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新集團:15億美元打造方便美食形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2月12日 18:07 《中國投資》 | ||
○本刊記者李曉明 頂新、統一、宏,是祖國大陸網友評選出的臺灣3大知名企業,而在他們來祖國大陸創業之前,無論是企業規模還是品牌知名度,頂新都無法與其他兩家相提并論。但是,經過10余年的創業,頂新不但與他們平起平坐,且呈現出良好的上升勢頭。當然,“康師傅”也曾跌過跟頭…… 艱難的二次蛻變 1958年,一家名為鼎新制油公司的企業在臺灣誕生,這就是頂新國際集團的前身。當時,這家企業以加工椰子油和蓖麻油為生,原料從國外進口,產品貼別人的牌子,業務量也不大。 20世紀80年代,這家企業的當家人突然去世,年輕的魏氏4兄弟在大哥魏應州的帶領下接過父輩的事業。兄弟4人清點了一下公司,發現父親在留下1000萬元臺幣資產的同時,也留下同等數額的負債。 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期,海峽兩岸關系慢慢松動,魏氏兄弟中最小的魏應行成為第一批來祖國大陸進行考察的臺灣商人。剛來到祖國大陸時,魏氏兄弟繼續搞油脂加工,在內蒙古通遼投資開辦了一家油脂加工廠。但是到了1990年后,隨著經濟的騰飛,中國從原來的蓖麻油出口國變為進口國,這樣,通遼的油脂加工廠就失去了競爭優勢,魏氏兄弟只好在1991年將它關掉。 關掉油脂加工廠后,魏氏兄弟又先后在北京生產頂好清香油,在濟南生產康萊蛋酥卷。從此由OEM加工廠變成消費品生產企業,并開始自創品牌,完成了頂新集團的第一次蛻變。 但是,這次轉變并不順利,雖然“用頂好清香油頂有面子”、“康萊蛋酥卷把美味和營養卷起來”業已成為百姓熟悉的廣告詞,但是由于過早地推向市場,成為“叫好不叫座”的產品。魏氏兄弟從臺灣帶來的1.5億元臺幣,在3年多的時間里幾乎損失了90%。 1991底,由于在火車上受到偶然的啟發,魏氏兄弟決定投資生產高檔方便面。1992年8月,終于生產出第一包康師傅方便面,到1993年,就把當初賠掉的錢都賺了回來。這樣,魏氏兄弟在祖國大陸的創業便發生了第二次蛻變,盡管艱難,卻很成功。 康師傅方便面的暢銷不衰,把四位董事長的精力吸引到了大陸,并由此將事業確定在方便食品領域…… 順利擴張事業定型 康師傅方便面投放市場之后,迅速獲得成功,頂新集團決定把所有的資源都放在這上面。4位董事長把臺灣的事業作了調整,除了三董魏應允用部分時間處理臺灣的事業,其余3位董事長都來到祖國大陸。1996年后,4位董事長全部來到了祖國大陸。 由于康師傅方便面一開始就供不應求,頂新集團在1992年到1994年的短短兩年里,就把生產線擴大到11條,終于勉強滿足了市場需求。盡管如此,仍然有許多不滿足的地方,比如,北京、天津等靠近生產基地的消費者,不到3元錢就可以買到一包康師傅方便面,而且產品也新鮮;但是南方和西部的消費者就沒有這么“幸福”了——因為路途遙遠,他們必須花更多的錢來買到3個星期之前生產的產品。 為了讓全國的消費者都能買到新鮮的、包裝精美的產品,頂新集團決定到中國的南部、中部和西部分別設廠。1995年1月1日,天津以外生產的第一包方便面在廣州的生產基地誕生;到1995年下半年,杭州、重慶的生產基地也陸續投產。這樣,北部、南部、中部和西部的市場分別由天津、廣州、杭州、重慶的4個生產基地來覆蓋,產品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以更低的價格到達消費者的手上,從而給消費者以物美價廉的印象,提高了品牌的競爭力。 經過不斷的摸索,頂新集團現在的生產布局規劃是:直徑500公里內要有一個方便面生產基地,直徑300公里內要有一個飲料生產基地,把運費控制在銷售價格的5%以內,由此實現新鮮度、銷售價與成本的最佳組合。 由于布局迅速,所以,當統一、贏多、美廚等知名品牌加入競爭時,沒有對“康師傅”形成什么沖擊。 正當頂新集團躊躇滿志、意欲大舉擴張時,不知不覺中為自己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這就是1999年的財務危機。