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懸念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15日 12:01 《科技智囊》 | ||
中國實行的是根據市場需求變化、有管理的浮動匯率。1994年匯率并軌開始,到現在人民幣的匯率并不是一成不變的。人民幣兌美元的實際匯率增值了18%,對歐元增長了34%。我們將繼續探索、完善匯率形成的機制,人民幣的強勁和穩定不僅有利于中國,也有利于亞洲和世界。 ——2003年3月18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答中外記者問 人民幣懸念 □本刊特約撰稿人何帆 2002年世界經濟一片灰暗,中國經濟卻光彩照人地站在舞臺中央。當掌聲響起來的時候,我們同時又聽到了前排觀眾嘰嘰喳喳的飛短流長。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關于人民幣應該升值的言論在國際上傳得沸沸揚揚。 今年2月份,日本財長鹽川正十郎在七國集團(G7)財長會議上拋出了對人民幣升值施加壓力的所謂反通縮計劃。盡管這一提案遭到否決,但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并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后一次鼓吹人民幣升值的“國際輿論”。 在太平洋的彼岸,美國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伯格斯坦公布了其主編的一份《美元高估與世界經濟》的研究報告。伯格斯坦說來說去,說到了人民幣需要升值以緩解美元貶值的壓力。 “山雨欲來風滿樓”,對于各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要做好預案準備,尤其是在國際化進程中加快步伐的中國企業,更應該未雨綢繆。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外部的噪音不應該讓我們過多地分心。自信源于對自我的清醒認識。中國企業的決策首先應該精確地計算出中國的國家利益。我們自己應該認識到,人民幣的匯率走勢和匯率制度調整正處在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 人民幣三大猜想 人民幣的未來走勢,取決于升值與貶值這兩種方向相反的力量角逐,但不管怎樣,人民幣的國際化進程將直接影響企業尤其是外向型企業的發展戰略 在有關人民幣匯率的討論中,人們首先關心的問題是,人民幣究竟應該升值還是貶值?遺憾的是,這不是能夠用水晶球看清楚的。人民幣目前的匯率水平基本穩定,而其未來的走勢卻依然是懸念。 猜想之一:目前的外匯市場上的確供大于求,似乎預示著人民幣要升值,但是,中國的外匯市場是一個受到高度管制的市場,供求關系所傳遞的會不會是一個虛假信號? 中國目前實行的是強制結售匯制度,企業和銀行所能夠持有的外匯數額受到額度限制,超過部分要售給央行。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維持了經常賬戶和資本賬戶“雙順差”,外匯供給源源不斷。 與此同時,個人和企業的外匯需求卻受到資本管制的限制。這種不對稱的管制使得外匯市場上一直供大于求,為了維持現有匯率,貨幣當局不得不入市干預,吸納貨幣市場上的超額外匯供給。由此帶來的一個結果是外匯儲備大量增加。 2002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2800多億美元。這被某些學者視為人民幣升值壓力的信號,但誰又能夠預測,如果外匯市場真的放開了,供求關系又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居民和個人可能會覺得美元是“硬通貨”,愿意持有更多的美元,但也可能感覺美元正在持續貶值,愿意持有更多的人民幣。 更值得注意的是,進入21世紀之后,西方主要國家的匯率頻繁波動,外匯市場充滿了濃郁的投機氣息。如果開放外匯市場,我們如何判斷風起云涌的外匯交易究竟是投機需求還是交易需求? 猜想之二,從中長期來看,決定匯率走勢的基本面在于貿易余額。短期的匯率走勢會受到資本流動和預期的影響,而資本流動和預期又常常是根據貿易余額做出判斷的。從長期來看,中國的貿易順差還會繼續存在嗎? 經濟學者圍繞這個問題爭執不休。一派觀點認為,進口可能會減少,出口勢頭會繼續保持下去,所以順差還會持續,并帶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為什么進口會減少?