傾聽富人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3日 15:59 《中國市場》 | ||
本刊記者 王艷/文 1月10日,經過數天寒流侵襲的北京總于有了難見的好天氣,氣溫的大幅回升讓人感到了一絲春意。在灑滿陽光的辦公室里,中國扶貧基金會秘書長助理耿和蓀與辦公室主任華克接受了本刊采訪。 整個采訪由一個民營企業家的捐贈故事談起:深圳冠豐華貿易有限公司的董事長陳毅峰從1993年到1997年,不計以前,不包括零星捐助,羅定市記錄在案捐助款超過1500萬元,給中國扶貧基金及深圳殘聯各捐助100萬元,5年之內捐款超過2000萬元。 對于扶貧事業如此熱心,與陳毅峰的童年生活有關。小時候,他天天提籃拾煤渣,有時到酒廠較早,看門人故意刁難,不給開門,數九寒冬,他們救災廠門口蜷縮著等待,而看門中的好心人,可憐這些孩子,什么時候到就什么時候開門。陳毅峰幼小的心靈悟出了好心助人受歡迎的道理,這也是他全力幫窮的樸素思想根源。 但陳毅峰個人十分簡樸,直到1997年5月,陳毅峰作為全國助殘先進個人到北京接受江主席的接見時,才第一次做了一套西裝。奢華與他無緣,但為扶貧,他卻舍得一執千金,由此他被評為中國扶貧基金會第四屆“扶貧狀元”。 在向中國扶貧基金捐助的個人中,企業家人數不是很多,在這些為數不多的企業家中,多是像陳毅峰這樣有艱難經歷的人,其余人群多是以普通公眾為主。“我們感覺好像普通公眾更加具有同情心,這也許就是‘窮幫窮’的樸素思想意識。” 在扶貧基金2000年報中,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組統計結果:向基金會提供捐助的主要客戶群是境外機構和企業,1997年1487.3萬元,1998年1406.3萬元,1999年1446萬元,2000年1787.13萬元,四年境外機構和企業累計捐助6157萬元,占整個捐助的65.07%,國內組織2270.9萬元,排在第二。 從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政府開始改革農村經濟體制,并逐步推行市場經濟和實施一系列扶貧計劃,按官方標準計算的絕對貧困人口從2.5億左右下降到2000年的3000萬,有效地緩解了農村的絕對貧困。但按照世界銀行標準計算,中國農村仍有10%左右的人口處于貧困之中,由于經濟轉型和體制變革的影響,還出現了新的城市貧困人群,貧困問題依然不容忽視。 “我們想,如果有更多的富裕人群來投入到慈善事業,將會對中國的扶貧事業帶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中國公益市場企業參加不積極是有很多因素的:首先可能與人們長期以來的意識有關,很多人認為,扶貧應當是國家的事情,個人起不了太大的作用。對于那些富裕起來的企業家而言,向基金會捐錢并沒有享受到太多的政策傾斜,尤其在稅收政策方面。他們對慈善機構缺乏信任感,擔心自己用于慈善事業的捐助款到底是否能用到位,所以他們有時寧愿以自己的方式將資金用于慈善。” 繼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后,國務院于2000年12月發布《關于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建設試點方案》明確指出,“大力發展慈善機構、服務于貧困家庭的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這一方案還規定了試點地區“企業或個人想慈善機構、基金會等非營利機構的公益、救濟性捐贈,可以全額在稅前扣除”的優惠政策,但在實施上卻依然存在一些問題。在國外,由于相關法律政策的制約,容易達到一種“富人必捐”的狀態,而對于我國的現狀來說,這個問題的解決還有待時日。 為了提高公眾信任感,中國扶貧基金每年都會接受國家統計署的財務審計,并公布審計結果。中國扶貧基金2001年確立了“做好做精項目,以品牌項目籌資”的戰略,并在2002年提出“項目管理年”的戰略口號。希望通過過硬的項目設計和良好的項目管理體現自身價值,最大限度將捐贈人的愛心直接傳遞到弱勢群體中去,也希望以基金會透明化的管理能贏得更多富裕的人們對弱勢群體的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