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退潮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3月11日 18:02 中國經濟快訊周刊 | ||
2月18日,國家國土資源部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國土資源廳發出《關于清理各類園區用地加強土地供應調控的緊急通知》,通知要求各地清理各類園區用地,嚴格控制土地供應總量;嚴格控制各類園區的商品房開發;嚴禁以科技、教育等產業優惠政策名義取得土地后用于商品房開發;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與農村簽定協議圈占土地,或使用農民集體土地進行商品房開發;防止少數開發商占有大量土地,等等。 近兩年來,我國各地出現了一股聲勢浩大的“圈地潮”,占地從幾千畝到上萬畝,投資動輒幾億甚至數十億元,設計規模都是連片開發,造成了一些惡果。比如房價居高不下,房市“高燒”不退,開始“冒泡”,老百姓望房興嘆;農村可耕地銳減,影響我國未來的糧食安全;一些政府職能部門利用審批權中飽私囊,或急功近利,大搞“政績房產”、“政績工程”,亂建開發區;大量資金進入非生產性領域,導致銀行信貸風險加大,金融面臨危機,等等。現在,國家終于出面對盲目“圈地”喊停了,我認為時機選得很對。但是,筆者認為,要想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還得正本清源,解決以下觀念上的問題: 首先,必須認識到,盡管我國幅員遼闊,但可利用的土地在我國是一種絕對稀缺的資源,還擔負著“養民”的重大使命,不可以脫離國情和發展階段,搞高度的土地集中和私有化。16—18世紀英國新興的資本家發動過血腥的“羊吃人”的圈地運動,現在國內有的經濟學家認為,沒有圈地運動,就不會將農民從土地上徹底解放出來,也不會有后來的工業革命和“日不落帝國”,并想當然地認為中國也應該來一場圈地運動式的“土地革命”。其實,這是脫離歷史條件的一廂情愿,目前中國經濟和社會根本承受不了那樣可怕而劇烈的震蕩。由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世界各國一般都對土地市場進行管理和監控,我國更不能例外。 其次,不應該將“圈地”投資商及其商業行為妖魔化,一說到“圈地”,就想到囤積居奇,牟取暴利;一說到“投資”,就理解為“投機”。這是一種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老眼光。實際上,投機的所帶來的高額利潤是與高風險與生俱來的,是正常的市場行為。正如美國經濟學家弗里德曼所說,一個市場投機活動越活躍,市場就越穩定,投機是市場本身自發形成的一種穩定機制。同時,產權是市場經濟最重要的制度基礎,完備的產權包括使用權、決策權、收益權和讓度權。土地從全民公有轉為私人擁有使用權,是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驚險的一躍”。當然,必須規范投資商的市場行為,不允許出現盲目炒作、非法圈地等行為。 其三,必須認識到,不規范政府行為,就不可能保證土地市場的健康發育。國土資源部的緊急通知已經認識到這一點,在這方面出臺了不少新政策。因為目前我國的土地市場還是一個政府主導的市場,在交易中政府往往是獲利最大的一方。據統計,2002年上半年全國累計收取土地出讓金6000億元。一些市、縣、區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占到財政收入的35%左右,有的甚至高達60%;而廣州2001年1300多家房地產公司中只有100多家盈利,投資回報率僅2.3%。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以地生財”,是一種無視國家利益的短期行為。可見,國土資源部的“板子”沒有打錯屁股。 最后,必須追究政府在出讓土地獲得大量資金之后,將錢花在哪兒了。筆者認為,對于土地出讓金,應該堅持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原則,建立專項基金或專門賬戶,保證用于基礎建設、國民教育、科研、扶貧開發、環保等關系國家長遠戰略性和可持續發展的項目。反之,如果被特殊利益集團侵占瓜分了,就會加劇整個社會的分配不公平和貧富對立,造成社會矛盾激化,房地產市場也會因為消費者的購買力不足而無以為續。總之,一句話,對于土地這種特殊的商品,應該注意保持國家、企業和消費者個人三者利益的動態平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