一看經濟增長率。經濟學家發現,經濟增長率和進口增長率的相關程度非常高,國內經濟形勢大好,進口也隨之踴躍,國內經濟形勢不好,進口也隨之黯淡。中國已經經歷了20多年的高速增長,經濟增長率將逐漸回落,并影響到進口的減少。二看國內配套加工生產能力。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進口和出口基本持平,主要就是因為當時國內技術水平不高,需要引進大量的生產設備、流水線,如今國內的配套加工生產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原本從國外引進的中間產品甚至部分機器設備現在越來越多地由國內廠商制造,進口自然會減少。 為什么出口會持續增長?從目前的趨勢來看,隨著全球產業結構調整速度的加快,中國的成本優勢日益突出,跨國公司紛紛進軍中國,中國成為他們逐鹿的主戰場。過去的企業是在一個地方集中產品生產的所有環節,現在,隨著交通、通訊技術的發展,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重新定位,產業內的貿易逐漸取代產業間的貿易,生產鏈條不斷拉長。于是,在幾乎任何一個行業中,總有一些中間產品或生產工序可以拿到中國生產。隨著這種企業內貿易在國際貿易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中國的出口會更加穩定地增長。 但是,也有另一派經濟學家提出不同的意見。中國的出口仍然是以勞動力密集型產品為主,這部分產品的出口受到市場準入的限制,國際上打壓中國出口的聲勢越來越大,這部分產品的出口究竟能有多大的增長空間呢? 猜想之三,貨幣的對外價值及其對內價值是緊密相連的,國內脆弱的金融體系會不會給人民幣帶來貶值壓力呢? 大量的銀行不良資產仍然是高懸在中國金融體系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截至2001年底,即使不考慮剝離資產管理公司中的不良資產,四大國有銀行已經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僅僅為國有銀行全部不良貸款的6.1%,中國銀行業所計提的貸款損失準備金僅僅為銀行業全部貸款的4.9%。 人們相信,在出現突發事件時,政府能夠出面擺平。問題在于,政府能夠動用的資源還有多少?從財政赤字和國債余額占GDP的比重來說,中國很難說遇到了財政壓力,但我們不能不考慮到,一旦將銀行不良資產、社會保障、外債計算在內,政府的隱性負債將高達GDP的120%。 最近,在廣州發生的非典型肺炎引起了謠言的擴散和人們極度恐慌,設想,如果這種恐慌發生在金融市場,誰能抵擋滔滔洪流? 經濟起飛階段的國家和地區均呈現先超貶值、后回升的規律。日本、韓國和新加坡概莫如此。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到了一個新的階段,隨著產品質量和技術含量的提高,人民幣可能會跟著水漲船高。另一方面,中國的經濟改革仍然處在一個攻堅階段,體制改革的任務遠未完成,未來的不確定性增加,這可能意味著人民幣有貶值的壓力。人民幣的未來走勢,取決于這兩種方向相反的力量角逐。 但是,從最近一個時期來看,公眾的升值預期悄然出現。 自從1994年人民幣匯率并軌以來,人民幣匯率的黑市價格一直高于官方價格,但是,從2002年下半年開始,市場開始逆轉,盡管目前人民幣兌美元的官方匯率在8.28左右,但是黑市價格已經在1美元兌8.18元人民幣上下浮動,這似乎意味著人民幣開始了升值的進程。 另據報道,在亞洲最大的人民幣遠期交易市場——新加坡人民幣離岸交易市場,2003年1月6日一年期無本金交割美元兌人民幣遠期合約價格收盤于1美元兌8.13元人民幣,考慮到人民幣與美元的利率差異,這表明國際投資者預期未來一年內人民幣將升值1%左右;從2002年起,受到人民幣存款和美元存款利差的影響,也可能有人民幣升值預期的因素,外匯存款的增長速度趨緩;出國留學和旅游的人數增加而個人購匯反而減少;人民幣在周邊一些國家通過非官方途徑流通,經過三角套匯之后,人民幣在當地的市場匯率比官方匯率還高。(責任編輯馮宗智) 人民幣變化沖擊出口? 普遍的一種擔心是人民幣升值不利于出口增長和貿易順差 如果匯率升值,出口價格將提高,由此損害到出口產品的競爭力。從20世紀90年代的經驗來看,整個90年代都保持了較大規模的貿易順差,其中順差最大的1998年達到434.7億美元,占當年GDP的4.6%。這說明中國實行的是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 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還不高,剛剛從傳統計劃體制的短缺經濟走出來,國內居民消費旺盛。