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4-253:07:45【記者王擎北京報道】
一段時間以來,在各地方政府的率先推動下,國有資產開始從更多領域大規模退出,活躍在各地國有資產
產權并購活動中的民營企業格外引人注目。由此,人們也產生了一種疑問,這種購并是否是市場化名義下的“化公為私”?這
種產權交易是否會導致國有資產流失?23日,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召開的“民營企業參與產權并購”研討會上,無論是
來
自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權威研究單位的專家,還是來自于國家資產管理委員會等政府部門的官員都表示,當前國有資產處
置中的國有流失問題并非出在民企收購上,民企參與產權購并不僅應當支持,而且還應當推動。國有資產委員會發展與規劃局
局長王曉齊明確指出,不能把國有經濟的發展和民營經濟的發展對立起來,事實上,國有經濟和民營經濟之間不存在不同所有
者你死我活的問題,相反,在實踐中,二者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關系。目前國有資產的產權流動在政策上并沒有障礙,民
企兼并也沒有障礙。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金碚則尖銳的指出,當前國有資產處置中的國有流失問題并非出在民企收購
上。恐怕很多流失的問題并非出在買方上,而是出在賣方上。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表示,民企參與產權購并不僅應
當支持,而且還應當推動。國企產權重組的問題依靠內部人是搞不好的。自買自賣必然導致國有資產流失。從一定意義上說,
民企購并最有利于社會公眾的利益。有實力的民企參與產權購并往往更有利于企業治理結構的改善。來自于國務院發展研究中
心市場經濟研究所的專家認為,在國有經濟有進有退的戰略性調整中,產權購并是實現“國退民進”的最重要的市場化途徑之
一。因此,民營企業參與產權購并是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不可缺少的一環。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這個環節越發展,購并越活
躍,國有經濟的布局調整就越快。我們需要有更多的、更強大的外部市場力量,包括外資的、民營的市場力量來推進國有經濟
的戰略性調整、推進企業產權結構的多元化改造、促進產權流動與市場化。專家們進一步指出,當前我國明顯的政策取向是,
外資參與產權購并正在受到鼓勵。在這樣一個趨勢下,一個顯然的問題是,所有對外資開放的產權領域應當首先對民營資本開
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副所長陳淮說,近年來,外資在中國的投入已經顯現出從形成新增生產能力轉向收購
存量資產的變化趨勢。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已經在很大程度立足于外資的產權購并。而且我國也已經出臺了一系列允許外資收
購國有產權,包括上市公司國有股的政策規定。當前我們應當做的,是按照十六大報告提出的“放寬國內民間資本的市場準入
領域,在投融資、稅收、土地使用和對外貿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實現公平競爭”。凡是對外資開放的產權領域應當首先對民營
資本開放。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楊啟先持有相同的觀點。他說,鼓勵民企參與產權購并是一條很好的改革之路。而
且很多實踐證明,讓民企兼并重組國企的資產,在安置職工就業問題上比外資收購要有利得多。有些反對意見可能出自一些原
有體制下的“部門”,也就是“條條”,因為產權購并改變了他們的權力,利益也就沒有了。如果不進行產權改革,或者讓外
資收購產權,其代價是由職工和地方政府承擔了。因此民企參與國有產權改革,利益受到影響的只是這些“部門”。與會者也
承認,在民營企業參與購并國有資產的實踐中,的確存在著交易雙方串通損害國家利益的風險,存在著交易規則不完善、資產
價格的市場化詢價機制發育不充分問題。但專家們指出,這些問題的存在與并購主體是否是“民營”無關。制度不完善,在國
有投資主體之間的產權交易活動中也可能發生同樣的弊端。防止產權交易過程的國有資產流失不能靠抑制購并行為本身,不能
靠“肉爛在鍋里”的等待。積極地完善相應的產權交易制度,形成有效的國有資產經營體制和方式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出路。
正如國資委發展與規劃局局長王曉齊所說,目前進行國企產權并購的最大的問題是定價問題。產權市場不發達,就沒
法找到合理的價格。因此,當前的關鍵是要抓緊有關國有資產的立法。記者獲悉,此次會議的成果將成為供中央決策參考的政
策建議。(25B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