雖然這次危機最終有驚無險,但是頂新集團至今仍心有余悸…… 成長的煩惱 由于在1996年之前,頂新集團的事業飛速發展,年營業額達到4000萬美元,于是就有人鼓動他們將“康師傅”上市,以降低財務成本,并發出“你們應該做方便面以外的產品”的建議。 頂新集團經過一番市場研究,在1996年成立了糕餅事業群;之后又避開碳酸飲料,進軍純凈水和茶飲料市場。當茶飲料投產時,因為銷售通路基本健全,口味也不錯,1998年以后,康師傅茶飲料開始走俏市場。 1996年2月5日,頂新集團的“頂益(開曼島)控股有限公司”股票在香港成功上市,當時每股1.68港幣。這樣,頂新集團在香港股市募集到了一些廉價資金。同樣在1996年,國家出臺了新的政策,按照規定,頂新集團在進口設備時將不再享受免稅政策。 當時的頂新集團剛剛進入糕餅、飲料等領域,進展順利,于是他們決定在政策實施前趕快把手里的錢花出去,以擴大產能。除了在股市上募集到的資金,他們又在國際資本市場上募集到3億元的債券。突擊投入的目的就是購買大量設備、建設生產基地,迅速完成工廠布局。 可是好景不長,突如其來的東南亞金融危機以及國內下崗職工的出現,使得消費指數下降,并直接導致企業利潤下降。頂新集團急忙投資的新增產能不但沒有成為賺錢的機器,反而成為財務的累贅;1999年,頂新集團又買下臺灣老牌食品企業味全公司15%的股票…… 購買設備、建設廠房、入主味全,這3駕馬車將“康師傅”拉進資本的寒冬。直到1999年7月,頂新集團把“康師傅控股”33.14%的股票出讓給日本第二大方便面生產企業——三洋食品株式會社,才安然度過了這場財務危機。禍兮福所至,“三洋”不但為頂新輸入了資本,而且還輸入了方便面生產的豐富經驗,使得頂新集團在成本控制和企業管理方面上了一個臺階。 頂新集團在解決財務危機時,曾經和許多企業進行洽談。焦點問題有兩個:企業經營權和股票價格。頂新集團的原則是:首先,股票一定要賣8毛錢,比股市價格高2毛錢;第二,決不出讓經營權。 4位董事長一致認為:出售股票是因為我今天口袋里剛好沒錢了,而不是我的產品賣不出去、我的前途黯淡!事實證明,“三洋”的決定是正確的——8毛錢買進的股票,現在已經漲到2.2元。 其實,在此之前,頂新集團已經和“三洋”相識——“三洋”曾于1996年在大連設廠生產方便面,因為口味不對而滯銷。他們想把這條生產線賣給頂新,于是雙方很快就完成了第一次合作。當康師傅遇到財務危機的時候,“三洋”的老社長井田毅從報紙上得知了這一消息,于是給魏應州董事長打了電話。魏應州董事長第二天就飛到了日本,第三天就回到了祖國大陸。 上億美元的融資僅用了不到3天的時間,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至于經營權的問題,老社長講得很客氣,他說:“中國的市場我不熟悉,魏總對此又很在行,那就麻煩你多操點兒心”…… 當消費指數慢慢回升,已經不再缺錢的頂新集團又開始拓展自己的事業,這次遵循的投資原則是——以“吃”為核心,進行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的整合,以迎接日益激烈且不斷深化的市場競爭…… 理性進攻是最好的防守 就在消費低迷的時候,頂新集團內部并沒有“休眠”,而是趁此機會練習內功,即完善銷售通路、進行人員培訓等。當2000年中國的經濟又開始騰飛的時候,頂新集團進入了第二輪大發展時期。擴張的方針是進行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垂直整合指的是上游的原物料供應和下游銷售通路的整合。在下游的銷售通路方面,頂新集團作出了重大舉措——從1998年開始,在全國開辦2萬平方米以上的大賣場,即樂購超市,現在已經發展到15家。 由于通過樂購、家樂福、沃爾瑪等現代通路銷售會降低成本,而且,大型流通企業與制造業相比,在營業額方面具備極大優勢。康師傅控股公司的總經理滕鴻年為記者做了個假設:到2008年的時候,康師傅控股的營業額可能是200億元,而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那時樂購的營業額很可能會超過200億元。頂新的目標是到2008年時發展到100家。 水平整合是指產品種類的豐富,如方便面、糕餅、純凈水、德克士和有樂和食餐飲連鎖。 