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行動:“非典”時期的分餐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30日 19:00 《外灘畫報》 | ||
當下“非典”肆虐的時期,為防止傳染源入口,分餐制的推廣當然是正確的。 中國是“群享”方式,即通過飲食來促進和協調人際關系,敦睦感情;西方則以“獨享方式”奉行分餐,表現了西方的個體主義價值觀。 外灘記者趙輝(實習)/報道 中國商業聯合會4月20日發出緊急通知,要求飯店、酒店等餐飲場所積極推行分餐制。上海市商委有關人士21日也作出建議,希望上海有條件的餐飲企業能夠實行分餐制,或推行食客自助式的分餐制。“分餐制”這個幾年前曾引起中國餐飲業人士幾番爭論的話題,又在這個“非典”時期被鄭重地提出來。 中西差異 非典型肺炎的肆虐,最近不僅讓中國人自省于自身的公共衛生系統,也開始讓人對中國傳統的會餐、就餐方式再次提出置疑。“感情再好,聚餐還請實行分餐制”。 國人的飲食習俗仍保留著傳統東方文化的品格,一群人圍著餐桌,各自用自己的餐具直接獲取食物;有的人為了表示熱情和友好,還用自己的筷子為客人夾菜。這意味著只要在座的人有一個有傳染性疾病,其他人就可能成為受害者。所以,眼下預防“非典”,以降低交叉感染的可能性,餐飲業最經濟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實行分餐制。 在中國民間,傳統的筵席一直保存著會餐的民風。提議中餐施行分餐制,似乎推行時會遇到不小阻力。 對此,記者采訪了復旦大學民俗學教授巴兆祥。“在現在‘非典’肆虐的時期,為防止傳染源入口,分餐制的推廣當然是正確的。但分餐制并不符合中國民俗國情,中國飲食文化的精髓是調和和中庸,講究‘色、香、味、形’的調和。就是追求‘人和’,就是采取聚餐制:大家和氣一團地圍坐在一起,共享一席。提倡歸提倡,實際操作上估計困難重重。” 早前,武漢商業服務學院的陳光新教授也曾指出:中國筵席是與10人一桌的生產工藝配套的,實行分餐制,難度很大。從餐廳角度來說,分餐制會大大增加廚房和服務人員的工作量和勞動強度。而且有的原料不易分割,如魚等,如要平等分割,勢必要造成原料上很大的浪費。同時還要增大桌面,這些都會增加筵席成本,加大承辦者的負擔。就個人口味而言,分餐也不利于食客根據個人需要調劑菜品。 他還強調說:“分餐制還會使就餐的熱鬧場面大大降低,人情味不足。因為,在飲食方式上,中國是‘群享’方式,即通過飲食來促進和協調人際關系,敦睦感情。在西方,飲食則以‘獨享方式’進行,奉行分餐制,表現出了西方的個體主義價值觀,注重個性的存在。” 情理兼顧 目前,在美國的華人聚餐時大多數采取自助餐的形式,每人在私用餐具之外,再加上若干不觸及自己口腔的公用餐具。原有的團圓氛圍仍在,但危險卻消除了。 現今的中國人不僅保存了唐風,當親朋好友相聚時,濟濟一桌,觥籌交錯,談笑風生而且現在的中國人認為,在飯桌上,可以交朋友,縮短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傳統筵席所具有的熱鬧氣氛的意義,遠遠大于僅僅攝取營養的含義。中國的民俗民風如此,難怪巴兆祥教授在結束采訪時說:“我認為中國會餐的餐飲習俗,不太會因為這次‘非典’的沖擊而有很大的改變。幾千年來,中國民風如此。老百姓吃飯也要講究一個人情味。分餐制不太會因‘非典’從此就變得流行。” 實際上要改變中餐的吃法并不難,可行的方法有二:其一,中國的宴會可以更多地采取自助餐的形式;其二,每人在私用餐具之外,再加上若干不觸及自己口腔的公用餐具,先用公用餐具把食物放到自己的盤子中,再用私人餐具進食。 這種吃法雖然稍微麻煩些,但不僅可以防止疾病傳播,還可以培養人的個體意識,尤其是尊重他人私有空間的習慣。目前,在美國的華人大多數都采用這種吃法,華人聚餐原有的團圓氛圍仍在,但危險卻消除了,可謂絕對的進步。 分餐制,古已有之 分餐制,這種現今較多存在于西方的就餐方式,其實并不是由西方人發明的。我國早在周秦漢晉時代,就已出現分餐制了。 三千年前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的西周,是中國先秦分餐制的開端。鼎,最初只是用來煮肉的鍋;簋也不過是用來盛放食物的盆,但在禮制森嚴的西周,它卻成了人們身份和地位的標志。也就是說用鼎數量的多少來劃分地位的不同。地位越高,使用的數量也就越多,享受的肉食品也就愈豐富。這就是所謂的“列鼎”制度。在當時進餐時,身份地位不同的人所使用的餐具及吃的食物也不能相同,因此他們采用了分餐制,容積小的鼎所盛食物僅夠一人食用,正是這種飲食禮俗的最好見證。 在戰國時代,孟嘗君廣招天下賓客,對前來投奔他的數千名食客,不論貴賤,一視同仁,和自己吃同樣的饌食。一次宴會中,有一侍從無意中擋住了燈光,一俠士認為這定是自己吃的膳食與孟嘗君的不一樣。于是此人怒氣沖天,欲離席而去。孟嘗君為說明真相,親自端起自己的飯菜給俠士看,以示大家用的是同樣的膳食。俠士羞愧難當,遂拔劍自刎以謝罪。如果當時實行的是合餐的會餐制,此俠士就不會產生這樣的懷疑了。 現在出土的漢墓壁畫、畫像石和畫像磚中,我們常可以看見席地而坐,一人一案的宴飲場景,卻未見多人圍桌歡宴的“合餐”畫面。出土的實物中,也有一張張低矮的小食案,可見中國隋唐以前,一人一案分餐確實存在著。 到了唐代,這種分餐制又演變為合餐的會食制。據學者的研究,其重要原因是由于高桌大椅的出現。 自從公元5世紀至6世紀新的高足坐具和大桌出現后,人們已基本上拋棄了席地而坐的方式,從而也直接影響了進食方式的變化。用高桌大椅合餐進食,在唐代已習以為常。 從敦煌一七三窟唐代宴飲的壁畫中,已可見到眾人圍坐在一起合餐“會食”的場景了。當然,我國由分餐制轉變為會食制,這中間還有個發展過程。起初,人們雖然圍坐在一桌合餐,但饌食仍是一人一份。 巴兆祥教授強調說:“中國古代的分餐制,是一種等級制的體現,也是統治者顯示其威儀、高貴的需要。餐飲禮儀,原本就是一種‘禮制’,里面隱喻著權利的分配。 西方也一樣。諸如西方早期文明中出現的男女分餐制,瑪雅男性(丈夫、兒子)在妻女的侍候下用餐,等他們離開飯桌后,才輪到母親和女兒就餐,這一現象在中國傳統社會里也能類似地看到,所謂‘男女不同席’的古訓即可作如是觀。 從整體而言,分餐制在中國歷史上并不占上風,先秦貴族式的分餐制只存在于中國的上層社會,因為那是一個權利分配,要求昭顯等級的場所。而在中國的民間,分餐制并沒有大量的出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