股本以及預期未來3年的盈利分紅后,中方滿意撤出。張仲文說:獨資的原因其實并不像外界猜想得那么復雜,僅僅是多方面因素發展到一定階段自然而然的結果。 積極應對獨資浪潮 專家指出,當外資對一個國家市場、政府、政策、法律都有信心時,往往傾向于獨資。10多年來,中國的法律、法規不斷健全,市場條件不斷改善,外資的合資企業走向獨資而不是撤資,離不開中國的改革開放以及跨國公司全球戰略的轉變,說明跨國公司對中國市場越來越有信心。當跨國企業紛紛開始邁出獨資步伐的時候,我們應該如何面對?隨著加入世貿組織和市場逐步開放,中國已經不再是一個獨立的市場。中國的勞動力價格優勢已經凸現。在合資企業里,股權的轉移是一種十分正常的行為。既有外方增加股權的情況,中方也同樣可以在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立門戶。這種企業行為,是建立在市場經濟準則之上的,如果我們仍然沿用傳統的、以計劃經濟為主導的思維方式對其進行探究,肯定難以得出正確的答案。中國經濟已經不是汪洋中的一個孤島,而是大海的一部分。對于中國企業家和各級地方政府來說,建立全球化、國際化的觀念和思維方式非常重要。沒有全球化國際化的觀念,就沒有地方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中國投資環境不斷優化,跨國公司在中國一定會大量地利用中國本土的資源。在這種狀況下,無論跨國公司選擇合資還是獨資,都會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做出貢獻。有調查顯示,獨資化改造以后的企業在稅收上對我國經濟整體的發展貢獻更大。同時,大量國際資本的涌入也有利于創造就業機會,改善市場公平競爭條件。要實現跨國公司與中國的雙贏,中國也應調整戰略,例如借助跨國公司促進地方經濟繁榮,從“辦企業”的競爭到“改善投資環境”的競爭,改善吸引跨國公司投資的軟環境、硬環境及包括產業鏈、企業群、區域經濟體的企業生態環境。要創造好的外部環境,而不是提供一兩項優惠的投資條件。因為對于部分公司的優惠,其實就等于對于其他公司的不優惠,這樣一來,競爭就不是處在同一起跑線上,實際上違反了市場經濟最基本的平等競爭原則。對于規模龐大的跨國公司來說,吸引他們的是中國本身帶來的競爭力和公平、公開的市場經濟環境,外國公司要求的就是平等的國民待遇。既不應有什么限制,也不用有什么優惠。此外,合資企業的“獨資化改造”并非意味著跨國公司準備在中國單打獨斗,恰恰相反,跨國公司將按照自己的意志來選擇中國的事業伙伴,跨國公司將以更加靈活的方式來與中國的事業伙伴來建立“非束縛性”的伙伴關系。這時的合作伙伴,已經不僅僅是原有的簡單的合資,而是一種新的協作關系,一種產業聯盟。我們發現,境外資本選擇獨資以后,其實反而造就了許多合作共贏的機會,關鍵是本土企業能否把握住這樣的機會。例如,松下公司提出了“現地化”、“集成化”以及“協業化”的三化戰略,在中國,正在與清華大學、中科院以及TCL等機構和公司開展廣泛的業務協作。在IT領域,中外結合的戰略性聯盟伙伴關系更是數不勝數。依靠自身的實力,聯想、方正、神州數碼等眾多國內知名企業已經成為跨國公司在中國的首選合作伙伴。本土企業要善于學習,在學習中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培育自己的品牌,這對于我國企業在未來的國際市場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