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要放在首位——“株冶事件”再回顧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20日 10:43 全景網絡證券時報 | ||
屈指算來發生在1997年的“株冶事件”距今已第六個年頭了,隨著時間的流逝該事件雖蒙塵已久,但造成的損失卻始終縈繞在期貨人的心中。 如何有效控制市場風險,最大程度地保護投資者利益也就成為了中心議題之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我們舊事重提,是希望從中得到更多的啟發和指引,促使中國的期貨之路走得更加平穩、順暢。 株洲冶煉廠是我國最大的鉛鋅生產和出口基地之一,其生產的“火炬牌”鋅是我國第一個在倫敦交易所注冊的商標,經有關部門特批該廠可以在國外金屬期貨市場上進行套期保值。 1997年株冶從事鋅的2年賣期保值時,具體經辦人員越權透支進行交易,出現虧損后沒有及時匯報,結果繼續在倫敦市場上拋出期鋅合約,被國外金融機構盯住而發生逼倉,導致虧損越來越大。最后虧損實在無法隱瞞才報告株冶時,已在倫敦賣出了45萬噸鋅,而當時株冶全年的總產量才僅為30萬噸,這也就是國外機構敢于放手逼倉的根本原因。 雖然當時國家出面從其他鋅廠調集了部分鋅進行交割試圖減少損失,但是終因拋售量過大,為了履約只好高價買入合約平倉。 從1997年初開始,六七個月的時間中,倫敦鋅價漲幅超過50%,而株冶最后集中性平倉的3天內虧損達到1億多美元,整個企業因此元氣大傷,此后國家對于企業境外保值的期貨業務審批和控制更加嚴格了。 “株冶事件”發生時正值我國期貨市場的起步階段,所以對于期貨無論是從書本知識還是市場實戰的角度而言,都是剛剛入門,還沒有真正領悟到期貨市場中風險控制的重要性,因此風險意識淡薄。此外初入國際期貨市場,面對著異常強大的競爭對手,任何疏忽都會給他們以可趁之機。在這種情況之下,株冶進行套期保值時過量拋空,由此產生的大量投機頭寸成為國外金融機構的“圍獵”對象,對方因而有意拉高期鋅價格,促使缺乏現貨交割能力的株冶最終平倉認輸,從而上演了一場“多逼空”行情。 事件本身讓政府、企業以及個人投資者充分領略了期貨市場的巨大威力,一方面有關部門加強期貨市場法律法規的建設,盡力消滅制度漏洞,營造良好的交易環境;另一方面投資者更加了解風險、收益間的密切關系,積極提高市場觀察力和操作水平,雙方的努力將促使我國期貨市場日臻成熟與規范。 (期貨市場風險事件回顧之一)(樊君梅)(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