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紹光:《非理性繁榮》書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5日 10:09 新浪財經 | ||
以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尋求理性繁榮 羅伯特·J·希勒教授的《非理性繁榮》一書并不是一部高深的理論著作,但這部書也許會產生比一部純粹的理論性著作更大的實際價值。從一個中國讀者的角度來看,我覺得可以從兩個不同的層面上來品評這部書。 在第一個層面上,我們可以把它作為一部經濟學的普及讀物,但是,千萬不要把它當成如今充斥街蒼書攤的炒股“密經”。作者像一位冷靜的醫生,推本溯源地診療了股票市場的高熱癥。作者在書中所描寫的種種似是而非的“理性”行為,在當今中國的股票市場上又何嘗不曾有之?遠的不說,且看今年年初的“股市之爭”,一位德高望重的老經濟學家,用他那把“冷冰冰的手術刀”在股市的病體上輕劃三刀,只因一下切中個中事機的痛處,便招來陣陣明槍暗箭的剿討。“著名青年經濟學家”高擎“捍衛中國股市”的大旗,駕著令人陌生的邏輯戰車,振臂三呼,一時間應者亦眾。雖說如今硝煙已散,但是讀罷此書,卻使人不由得再次回想起這場討伐,帳下領軍何以義憤填膺自不待言,可為什么一時間應者甚眾呢?現在,我們終于可以從這本書中找找答案了。 賺錢之心,人無不有;賺錢之術,人有不有。在中國現今的股市中,莊家有莊家的能耐,散戶有散戶的招數,這早就不是什么秘密,但結局卻總是有虧有贏。可是既然如此,為什么總是有人要甘冒蝕盡本錢的風險,非要拿出他那一點菲薄的收入去股市里“跟莊”呢?《非理性繁榮》給了我們一個全景式的答案。這本書從市場結構、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等角度,深刻剖析了股市中的種種“非理性”的投資行為。 在作者看來,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體投資者,都難以擺脫各種“非理性”因素的影響。即使投資者是在追求一種理性的目標,往往也是難以實現的。作者從市場本身的特征、社會文化和社會心理學三個角度總結了非理性投資行為之所以產生的原因。我們當然不能說投資者是賭徒,可是誰敢說自己總也沒有賭心?虧了的想翻本,賺了的還想賺的更多,市場就這樣被自我放大、自我增強起來了。開始的時候誰都挺自信,覺得自己肯定能賺錢,也就是希勒所說的信心過度,可是幾次波動下來,又覺得還是隨大流走最保險,于是,“社會傳染病”也就由此而生了。這部書中總結了社會心理學對這種現象的分析,使人頗受啟發。 在第二個層面上,我們還可以把它作為一部拓展經濟學理論研究前沿領域的啟示錄。這是一部探討股票市場中的投資者個體行為模式的著作。我覺得,它即使稱不上是一部資本市場的微觀經濟學,至少也可以說是為這一領域的微觀經濟學做出了貢獻。事實上,資本市場的微觀經濟學基礎目前還是當代經濟學的前沿領域之一。在這個領域里主要存在著兩種理論。一種是傳統一些的有效市場假說,起源于上個世紀初,立足于以一般均衡為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的基礎之上。這個假說的奠基人是一位名叫路易斯·巴舍利耶(Louis Bachelier)的法國數學家,他把統計分析的方法應用于股票收益率的分析,認為其波動的數學期望值總是為零。 這個結論,在20世紀初期的資本市場和一般均衡理論之間架起了溝通的橋梁。1964年,奧斯本(Osborne)在此基礎上又明確提出,股票價格具有“隨機游走”(Random walking)的特點,或者說是化學中分子的“布朗運動”的特點。他假設,股票市場價格的變化可以等價于一個粒子在一個流體中的運動,并由此而形成一般均衡,從而使股票市場在整體上成為一個存在一般均衡的有效市場。為我們所熟知的馬爾克維茨(Markowitz)的資產組合理論和夏普(Sharpe)模型,均是建立在資本市場的單一價格法則之上,因此實際上都是源于這一假說。套利定價理論雖然突破了單一價格法則,但其思路仍然限制在價格離散變動的范圍之內,所以仍可認為屬于這一假說的范疇。 然而,現實并沒有為有效市場假說提供有力的支持¾¾這一點我們在這部書中可以看得很清楚了¾¾在很多時候,股票價格會陷入跌蕩起伏的失控狀態,這意味著,股票市場并不是,至少并不總是一個一般均衡的有效市場。這樣,就產生了解釋資本市場的第二種理論,即分形市場理論。這個理論認為,股票價格的變化具有記憶以往歷史的特征,因此不是完全的隨機游走,而是一種“有偏的隨機游走”,這個過程高度依賴于初始時的條件,其變化的方向是不確定的,最終形成的價格并不是某個惟一的一般均衡狀態的價格,而是在由很多個“吸引子”所決定的多態均衡價格中隨機地產生一個。分形市場理論突破了邊際報酬遞減經濟學的范疇,轉而進入了報酬遞增的世界。 雖然分形市場理論目前還很不成熟,但是它對資本市場中的某些明顯的現象,比如自增強(自我放大)特征、泡沫經濟現象等,顯然要比有效市場假說具有更大的潛在解釋力。在有效市場假說中,投資風險是價格對均衡狀態的偏離,投資者只能通過投資工具的多樣化來分散個別性風險,但是在分形市場理論中,投資風險就變成了價格從一個“吸引子”到另一個“吸引子”的轉移,這就解釋了有效市場假說所不能解釋的系統性風險。由此可見,分形市場理論在對資本市場的解釋中有著極大的潛力。 然而,分形市場理論的重要意義并不僅僅在于它在經濟理論上的前沿性突破。如果我們接受它對資本市場的報酬遞增解釋,那么我們對資本市場本身的發展、對投資者行為的理解以及政府對資本市場進行監管的思維方式,也都要做出相應的調整,要把市場均衡的多元化以及價格決定的多元化作為所有投資行為和監管行為的出發點。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將會比投資工具的多樣化更能有效地分散市場風險,更有利于資本市場的穩定。 由此而言,政府對資本市場的監管也將被推向一個更高的境界:如果說在有效市場假說下,監管常常被人¾¾有時甚至是被政府本身¾¾置于投資行為的對立面的話,那么在分形市場理論之下,政府要致力于投資主體多元化的發展,致力于信息的公開和知識的完善。希勒在這本書中盡管沒有從這一角度來提出他的政策主張,但是他在結尾所闡述的觀點卻和分形市場理論殊途同歸:抵御金融風險、應付投機泡沫的“首要辦法是采取鼓勵交易的政策,同時給人們更多的機會去參與更廣泛、更自由的市場,通過建立日臻完善的社會保險制度和金融機構來更有效地控制真正的危險,從而能夠獲得更佳的收效。”無疑,這也是作者在本書中所作的整個邏輯推演的終點:多元化的投資主體,能夠有助于投資者互相彌補各自知識的局限性和其智慧中非理性的缺點。 由于以上的原因,我覺得,希勒的這部書,無論是對一個普通的投資者,還是對一個經濟理論工作者而言,都會帶來很多有益的啟發。投資者個人需要有效地規避風險,國家的整個資本市場體系更需要成功地規避風險,這需要我們共同的努力,來建設一個沒有欺詐、沒有煽動、沒有輕信、沒有盲從的資本市場,為社會也是為個人尋求理性的繁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