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化企業政治環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8日 18:43 《企業文明》雜志 | ||
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這對于正在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中國企業來說,其指導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在商言商,在商也要言政 長期以來,很多人以“在商言商”為由,要與政治劃清界限。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也提出要“超越辦公室政治”,要清除企業組織中存在的“政治游戲”病毒以免其 但這是否能夠證明,作為市場經濟主體的企業,作為經濟組織的企業,就可以與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無關呢? 回答是否定的。 按照馬克思主義關于經濟與政治關系的原理,政治是經濟的集中表現;經濟是基礎,政治是統帥,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企業作為經濟組織,企業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工作,因此,企業不可能脫離政治而存在,不可能與政治無關。前兩年在我國大中型企業中進行的“三講”教育活動,凡是認真進行“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教育活動的企業和單位,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相反,凡是在“三講”教育中走過場的企業和單位,其“政治游戲”病毒就頻繁發作,造成企業經營管理工作經常“死機”甚至癱瘓。 有的人或許會反駁說:“我是生意人,不相信你講的什么馬克思主義原理,因而你的上述道理不能令人信服。”那好,我們下面請幾位“大生意人”(因為我們現在的許多生意人與他們比,還只能算是“小生意人”)與你討論。 在中國民族工業發展史上,以盧作孚、冼冠生等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業家(或民族資本家),他們辦廠、開店的目的之一當然也要賺錢,但他們卻把自己經營企業的宗旨定位為“工業救國”、“實業救國”。其言其行與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政治難道沒有異曲同功之處么? 在當代中國,以長虹、聯想、海爾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企業,決心以“振興民族工業為己任”,要在國際化舞臺上亮出“中國造”的旗幟,等等。毫無疑問,這是經濟,也是政治(列寧說過:“政治是各個民族、各個階級等等之間的關系”)。 日本企業家、世界著名的“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一再強調:“政治與經濟是一體的”“把政治與經營分開考慮是不對的”“在現代社會中,不懂政治而從事經營往往是會失敗的。”可以這樣說,松下之成功,正在于他掌握了企業經營與政治之辯證關系的真諦。 那么,在建立學習型企業過程中,企業是否就要與政治劃清界限呢?只要我們認真閱讀《第五項修煉》中“超越辦公室政治”一章便不難得出結論。事實上,彼得·圣吉所批評的“政治化游戲”、所要清除的“政治化病毒”,即在企業組織中存在的“由私利主導”的明爭暗斗、勾心斗角等等,正是我們在建設政治文明時所要批判和清除的。不但如此,他所提倡的“回歸人類基本價值”,用“開放心態”和“反思態度”走出“政治化游戲”的迷途,也是我們在建設政治文明時必須學習和借鑒的。通觀《第五項修煉》,彼得·圣吉雖然沒有用建設政治文明這樣的語言表述他的思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真正學習型的企業或組織,其微觀的政治生態,一定是民主的、開放的、文明的、進步的、清明的和協調的,而決不會相反。 在現代企業的經營管理中,經濟與政治是如此緊密,以至于像市場營銷這種傳統上認為是“純商業”的領域,也具有了“政治營銷”的重要特征。在各國政府首腦出訪時,其代表團的組成人員中,企業家往往占了絕對的大多數。而各國和各地的企業家,也往往爭先恐后地在擠進這樣的代表團之中,并引以為榮。這是在商言政的外部表現。在商言政的內部表現,最突出的是企業十分重視處理內部階級、階層之間的各種關系,尤其是勞資關系。在西方現代企業的民主管理、人本管理、人性管理和企業文化理論中所體現出來的政治智慧,不僅把本來對抗性的勞資關系化為非對抗的合作,而且還在“共同愿景”中合成一股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推動企業的經濟、政治和文化進步時,進而推動了全社會的文明與進步。 總之,今日之在商不可不言政,今日之在政,也不可不言商。企業要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就不能不建設企業政治文明,優化企業的政治氣候。