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龍多納:經濟發展是一個文化過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4月01日 21:03 新浪財經 | ||
新浪財經訊 2003年4月1日,著名學者、作家余秋雨將在第四十期“中外名家系列講座”上作題為“文化轉型與競爭力”的專題演講。新浪財經獨家直播本次講座。 以下為余秋雨先生演講部分實錄 我先介紹其中一個,這是阿根廷的法律教授--瑪麗亞諾·格龍多納,他就在他長期的 他說,如果就一個人或者一個家庭來說,賺錢是為了什么?他說是用貨幣來達到非貨幣的目的。這個非貨幣的目的指的是什么?不管他的人品好還是不好,不管他的等級高還是低,他要追求幸福,追求自由,或者追求安全。我有比較多的存款,為的是家庭的安全,家里發生什么問題的時候,他有一種保證、安全。有的時候是為了尊嚴,為了在自己的朋友和人群中的尊嚴。有的更好一點,我為了慈善,許多人需要救助,我有足夠的能力這么做。如果長時期經濟行為的目的,一定是這樣的問題。當你的衣食很快解決,你家人衣食很快解決,你一定有這樣的問題。這個問題,無論是幸福,無論是自由,無論是尊嚴,無論是慈善,全部都是文化命題。這樣的話,可以理解用貨幣來達到非貨幣的目的,這些目的都不是貨幣,都是非貨幣。這樣的話,他認為在短期之內,要達到的目的,當他富裕以后,這個目的很快被消解掉了。文化的目的,快速地替代經濟目的,而且成為他走向新的道路的橋梁。甚至于彼岸世界影影綽綽的目標,都直接是文化目標了。所以他覺得這種價值觀,都是文化價值觀,決定經濟發展的程度。當然我們所認為的非經濟的目的,并不是反經濟的目的,我們的非經濟目的,因為要用貨幣來獲得非貨幣的目的。他說這個非經濟目的,是“親經濟”的,不是反經濟目的,是“親經濟”目的,這是格龍多納都說到了,這些觀點都受到了亨廷頓教授高度的評價。 他由此得出一點,正因為如此,文化在整個經濟發展過程中起著指引作用和目標的作用。所以,一個國家和一個家庭,它的不富裕,一定是有它的文化心態在起著最后的指導作用。 他在理論上舉的例子,這個理論例子,其實這個例子本身的價值,已經超越它的理論,他舉了德國的社會學家,馬思·韋伯的觀點。這個觀點我們在座都清楚,馬思·韋伯有一個重要的觀點,新教倫理和資本主義發展,這個關系太密切了。具體說來是這樣,宗教肯定是我們所說的文化觀念上的一種,原來歐洲流行的是羅馬天主教,那個時候,羅馬天主教里至少有一個觀點,對財富的觀點有一個,認為財富有可能是罪惡,正像我們所說的叫為富不仁,富和惡比較近地聯系在一起。然后這里產生很多麻煩、很多很多問題,產生很多很多虛偽。這個我們都知道,中世紀有多少多少虛偽的東西,但是自從宗教改革之后,發生另外一種觀點,富裕是上帝對你的恩賜,貧困是上帝對你的懲罰。但是這個觀點一旦普及以后,就是爭取富裕,爭取財富,就成了我們這種宗教信仰里邊不僅允許的,而且鼓勵的行為。歐洲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馬思·韋伯,真的像發明蒸汽機那樣,在世界很多地方都發明過,世界任何地方都有能工巧匠,都發明過這個,發明過那個。當這種發明成為改變社會面貌,劃分新的歷史階段的東西,它要成為非常積極的文化心態。如果這個集體文化心態還沒有建立的時候,再多的發明都沒有用。就像當年魯迅先生講過,中國發明指南針,中國發明火藥,最后是當爆竹,文化背景不行,再多的技術發明都沒有能夠快速地改變社會面貌。馬思·韋伯看來,宗教改革對歐洲改變非常重要,它刺激了資本主義經濟的快速發展。格龍多納就用馬思·韋伯的話這個說明一點。文化心態、文化觀點對經濟發展具有太大太大的作用。 這個例子舉得很好,這個例子大體,我剛才講到,也有一點超越格龍多納剛才說的,僅僅是文化決定。文化可以決定經濟行為,文化本身的觀點從哪里來?沒有一種文化觀念是先天刺激你可以富裕,先天可以刺激你走向現代發展,其實這個例子說明了很多的觀點。這個觀點就是任何文化。最早的時候,并不能具備這種功能,可以鼓勵現代經濟發展,這個時候就需要有大量的文化群落、文化智者,對自己的文化進行適度的調整、及時的調整。一種文化觀念是不斷地在調整的過程當中,然后這個文化觀念就有可能來推動這個經濟的發展。 像中國這么古老的文化,它也是在不斷地尋找自己的調整的路途當中,使自己具備給經濟提供背景的能力。遺憾的是,我們很長時間都沒有做到。這個我們可以講到,很長時間沒有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