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綜合癥是對人性的放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30日 19:08 《外灘畫報》 | ||
外灘記者 高艷平 陳潔(實習)/報道 孫時進(心理學家):理性態度對待“非典” 最近一段時間,因為媒體的放開,“非典”的感染數字一下子提高了,公眾產生很大的恐懼感。其實如果理性去考慮,從目前公布的感染和死亡的比例看,“非典”的死亡率要 既然死亡率并不高,全國上下已經警覺到這種程度,這說明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防范意識、對生命的珍惜程度大大提高了。 至于人際關系上的微妙變化,也應該理解。譬如說前段時間,我約幾個朋友吃飯,他們就說不來了。我覺得這很好理解。與此同時,那些疑似病人或者離感染源近的人,不應該責備別人對自己疏遠,自己倒應該自覺與外界保持距離,這也是一個人素質修養高低的表現。 要科學理性地對待“非典”,除了做好個人防范工作以外,還應該科學地安排自己的工作生活,盡量讓這次疫情的個人損失減少到最低。因為現在互聯網、通訊事業很發達,“非典”時期,人們完全可以達到交流的目的。還有平時一直沒有做的事情,現在有時間了,就可以做起來。譬如,讀書。 張頤武(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重建社會認同感 心理恐慌很大程度上是由當代社會的高風險性和不完善保障造成的。一方面,今天人們可以通過無數渠道了解到各種信息,這很容易使他們對很多消息產生不信任,從而造成心理恐慌,渴求了解事情的真相。另一方面,當代社會有很高的流動性,人的流動是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前提。但這種流動性使得人們感覺自己無法控制疾病的傳播和蔓延,從而產生恐慌。 另外,社會誠信度的降低造成了人們只對自己負責。但是當自己不能為自己負責的時候,他們只能轉而依靠國家的行政力量來控制“非典”。安全感的缺失容易使人心理防線崩潰,從而產生孤立無援的感覺,造成恐慌。 因此,從“非典”的防治我們可以看出建筑一種新的社會認同感的重要性。相對而言個人能力就比較脆弱,根本無法規避風險。在這種情況下,群體感覺顯得尤為重要。 同時,社區的互相幫助、協作的作用也越來越突出。這種依賴有助于我們找回過去20年中失去的歸屬感和對人生的信任感。 連岳(專欄作家):“非典”綜合癥是對人性的放大 對“非典”的正常防范是很有必要的。但是過度恐慌或者滿不在乎,這兩種極端的情況都不可取。 實質上,一個人的性格本就如此,只是因為“非典”把它放大了。那些過度敏感的人,可能平時就對日常生活細節相當敏感。對疫情不在乎的人,可能平時也對很多事都大大咧咧,覺得滿不在乎。本來好的鄰里關系因為“非典”變得冷漠,這也說明,這些人以前本來在處理人際關系上就不夠全面周到,不夠得體。“非典”其實在這里充當了一個放大鏡的作用,讓大家看清楚了一個人的本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