當時中國經濟增長主要是靠居民消費需求帶動的。 20世紀90年代,新的消費層次和消費需求尚未形成,但良好的國際經濟環境帶動了中國產品的出口,對外貿易成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 20世紀80年代貿易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度平均只有0.5%,到90年代則達到7.5%。 目前,由于內需市場尚未真正啟動,出口對于維持中國經濟增長勢頭仍然非常關鍵。出口下滑則很可能意味著增長勢頭的低落。在這種背景之下,貨幣當局在調整人民幣匯率政策上一直舉棋不定。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影響甚微 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和進料加工貿易在中國的出口中占55%。同時,來料加工裝配貿易、進料加工貿易和外商的機械設備進口占所有進口的近60%,如果再考慮到一般貿易當中原材料和投資品進口,這個比例還有很大的上升余地。來料加工裝配貿易只賺取固定的工繳費,和匯率的變動基本上沒有關系。進料加工貿易的情況稍微復雜,這取決于進口的中間產品和原材料所占的比重。當人民幣升值之后,出口價格上升,對這部分企業的出口不利,但是其購買力提高,能夠購買更多的進口品,兩相權衡,匯率變動的凈效應仍然有待觀察。 出口退稅制度需要調整 和1994年初匯率并軌的時候比,人民幣名義匯率在過去將近10年的時間內升值幅度達5%,實際匯率升值達到40%,考慮到美元對其他貨幣的匯率變動,升值幅度也有20%。實際匯率一直在升值,但是貿易順差卻保持了增長勢頭,這說明匯率并不是影響中國出口的關鍵因素。 90年代貿易制度方面的創新和出口鼓勵措施如在稅收、外匯留成、出口補貼、貿易信貸等方面的優惠措施才是刺激出口的最重要因素。尤其是,1998年以后幾次提高出口退稅率,保證了出口的穩定增長。 但是,出口退稅的稅率一再提高,一些大宗商品的出口退稅稅率達到17%。過高的出口退稅率刺激了出口增長,但是也帶來了增長中的煩惱。2002年預算安排的出口退稅指標為1000億元,實際辦理的出口退稅達到1258億元,但是仍然有大約390-490億元的拖欠。加上往年的舊帳,政府累積拖欠出口退稅超過2000億元。企業過分依賴出口退稅,并不利于提高競爭力,反而引來了出口騙稅的猖獗。 中國入世之后,關稅水平不斷下降,而關稅收入又是中央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與此同時,如果全部出口退稅都由中央政府承擔,那么不斷減少的關稅收入和不斷增加的出口退稅負擔勢必形成尖銳矛盾,可能誘發中央財政赤字的擴大。如果能夠調整匯率,減少貿易順差,將有助于政府緩解財政壓力。 不能為了出口而出口 從更長遠的角度來看,我們需要重新思考貿易順差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當面臨嚴重的國內有效需求不足時,匯率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外部需求,進而增加收入。 但這只是短期政策,從長期來看,經濟增長的最終決定因素是投資率和技術進步率,和貿易順差并沒有什么關系。匯率低估促進了更多的貿易品(進口替代品和出口品)投資,有利于貿易品部門的擴張,但在既定的儲蓄率下也意味著非貿易品投資的減少,所以只是改變了既定資源向不同部門之間的流向,并不影響經濟中的投資率和技術進步率。中國在工業化的初期,由于大量的機器設備都需要進口,外匯極度短缺,據說當時如果要用500萬美元就需要總理親自批示。當時的政策目標當然是不惜一切代價出口換匯。 經濟增長持續一定階段以后,外匯市場不再有需求壓力了,政策制定者可能還會認為,更多的外匯、更多的貿易順差是經濟成功的表現。但是,超過最優規模的外匯儲備和貿易順差都會對宏觀經濟穩定和經濟增長帶來負面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經到了需要出口和進口并重、外貿和內需齊舉的轉型時期。貿易平衡的政策目標應該逐漸取代貿易順差的偏好,而匯率政策的目標不應該是促進出口,而應該是追求國際收支平衡。 出口的實質是把資源借給別人來用。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大量出口到美國,換來的是綠色的紙片。這就是重商主義和美元霸權之間的微妙平衡。 然而,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之后,我們為什么不能更主導地用這部分所得擴大進口,享受到更多的資源呢?