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3G格局大變 高通聯通步步進逼大唐電信苦苦接招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2日 07:54 中華工商時報 |
|
2003-3-124:38:01□本報見習記者張隱隱
近期眾多媒體有關美國高通公司與中國聯通共同進行世界上首次GSM1X技術試驗的報道,引起了業界
廣泛關注。如果該試驗獲得成功,中國聯通GSM用戶很快將可以借助雙模手機享受CDMA1X的高速數據業務,CDMA
用戶也可享受更高質的話音服務,GSM1X的出現攪動了未來3G格局。GSM1X:聯通夢寐以求目前,中國聯通有80
0多萬CDMA用戶及6000多萬GSM
用戶。據分析,由于同時經營兩網帶來的資金短缺問題,聯通無法同時升級G網和
C網,因此,如何處理占全部用戶大多數的GSM用戶之前一直是聯通的心病。集中了CDMA1X和GSM優勢的GSM1
X技術,能在一部手機上同時采用GSM的話音業務和CDMA1X的數據業務。對聯通130用戶來說,在保留現有的GS
M業務功能和卡號的基礎上,在數據業務上將與CDMA1X用戶完全相同。這樣不僅可以避免聯通130用戶因無法升級而
流失到移動,也在節約升級投資的同時,避免原有G網投資的浪費。另據記者向有關方面證實,聯通和高通近期將開展的試驗
還包括GSM/CDMA的雙模手機。使用這種手機,130用戶可以實現GSM1X業務的同時,在沒有CDMA的國家也
可以轉入當地的GSM網實現正常使用,反之CDMA用戶同樣可以自由切換適用的網絡。這樣,在保留現有G網和C網用戶
的基礎上,聯通還可爭取到更多存量用戶。無疑,選擇高通的技術是聯通綜合考慮最為經濟有效的方式。很明顯,聯通無非是
想利用其技術較成熟的商用性和數據傳輸能力強的優勢,盡早在這兩年以內推出差異性的數據業務,以避免在話音業務上的削
價競爭,意圖占盡先機。拿中國聯通總裁王建宙的話說,“GSM1X是我們精心策劃和夢寐以求的事”。高通的劇本與聯通
合作的高通充分抓住了聯通提供的機會,其企圖稱霸中國整個3G市場的決心已然沒有秘密可言。去年10月份,信息產業部
公布了未來中國3G發展的頻譜劃分方案。方案中,TD-SCDMA被預留了155M的頻段,而WCDMA標準和CDM
A2000標準一共僅預留了60M的對稱頻段。其中,CDMA2000標準正是由美國高通公司擁有核心專利的3G標準
。10月底,以大唐電信為主的國內9家重頭手機企業宣布TD-SCDMA產業聯盟成立。當天美國高通公司股票即遭到重
挫。當時美國就有證券分析師認為,中國對自主知識產權3G標準的大力扶持,必將大幅度削減高通公司的專利收入。隨后,
11月高通公司就在海外媒體上表示,在大唐電信所主導的中國第三代自主知識產權TD-SCDMA標準中部分使用了美國
高通公司的核心專利,而這無疑顯示了高通侵蝕中國TD-SCDMA的企圖。近日,高通更在國外權威通信雜志上申明擁有
TD-SCDMA核心專利,并稱,中國如果不承認高通對TD-SCD-MA的知識產權,他們已準備好為此進行抗爭。雖
然很快中國高通總部通過媒體傳達了高通作為核心技術提供商愿與作為設備提供商的大唐合作的意思,但這其中給大唐電信的
壓力,也是不言而喻的。大唐的出路雖然已經得到有一批海外實力公司如西門子、飛利浦、三星、意法半導體、UT斯達康等
加入大唐電信的3G陣營,大大增強了研發實力,但是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3G標準TD-SCDMA原本起步就晚于國
際上另外兩種3G標準,并因商用化終端的研發落后導致其在產業化進程方面進展緩慢,這成為先前營運商對該標準持懷疑態
度的最重要因素。然而,隨著中國電信反壟斷力度的增強,以固話業務為主的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都將可能在3G時代獲得移
動牌照。他們的選擇無疑對中國未來的3G格局有著重要的影響。產業化進展緩慢已經讓大唐電信嘗到了苦果,因此著力爭奪
未來的運營商或許將是其唯一的出路。大唐為此成立合資公司,將TD-SCDMA技術標準并自行研發出TD-SCDMA
測試終端的優勢與飛利浦的IC設計和生產能力以及三星電子在終端產品技術全球第三的地位優勢結合起來,TD-SCDM
A與GSM雙模手機的核心芯片組的研發過程定將加速,并可盡快推出商用化終端。同時,大唐電信還以幫助移動通信運營商
降低成本、更加方便地同時向用戶提供2.5G和3G業務,提高運營商的盈利能力來吸引運營商的選擇。另一方面,有消息
稱高通公司已開發出MSM6300GSM/CDMA雙模手機芯片,并將于今年上半年商用,這將意味著聯通推出雙模手機
的時間會大大提前。甚至有人預測可能在年內就會出現商用的雙模手機。而這與1月底由大唐移動、飛利浦電子、三星新組建
的合資公司提出的在2004年推出首部中國標準的3G商用手機的計劃,似乎有種強烈的挑戰意味。大唐電信在未來的3G
格局中能占多大的份額?今次面對高通的挑戰,大唐的每一步都必將是艱巨而影響深遠。(12P2)為了提高競爭力,各電
信運營商不斷推出新服務(圖)本報記者臺啟森/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