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市“倒春寒” 轉基因條例給大豆帶來什么?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25日 06:25 中華工商時報 | ||
本報記者傅春榮 根據WTO有關規定,中國“入世”后有關農產品進口的政策要作出相應調整。其中豆類產品具體規定如下:到2004年將農產品平均關稅降至17%,美國的主要產品的稅率降至14.5%,不向農產品出口提供補貼;大豆進口量無限制,關稅不超過3%;豆油關稅配額開始是170萬噸,2005年增至330萬噸,私營公司的份額將從50%提高到90%;豆粕關稅不超過5%,進口量 而今年大豆價格最高時曾達到了2.5元/公斤,中國豆農無疑是《轉基因條例》的受益者,也調動了豆農種植的積極性。在最新公布的中國新一年度種植面積預測當中,中國今年的農作物種植出現了“一增三減”的現象,即中國的稻谷、小麥、玉米、大豆四大農產品中,只有大豆的種植面積是增加的,可見,豆農是在去年的大豆種植中嘗到了甜頭。而對于壓榨企業,我國現在每年大豆需求近3000萬噸,其中1500萬噸左右產自國內,另1500萬噸依賴進口。購買進口大豆的,主要是國內的榨油廠商。 雖然《轉基因條例》致使2002年以來國內大豆價格上漲近40%,而榨油廠商卻并沒有從中受益,反而導致國內一些小型榨油廠商的倒閉,即使是大型廠商也支付了更高的成本。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2002年全球大豆價值重心整體上移;二是進口大豆出現斷檔,國內供需缺口曾導致國內市場有價無市,國外大豆價格更顯緊俏;小型榨油企業紛紛停產,或是被高起的成本擠垮;三是進口大豆檢驗成本、時間成本的提高,致使到港大豆價格居高不下。另外,豆粕是大豆的下游產品,其價格也隨大豆水漲船高,對飼料企業產生了巨大的打擊。飼料屬于利潤穩定行業,飼料價格的80%取決于成本的高低;而飼料的需求彈性較低,需求較為穩定,且其與玉米及硬紅冬麥等商品的替代性較強,很難大幅度提高價格,因此豆粕價格的上漲直接侵蝕了飼料企業的利潤。飼料企業是《轉基因條例》的受害者,這是不爭的事實。 期市經歷“倒春寒”2002年中國大豆期貨市場的走勢可謂是戲劇性的,期價也是在中美關于“轉基因問題”處理上態度的變化中不斷變化。高海鷹認為,轉基因政策給期貨市場帶來了極好的炒作題材,投機市場的資金和現貨市場的資金爭向進入期貨市場,導致期貨價格超出市場預期范圍大幅波動;同時,期貨上出現的巨量交割也扭曲了現貨價格的正常波動,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現貨市場價漲速度驚人,但多半豆子都是被期貨中人收購一空,結果出現有價無市;二是現貨價格出現反季節性上漲,這也是期貨中主力資金的收購的結果。《轉基因條例》使中國的期市的不完善表現得淋漓盡致,從這個角度看,《轉基因條例》是對中國剛剛轉暖的期貨市場的一次考驗,是中國期市的一次“倒春寒”。期貨市場本應是發現價格,穩定價格的場所,也應是現貨企業在面對國際沖擊規避風險的場所,為什么中國的期市在入世的第一年大豆價格卻波動加劇了呢?高海鷹解釋說:一是中國期貨市場的交割制度對空頭投資者有欠公允,尤其是在貨源緊缺,而又有大量資金流入到市場中的時候,空頭就變得比較被動;二是中國期貨參與者資金結構不合理,期貨市場參與者包括投機者和套期保值。發達的美國芝加哥商品期貨市場,有大量的現貨商參與到期貨交易當中來,主要是美國期貨市場的交割成本較低,而且“期轉現”的流程簡單,成本較低,吸引了大量現貨商的參與。而中國期貨市場投機氣氛較濃厚,助長了市場的風險。可見,入世第一年,中國政府采取的轉基因政策使中國豆農從中受益匪淺,但其相關行業也為之付出相應的代價;而這其中既有全球大豆對國內的沖擊,也包含了中國期貨市場不成熟不完善帶來的額外損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