正如彼得· 圣吉在《第五項修煉》中文版“序”中所言:“我們一定能找出對策來化解那些根源于不斷與分割所產生的組織病毒,它使許多組織充斥著你爭我奪、互相防衛的內部競爭,以及勾心斗角、玩弄手段的政治游戲,它只會消耗人們大量的精力,不斷打擊人們的工作意愿,使組織永遠不可能建立偉大企業所必須的根基”。而政治文明建設就是化解這種組織病毒的有效對策。 政治文明是動力,也是保障 現在有一種不好的傾向,有些人好像對政治、對文明在字眼兒上都表現出一種反感、一種抵觸。這對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是十分有害的。 其實這是對政治和文明的誤解,如果不是無知或別有用心的話。 在列寧看來,政治并不玄奧,有階級斗爭的政治,也有國家建設的政治。當階級斗爭不再是主要矛盾時,國家建設就是最主要的政治。如當我們說發展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時,發展就是最大的政治;當我們說“穩定壓倒一切”時,穩定就是最大的政治,等等。如果你曾經受到階級斗爭擴大化的傷害,因而對這種“舊的政治”表示反感和厭惡,這是正確的,我們有充足的理由對此反感。但對建設的政治、發展的政治、穩定的政治等等,我們則缺乏反感的理由,因而不應反感。 經濟學家認為人是經濟的動物。政治學家說人是政治的動物。社會學家講人是社會的動物。事實上,人在社會中生活,既有經濟的訴求,也有政治的訴求,無論你承認與否,人都是經濟訴求與政治訴求相統一的社會動物。因此無論你喜歡也罷,反感也罷,即或你不去敲政治這扇沉重的大門,政治也會去敲你的門。就像人不能擺脫經濟的糾纏一樣,人也不能擺脫政治的糾纏。在歷史上許多發誓不與政治打交道的人,但最終他們卻陷入了更大更激烈的政治漩渦之中。 有的學者提出,既然我們注定要受到政治的糾纏———不是受到好的政治糾纏,就會受到壞的政治糾纏,因此我們只是盲目排斥、反感政治是無濟于事的,重要的是區分什么是好的政治,什么是壞的政治,進而反對壞的政治,建設好的政治,即反對骯臟的、黑暗的、腐朽的、反動的政治,建設清廉的、光明的、先進的、進步和開放的政治。這也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要求。 縱觀歷史,放眼天下,好的政治是強大的推動力和保障力,壞的政治是巨大的破壞力和腐蝕力。從歷史的大尺度講,民主的政治取代專制的政治,法治的政治取代人治的政治,發揮了歷史前進火車頭的作用。從歷史的中小尺度講,開明的專制與黑暗的專制、清官的人治與貪官的人治相比,真實的民主與虛假的民主、嚴明的法制與松弛的法制相比,前者對社會生產力的保護和促進作用,后者對社會生產力的破壞和阻礙作用,都是顯而易見的。1945年,毛澤東同志與黃炎培先生在延安討論如何跳出中國幾千年的“興勃亡忽”的歷史周期律時,就正確地指出跳出這一歷史周期律的惟一途徑,是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從我國企業的現實狀況來看,其微觀的政治關系、政治風氣、政治狀態、政治秩序、政治機制等等文明與否、優良與否,對企業的生存發展往往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一個企業里,黨政之間離心離德,班子內部四分五裂,在職工之間拉幫結派,結黨營私;在干部選用人上任人惟親,搞宗派主義;在工作上爭功諉過,互相拆臺;在是非上混淆顛倒,搬是弄非;在合作上勾心斗角,互相防范;在風氣上貪污腐敗盛行,違法犯罪猖獗,正氣不張,邪氣當道,等等。在如此惡劣的“政治病毒”泛濫的氣候里,再好的企業最終也會被葬送掉。相反,在一個黨政團結、班子堅強,職工團結、人心向上,選賢任能、公道正派、是非端正、真誠合作,廉潔勤政、法嚴德昌,懲惡揚善、正氣弘揚的優良政治氛圍中,再困難的企業,往往也能闖出一條克服困難、扭虧為盈、轉敗為勝進而做大做強的成功之路來。彼得·圣吉在《變革之舞》中寫道:假如我們能夠從各級組織中把政治權術、勾心斗角的官場作風的垃圾排除掉,我們就能把國內生產總值提高20%,而且每周的工作日減至3天。”由此可見,在企業進行政治文明建設具有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緊迫性。 政治是人民自己的事情,它并非陰謀詭計、政客手腕、爾虞我詐的代名詞。陰謀詭計、政客手腕、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等等與壞的政治同在。而好的政治、光明正大的政治即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既是我們奮斗的目標,又是我們前進的動力,更是國家長治久安、企業興旺發達的可靠保障。 掌握經濟與政治的辯證法,抓住政治文明建設的根本 仔細分析現在有些人的政治冷漠癥,其原因有二:一是對過去階級斗爭擴大化或者假大空的政治熱衷病或恐懼癥的后遺表現;二是明里以不關心政治為幌子掩人耳目,暗里卻熱衷于“玩政治游戲”,耍政治手腕”,大鉆民主不充分、法制不健全的政治空子,進行惡劣政治的投機,制造和傳播“政治病毒”,以此反對和抵制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這兩種表現,形同而實異,但因前者人數眾多,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成為后者手中的政治工具。 