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與中國:構建中國的戰略通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20日 18:58 《今日東方》雜志 | ||
美國“倒薩”,基于速戰速決,其勝是害,其敗則是多病纏身。有鑒于此,中國宜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因勢利導地開掘走向世界的戰略通道,積極而穩健地處置這一敏感、復雜而棘手的難題。 文/王家福 徐萍 當前,美軍戰車、戰機在立體化地擠壓著伊拉克,在其鋼鐵機器轟鳴中,世人以焦慮的目光注視著中東這塊神奇的大地。這里,作為世界文明搖籃,從“地上”書寫了金雕史冊的史詩;時至當代,它又以“地下”“黑金”令該國曾一度閃閃發光。時下伊拉克事務又成為各方多渠道破解的難題。 薩達姆與美國“斗法” 薩達姆的反美旗幟不僅對阿拉伯世界具有號召力,并引起了其他西方國家的注目,令美國也處于被動之中。正是因為如此,薩達姆便在美國“倒薩”聲浪升級中,堅決地與美國“斗法”。 如果說,薩達姆要在反美中分化一切,贏得一切;那么,美國的“倒薩”就是在國際地緣政治與國際地緣經濟的結合中強化一切、膨脹一切,即為進一步的“一超獨霸”獵取結構性利益。 伊拉克、伊朗與中亞中的幾國均處于世界“心臟”之地。這里是地緣政治的重地,其油與天然氣是戰略資源,特別是推進歐亞對接的中樞方位。這里民族、種族、部族、宗教、邊界與資源之爭由來已久,并與日俱增,大有惡化、扭曲化的趨勢;又由于戰亂與貧窮等,使這個“心臟”近于所謂“垂危”狀態。形象地解析,“9·11”事件,它猶如突然到美國掛號,它恰為美國借機入室“操刀”提供了美國人也未曾料到的難得時機,并借此良機“掌管”歐亞大陸。一旦得手,美國就從伊拉克南下,相機進一步地控制印度洋。美國的一個戰略目標,就是在“制陸權”與“制海權”的結合上,在“國際戰略基線”的中樞核心處實施控制,從而立體化地控制全球動態的戰略結構。 應該辨明,美國“倒薩”與國際反恐是兩種屬性。美國深知,歐盟的目的是在影響上把美國排擠出歐洲,特別是謀劃以歐元終結美國的世界貨幣霸權。面對如此戰略險情,美國一大反措施是讓戰亂驚動大歐洲的“蜂房”,以騷動歐元體系,近期則以“供血”遏制歐盟。 中國國際戰略空間的變化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將何去何從? 中國政府對美國所謂“倒薩”的態度是頗為明晰與有透明度的,受到世人的廣泛注目。從國際戰略解讀我國政府對美國“倒薩”事務的基點,同其他國際事務一樣,就是充分地考慮到中國的國際戰略目標與中國一貫的對外政策。 一般認為,中國的國際戰略目標宜為:大約在21世紀中期前后,基本上成為彼時世界的綜合大國,即經濟大國、軍事大國與政治大國。這是一個漫長而復雜的征途。 基于這一的國際戰略目標,中國首先而長期的使命,就是千方百計地把經濟搞上去,誠如鄧小平1985年6月4日在中央軍委擴大會議上講話所示,“放膽地一心一意”地把經濟建設作為全黨和全國一切工作的中心,它已為黨的十六大的綱領性文獻進一步地強化。 經濟是走向大國的基礎和戰略性杠桿。基于這一戰略規定性,中國外交運作在全局調控上首先要界定兩個“前提國”,一個是俄羅斯,一個是美國。對俄羅斯的戰略取向,主要是在地緣政治上,使中國得以“穩定北疆,走向海洋”,同時伴之以科技與經濟的交流。對美國的戰略取向,主要是在地緣經濟、科技與管理學習上。 中國外交運作,在界定兩個“前提國”的條件下,其全局調控的戰略序列為:固守東北亞,穩住東南亞,適當地參與中亞,有選擇地策應中東與巴爾干事務,為外交上拓展走向非洲架構動態中轉站,并相機地與拉丁美洲交往,進而盤活世界全局。為此,對美國要登高望遠。 美國基于本國權益的定位,將把“混亂”送回歐陸,并把戰爭環繞著歐盟,意圖在關節處遏制歐元對美元強勢的挑戰。相對于美國的國際貨幣霸權,唯一的危險是歐元的長勢,后者是美國“獨霸”的天敵。美國的這一內涵性戰略走向,客觀上為中國在東亞的拓展提供了機遇。 從戰略高度審視問題,從全局要素決策問題,這是對中國外交解讀的原則性提示。強化中國走向世界的空間性張力,一是國際戰略空間的縱向南進,一是國際戰略空間的橫向西移。前者主要是“西太航線”,而制導其兩條航線的關鍵是臺灣海峽,這是中國作為強國走向海洋的要沖。后者主要是在國內西部大開發與中國外交的戰略序列對接中,謀求中國西部與西南部的國家安全。 國際戰略空間的縱向南進與橫向西移,在兩者之間便形成了西南地緣政治半弧形區域的戰略示警線。它背襯著從黑瞎子島(俄控)→朝鮮問題→釣魚島(日占)→臺灣島→南沙與西沙→“阿魯納恰爾邦”(印控)。這個半弧線上的問題相當敏感與復雜。有鑒于此,中國政府審處伊拉克問題,乃至于美國擬議中的對伊朗與沙特等國的可能舉措,在堅持獨立自主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下,自然將其納入一體來運籌具體方略。可以理解為,這是以政治為支點審視一切、以利益為重心調度一切、以以鄰為伴體察一切。 “倒薩”開戰,未必是美國的福音,“倒薩”如愿,也令美國包袱加重。當然,薩達姆的政治存在是個多面體效應,應予警戒,即使有個薩達姆的替代者,伊拉克問題也未必就此罷休。中國宜考慮到這些因素,積極而穩健地構建中國走向世界的動態性中轉站。 (作者簡介:王家福吉林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徐萍吉林大學世界近現代教研室主任。有刪改,標題為編輯所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