我們的森林砍伐殆盡,環境污染嚴重,為什么我們不能把那些生產過程中可能產生較多污染的產品從國外進口呢?我們的土地極度稀缺,糧田和城市化用地之間的沖突日益尖銳,為什么我們不能進口更多糧食以節約土地呢?我們的壟斷部門仍然在保護主義的庇護傘下不思進取地過著幸福生活,為什么不能讓來自國外產品的競爭刺激一下他們麻木的神經呢? 在制定匯率政策的決策過程中,我們總是能聽到出口企業的強烈呼聲。但是,匯率無非是一種價格,而在價格的兩邊,站著兩群人。如果說升值對出口商不利,那么進口商卻能夠從中獲益。決策者只有兼顧雙方的利益,才能制定出對社會福利最優的政策。否則,政府可能像芝加哥大學斯蒂格勒教授所說的那樣,成了特殊利益集團的“俘虜”。(責任編輯馮宗智) 人民幣變化真的會趕走外資? 引進外資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我們不能把引進外資錯當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人民幣升值會不會阻礙外商投資的流入也需要進一步做出研究。來到中國的外資主要受到兩個因素的吸引,一是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二是中國巨大的潛在市場。 人們擔心,如果人民幣升值,則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會受到影響,并阻礙外資流入中國。 這種擔心似乎有些過慮:據美國《商業周刊》去年12月的一篇文章,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只相當美國的二十分之一。如果人民幣升值的幅度并不大,很難想像如此巨大的競爭優勢會輕易地因調整匯率而顯著減弱。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優勢主要在于農村沉淀著大量剩余勞動力,我們曾經做過一個粗略的測算,如果把農村剩余勞動力全部轉移出來,大約需要30-40年的時間。由于農民工的高度流動性以及現有的體制在工資和福利方面無法對農民工提供足夠的保障,我們的猜測是,即使匯率升值,勞動力的實際成本并不會上升很多。企業主很可能會讓工人們加班加點、增加工作強度,甚至可能會降低名義工資。但愿我們的猜測落空,現實不會如此令人氣悶。退一步說,即使工資成本上升,對于企業的競爭力也未必一定是負面影響,因為工人可能增加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并導致勞動生產率提高。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更多的外商直接投資來自歐美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投資于中國的目的更傾向于瞄準中國的國內市場,而不像以往那些東南亞中小企業利用中國作為出口加工平臺。匯率升值雖然提高了外商新建投資的成本,但是,也提高了美元表示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本地市場的銷售收入。所以,一個簡單的判斷是,人民幣升值對現有的外商有利,而新進入的外資可能會減少。 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是,外資進入中國,最感興趣的領域是中國的壟斷部門、公共事業,他們也越來越對兼并收購國內的資產感興趣。如果匯率一直低估,外資就能夠用便宜的價格買走國內的資產。假如能夠賣出更好的價格,為什么不呢? 引進外資是為了促進經濟增長,但是,如果我們把引進外資錯當做目的而不是手段,誤以為引進外資就一定是來得越多越好,甚至把引進外資的數量和官員的考核升遷掛鉤,在各個地區之間展開吸引外資的惡性競爭,那么,我們可能又在制造一出播種龍種收獲跳蚤的鬧劇。 發展經濟學最早認為,引進外資是為了彌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可能出現的資本和外匯雙缺口。但是從中國和東亞其他經濟體的經驗來看,這一觀點并不符合。東亞地區的國內儲蓄率很高,因此引進外資并不主要是為了補充資金供給。外商直接投資對東亞經濟增長的貢獻更多地體現在對出口、技術進步和就業的推動作用。 外國企業進出口占中國進出口總值的比例從1991年的21%發展到1999年約51%的比例,遠遠大于它占中國工業總產值25%的比重。值得指出的是,1986-1997年間,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收支平衡全是逆差,且呈現出逐漸擴大的趨勢,從不足20億美元增加到182億美元。