對于頂新集團來說,與國際知名食品企業的同臺競爭早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之前就展開了——日清是在全球設廠最多的企業,他們在1994年來到祖國大陸;方便面生產線最多的企業是龍興,他們是1996年來的;人均食用包數最多的品牌是贏多,1993年來的;日本三洋也是1993年來的……所以,“康師傅”與業界巨頭的競爭在1993年到1996年之間就已經展開了。該來的早就來了,而康師傅一直穩中有升。 至于德克士西式快餐,則采用重點進攻二級城市的發展策略,并在許多局部市場的競爭中勝于麥當勞、肯德基;有樂和食中式快餐也在穩步發展之中。 頂新集團認為,真正的競爭對手倒不是可口可樂等國際大廠,而是伊利、娃哈哈、統一等民族品牌。事實證明,頂新集團的判斷是正確的——當康師傅方便面進軍臺灣時,除了“7-11”以外,所有的超市、量販店、便利超市都可以買到康師傅方便面。 消費者在“7—11”超市中不會見到“康師傅”,因為它是“統一”的合作伙伴。雙方的競爭也從單純的食品銷售蔓延到銷售通路的拼搶——據悉,“康師傅”與日本全家便利店(Familymart)結盟的計劃正在制定過程中,其中“康師傅”將占50%的股權,而日本全家便利在中國大陸的投資額高達3.6億元,“康師傅”希望借助全家便利商店專業的通路與物流經驗彌補自身的不足。預計2003年春天,康師傅第一個專營店將現身上海。與此同時,美國“7-11”在上海的登陸計劃也正在進行中。 樂購、日本全家便利和美國“7—11”都把自己的第一個登陸地點選在了上海,而“康師傅”的流通事業總部位于上海,統一集團的總部也在上海……一位商業專家斷言,在1-2年內,上海市的便利店將發展到3500家,很快進入飽和狀態。到2002年底,上海便利店的數量將會超過3000家,一場便利店的“兼并戰”將就此拉開序幕。 隨著西部開發的進程,頂新集團也隨之加大了在西部的投資;2002年底,康師傅方便面進軍臺灣市場;味全公司研發的一系列新產品也正在排隊上市…… 市場西進東擴產品儲備充足 “中國西部地區市場廣闊,在這里投資大有可為,”重慶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曹生麟自豪地說。重慶頂益是頂新國際集團的子公司,1995年在重慶誕生,這也是頂新國際集團到西部布局的第一步。 1996年,重慶頂益國際食品有限公司的營業額即實現2.7億元人民幣,到2000年達到5.6億元,2001年突破6億元。目前,該公司在中國西南地區的市場占有率高達65%。8條方便面自動生產線都是從德國、日本等地引進的,每條日產量達1.5萬箱方便面。 “選擇重慶是因為這里獨特的區位優勢,可以通過這里向西部發展,”曹生麟說。重慶作為中國西部地區唯一的直轄市和長江上游地區的商貿中心,不僅擁有3000多萬人口的市場,而且還可輻射周邊地區2億多人口的大市場,目前已有660家臺商投資企業在這里落戶,投資總額達9.6億美元。 曹生麟說,為更好地占領西南市場,該公司投資2800萬元人民幣在昆明興建有4條方便面生產線和2條飲品生產線的“昆明福利食品公司”,今年1月就可投產;另外,公司在新疆石河子投資6500萬美元的方便食品項目已經正式投產。“西部地區基礎設施越來越完備,當地政府對臺商投資非常支持,制定了多種優惠政策。最重要的是,西部大開發政策將充分發掘西部的潛力,跟著這個發展方向走肯定沒錯,”曹生麟說。石河子生產基地的投產,不但滿足了新疆市場,而且覆蓋了相鄰國家包括俄羅斯市場。 2002年12月2日,康師傅方便面進軍臺灣市場,除了方便面本身成為熱門商品,負責行銷通路的味全公司股票也是連續幾天的漲停,當天就以10.4元高盤開出并迅速漲停10.9元。康師傅控股公司董事長魏應州表示,康師傅方便面預計在兩年內搶下20%的市場占有率,可望穩坐這個市場的第二把交椅。為了充分供應市場需求,不久即將新增生產線,6年內回收投資成本。 康師傅控股公司董事長魏應州表示,頂新集團在祖國大陸的投資,將會采用積極的策略聯盟方式拓展飲料以外的產品,2003年,會陸續推出醬油、乳制品等新產品,臺灣味全負責提供技術支持并全力拓展冷藏果汁等產品,未來味全每股純收益可達到1元。頂新集團看好大陸飲料市場的發展潛力,連續3年加倍擴大生產規模,2002年投資6800萬美元擴增15條PET生產線,并決定再投入6200萬美元,建設9條自動化飲料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