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非典”成為經典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30日 19:03 《外灘畫報》 | ||
●大災難孕育了人類的偉大進步與新生,人類常常就是在歷史的螺旋結構中前進 ●只有希望才是這次“非典”風波能夠進入歷史成為經典的唯一憑借 胡堅/文 在著名的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前期的十年戰(zhàn)爭公元前431年至公元前421年中一場突如其來的瘟疫改變了歷史公元前430年夏雅典城爆發(fā)嚴重瘟疫城內1/4的人病死執(zhí)政者伯里克利也于次年死于此疫。斯巴達人揀了現(xiàn)成的便宜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偉大民主制被顛覆。 我實在不敢說出哪次“瘟疫”可以成為經典這樣的話來如此沒心沒肺的話必遭天譴。但是當一場嚴重的瘟疫進入甚至是影響到了歷史那么我們就沒有理由不以一個更加廣闊的視野來對它進行審視。 歷史上最嚴重的瘟疫發(fā)生在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從公元1300年前后一直到15世紀中后葉整個歐洲被連續(xù)的災難包圍。這些災難嚴重得難以想象,持續(xù)時間之長更讓許多人絕望。 公元1347年10月,數(shù)艘意大利商船駛進西西里碼頭,商船裝載了絲綢、瓷器,也帶回了鼠疫。 當商船靠岸時,船上的許多水手染、熝傺僖幌。短短幾天內,城市和附近的鄉(xiāng)村迅速受到波及。一些父親遺棄病倒的孩子;律師拒絕上門為垂死的病人立遺囑;照顧病人的修士和修女害怕受到感染,死者的遺體被遺棄在人去樓空的屋子里,沒人為他們辦葬禮。 薄伽丘在《十日談》里描繪了當時的慘景那時,受感染的人中午時還和朋友一起吃午餐,可是到了晚餐時間,就已上了天堂。 到了第二年的8月,鼠疫蔓延到英國。這種可怕的傳染病被稱為“黑死病”,因為患者身上出現(xiàn)黑斑。在接下來五年內,黑死病在歐洲奪走了2400萬條人命,約等于歐洲當時總人口的三分之一。 黑死病的流行無疑從根本上動搖了人們對上帝的信仰,在中世紀,教會還可以依靠強大的社會力量維持其精神統(tǒng)治的權威性,信仰作為一種精神手段曾有效地維護了內心秩序和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 但是在這場瘟疫的浩劫中,人們突然發(fā)現(xiàn),那個作為救渡者的神原來是指望不上的,不管你對他的信仰多么虔誠,你是多么一絲不茍地按照他的戒律行事,他都沒有力量把你從恐懼、絕望、死亡的深淵中拯救出來。 就在那短短的幾十年之內,人們經歷了從馴服到懷疑到否定甚至到憎恨的過程。這個過程也就是人本主義培育和建立的過程。在巨大的瘟疫中和瘟疫之后,人們的人生觀產生極大的變化:一種節(jié)制的、修來世的、謙卑的人生觀被一種逸樂無度的、活在此刻的、快樂自信的人生觀所取代。 在薄伽丘的《十日談》的開篇,瘟疫的恐懼就籠罩了讀,但即使在瘟疫和死亡的威脅之下,薄伽丘仍然讓他筆下的人物保持樂觀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他們嘲笑不合時宜的教條禮法,嘲笑偽君子;他們熱愛生命,熱愛大自然;他們懂得如何享受人生,當然,他們更懂得像彼得拉克那樣向心愛的人兒獻殷勤。 在此后的萊辛、莫里哀、喬叟和莎士比亞的作品中,我們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十日談》的痕跡——在死亡和恐懼的威脅下,人們反而更易于辨別和享受生活之美,永遠活在此刻。 海德格爾提出過一個概念“向死而生”我認為它無比適合用來描述一場巨大災難孕育了人類的偉大進步與新生。人類常常就是在歷史的螺旋結構中前進。 照眼下的狀況看“非典”還遠遠夠不上千分之三感染率的“瘟疫”標準,但我們還不知道“非典”的實際感染情況如何以及到底要持續(xù)多久但是不論如何我們始終應該葆有的是不滅的希望也只有希望才是這次“非典”風波能夠進入歷史成為經典的唯一憑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