應該承認,長期以來,我們在認識和處理經濟與政治的關系上犯過比較嚴重的形而上學的錯誤,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既妨礙了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和壓抑了人們的政治參與熱情。這個教訓,在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過程中,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應引以為戒。比如在企業中長期存在的經濟與政治的“兩張皮”問題一直未能得到根本克服就是如此。要克服“兩張皮”、“走極端”,就必須牢固地掌握唯物辯證法這個銳利的思想武器。 列寧認為,任何單獨存在的民主都不會產生社會主義,民主與經濟是相互推動的。他說:“在實際生活中民主永遠不會‘單獨存在’,而總是‘相互依存的’,它會影響經濟,推動經濟的改造,受經濟的影響等等。這是活生生的歷史的辯證法”。他強調,“在生產力和文化方面,我們每前進和提高一步,都必須同時改善和改造我們的蘇維埃制度”(即政治制度)。這對我們正確地把握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的關系,健康地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早在20世紀30年代,斯大林在《論黨的工作缺點和消滅托洛茨基兩面派》一文中,就針對把經濟與政治分開各執一端的片面性作了深刻的批評。他說:“當我們黨的同志陶醉于經濟勝利而離開政治時,這是一個極端,使我們遭受了很大的犧牲。如果現在我們有些同志,由于要加強黨的政治工作而想離開經濟工作,那末這是另一個極端,它將使我們遭受的犧牲并不比前者少。不能從一個極端跑到另一個極端。不能把經濟和政治分開。我們不能離開經濟,正如我們不能離開政治一樣。為了便于研究,人們通常在方法上把經濟問題和政治問題分開。但是,這只是為了便于研究,才僅僅在方法上人為地加以分開。相反地,在生活中,在實踐中,政治和經濟是分不開的。兩者同時存在,共同起作用。誰想在我們的實際工作中把經濟和政治分開,以削弱政治工作為代價來加強經濟工作,或者相反,以削弱經濟工作來加強政治工作,那他一定要碰釘子。”可令人痛心的是,盡管我們在這方面一再地碰釘子,而且是碰了大釘子,但至今仍有不少同志執迷不悟,固執地走極端。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不改變,不僅會極大地損害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建設,而且會極大地危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歷史的教訓一再說明,這決不是故作高深、危言聳聽。 用唯物辯證法指導企業的經濟工作、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是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思想保證。要使企業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每前進一步、提高一步,企業的政治文明水平也必須同時跟上作為動力和保障。建設企業微觀政治文明,清除企業組織的“政治病毒”,優化企業的政治氣候,要抓住堅持黨的領導、職工當家作主和依法治企有機統一這個根本。這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在企業的具體貫徹和落實。要看到無論是企業黨的領導、職工當家作主,還是依法治企和以德治企,我們都面臨著許多突出的困難與問題,并成為我們繼續前進的攔路虎。比如有些企業黨組織軟弱渙散、名存實亡,黨員的光榮感、責任感淡化;有些企業的職代會、工會、民主管理等有名無實,職工處于弱勢群體、任人宰割的地位;有些企業以違法喪德作為謀利的“竅門”和“捷徑”而樂此不疲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不可能簡單地“重復昨天的故事”,必須以創新的思路和創新的方法進行探索,創造出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能增強企業的綜合競爭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體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根本要求的,企業黨組織的領導方式、職工當家作主的有效形式和依法治企與以德治企相結合的企業微觀政治文明或優良政治環境來。 總之,政治文明不但是治國安邦的強大動力和可靠保證,也是治企興企強企的強大動力和可靠保證。言商與言政相結合,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與政治文明建設有機結合,既是企業戰略之所系,又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條件。沒有這樣的條件,企業可能也會有偶然的獲利或暴富機會,但要想持久地成功和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