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樹清:一些問題難以解決因為中國政策與別國不同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7日 18:02 新浪財經 | ||
新浪財經訊 2003年1月17日,“中國經濟50人論壇”2003年會在釣魚臺國賓館開幕。新浪財經獨家網絡直播本次年會,以下為文字實錄: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外匯管理局局長郭樹清:我們是屬于當局者迷,有一些事情說不清楚,所以就不用說了。我談點一般的感覺。加入世貿以后,這一年中,很難說短期有很大的能耐應付,短期政策有很大的效果。還是因為改革開放二十多年,還是建國三十多年我 共性的問題是首先把情況搞清楚,再說個性的問題,再說個性上的對策問題,就比較清楚了。我們在加入世貿組織以前,過多強調的負面的影響。改革開放以后,我們過多地強調了客觀因素,強調了中國和外國的不一樣,很少想想中國和外國的相同點。外國人吃飯我們也吃飯,外國人穿衣服我們也穿衣服,沒有什么不一樣。剛才大家說,農業,農村和城市的差別,強調了很多,其實我們如果不是因為政策的緣故,不是因為體制的緣故,就那么大差別嗎? 假如說,農產品征收8.4%的稅,農民比城里人交的稅還要多,假如這種情況不存在,有那么大差別嗎?再假如,義務教育國家百分之百包下來,有這么大差別嗎?過去農村沒有那么多限制,改革開放二十年創造出了很多限制,肯定會發展得更快一點,進城打工,入學沒有那么多限制,北京的學校接收農村小孩子,享受義務教育的話,能出現這樣的問題嗎?所有的問題就都迎刃而解了。我們說義務教育,實現全面的義務教育我們還達不到。 解決這些問題,并不是中國情況特殊,不能解決,而是因為政策得和其他國家不一樣,所以無法解決。我96年的時候就發現了教育問題,改革開放以后20年,在校學生數,大學、小學、中學加在一起,占人口比例,無論是絕對數還是相對數都是下降的,我們增加了三個億。現在的比率在校學生可能是17%。77年的時候,在校學生是22.9%,差5個百分點。在校學生數相對人口數是下降的。我們把各種因素都考慮進去,壽命延長,人口老齡等等。 另外,農民收入增幅不快的問題。農民增加收入的出路在哪里?如果僅僅靠工業生產,我們工業產業力有將近兩億的人口,將來隨著工業化的發展,用不著這么多人,機器越來越先進了。那么農村人口只能往城市走,發展城鎮。服務業的問題,十六大提出來文化產業,很長的時間內我們認為不是產業,教育可能是產業,大家可能把產業理解為商業化,市場化, 其實你仔細想想,每一個產業,包括農業和工業產業都有很大的特殊性。種西瓜和白菜差別很大,教育文化有那么大差異嗎?沒有。可以比比,賣面包和賣饅頭的差別大嗎?會賣饅頭,不一定會賣面條。還有供水、供電等等。服務行業的發展,應該有一個客觀的供求關系在那里,至于是不是全部市場化我們再商量。 另外,說我們的經濟很好,因為增長速度很高,8%,出口是增長22.3%,我們現在應該重視效益,重視結構,重視質量。這樣的增長其實后面還有很多的問題,同時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是很多的。有一利就有一弊,我們對利的方面看得多了一些,對弊的方面看得少了一些。比如出口,反傾銷等等,這個就不必說了。 我們簡單想想,我們這么多產品,以那么低廉的價格,增加值那么低賣給美國?還要補貼。這個損失是無法計算的。和我們獲得的市場份額相比,哪一個益處更大一些?我們現在的概念,就是工資待遇高了,平均60—70美元。我們再翻一番,翻兩番,也比馬來西亞低,價格優勢還有,靠價格優勢沒有問題。但是非價格優勢還沒有。非價格優勢能夠增加產品的附加價值,我們就沒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