1994年之后外商投資企業的貿易逆差才逐漸減少,到1998年之后開始出現順差。 隨著中國國內市場的開放,以及中國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一個潛在的龐大國內市場受到越來越多的外資企業關注。一個典型的例子是,中國的轎車行業幾乎都是合資企業,但是轎車的出口幾乎為零,而零部件的進口又非常巨大。如果外資企業逐漸把目標瞄準中國的國內市場,其對中國凈出口的貢獻將逐漸減少。 外資在中國投資設廠或是進入服務業,能夠增加中國的就業。不過,值得指出的是,外商直接投資企業集中于技術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企業,所以其對就業創造的貢獻是不足的。由于跨國公司的高技術特性,它同時還吸引了一部分具有技術和管理經驗的人員就業,這部分人員本來大多在國內的企業就業,因此實際上是跨國公司從原有部門“擠出”了一部分高素質的就業。 更值得關注的是,從長期來看,隨著外資企業在華投資所積累的利潤越來越多,利潤匯出對中國國際收支的壓力也逐漸增加。根據著名經濟學家張曙光的估計,外商投資企業的利潤匯出大約占利潤總額的20%,而剩下80%為利潤再投資。需要指出的是,外資企業的利潤匯出是遲早的事情,按照一般的情況,FDI(外國直接投資)都會有先是資本流入,而后出現資本流出的現象。利潤再投資只是推遲了利潤匯出的時間,而且更嚴重的是,這種延遲將使得利潤的匯出更加集中。 目前,中國的FDI投資收益每年均在200億美元左右,遠遠超過其出口盈余,利潤再投資也在每年100億美元以上,積累到一定的規模,有可能超過國家可以動用的外匯儲備的數量。如果發生FDI突然撤出利潤,將使中國陡然陷入國際收支危機,如果國內的金融風險沒有得到根本的好轉,有可能會從國際收支危機釀成經濟危機。(責任編輯馮宗智) 人民幣變化影響中國企業? 匯率變化對企業的實際影響要比理論上的分析錯綜復雜得多 □本刊記者馮宗智 人民幣匯率要總體上保持匯率的穩定,這毫無疑問是一個總的政策基調,到人民幣國際化也是大勢所趨,在未來的變化中,人民幣到底會升值還是貶值?而這些變化會對企業造成哪些影響,被訪企業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似乎有著過多的保留。 建設銀行中間業務部副總經理莊乾志最近經常接到客戶大體相同的詢問,這些客戶希望莊先生能給他們一個清晰而準確的預測,最好能提供相關的數學分析,莊乾志分析說,人民幣匯率變化會對企業的進出口結構、債務結構、原材料結構等方面產生一定影響。 莊乾志堅持認為,無論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對中國的商業銀行的影響都不會太大,但對央行會有很大影響,其影響取決于人民幣變化的大小和速度。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元龍同莊乾志有著相同的看法,他認為對人民幣的走向預期都是單向的,要是升值就都是升值的預期。匯率變化對企業肯定影響不小,從理論上,人民幣貶值有利于出口,不利于進口;人民幣升值有利于進口,不利于出口,但實際的影響要比這錯綜復雜得多。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國家外匯管理局的官員透露,國家外匯管理局最近就人民幣國際化問題召開了專家座談會,關于人民幣升值還是貶值并沒有明確和一致的結論,礙于身份,他不便就此問題公開發表看法。但他個人認為,人民幣有升值的壓力,但并沒有升值的實力,中國經濟問題的核心并不是匯率,而是經濟結構調整,對于人民幣的競爭力,這位官員流露出了悲觀情緒,在他看來,人民幣的競爭力會隨著勞動力工資的逐漸攀升而抵銷掉。 2002年出口創匯達近3億美元的格蘭仕集團對人民幣匯率是否變化的態度異常的冷淡,格蘭仕副總經理俞堯昌對記者說,人民幣匯率是否變化對格蘭仕沒什么影響,因為格蘭仕的微波爐已占據世界第一的市場占有率,同時和200多家跨國公司合作,而由于格蘭仕現已成為中國第二大出口家電企業,在出口退稅上,國家給予了“不征不退”的“照顧”。 可以做這樣的推測,隨著進口增加,加上海外市場拓展,人民幣升值可望有助于中國企業的發展,如中國東方航空和南方航空公司等的能源支出與外債負擔可望縮減;中國最大上市公司中石化集團也可望降低原油和設備的進口成本。有分析指出,人民幣升值,海外資產將相對便宜,根據目前的價格計算,人民幣升值5%可望削減中石化2003年原油進口成本超過1億美元。(本文有刪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