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混雜動機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14日 14:55 新浪財經 | ||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為什么有些人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答案是,因為有些時候人們發現自己無法置某個人或某種情形于不顧,有些東西牽絆住了他們,讓他們無法抽身。于是他們不屈不撓而又創造性地開展工作,他們很堅定,不在乎艱難險阻,不在乎局勢叵測,不在乎曠日持久,不在乎危機重重,他們始終堅持不懈。麗貝卡·奧爾森本來可以輕巧地繞開眼前的問題,但她沒有。有些東西使她沒法那樣去做。 利他主義可以自然而然地解釋這些行為,但那種解釋很容易產生誤導。人們普遍認為,領導者就是樂于為他人利益而犧牲自己的舒適和方便的人。例如,在《新約》圣經里,圣約翰展示了這樣一個自我犧牲的英雄楷模:“一個人為了朋友而獻出自己的生命,沒有比這更偉大的愛了。”與此相似的,還有美國消防隊員們的傳統祈禱中開頭的這幾句: “當我聽到職責的召喚,無論何時烈焰肆虐蔓延, 請賜我力量來拯救一些生命,無論他們正當何年。 請幫我抱出一個孩子,趁一切都還不晚; 請助我救出一位老人,在厄運降臨之前。” 我們所讀到的這些話語里頭,沒有一個字眼提到消防隊員自身的安全,只是呼喚頌揚拯救他人的勇氣。許多偉大的領導者為他們的理想做出了最大的犧牲,而還有一些英雄犧牲后則是寂寂無名。 這些英雄主義的自我犧牲的故事深深地鼓舞著人心。它們向我們展現了人類精神有時能夠達到多么高尚的境界,擺脫了自憐自哀、利己主義,以及自然而然地為個人成就和貢獻而自得等等這些因素的羈絆。然而在現實中,很少有人希望成為烈士或是為某項事業犧牲自己的一切——而這恰恰是為什么我們會贊揚和稱頌少數能做到這些的人,把他們稱作圣人和英雄的原因。 其他的人都有著沒那么高尚卻更加復雜的本能。像麗貝卡·奧爾森一樣,許多人在意,甚至有時非常在意自己會給其他人或他們所在的組織帶來些什么。然而,和她一樣,他們同樣在意自己。利己主義與利他主義在他們的行為中并行不悖。偉大的猶太學者和教育家大希勒爾揭示了人類動機的復雜性,他問道:“如果我不為自己打算,誰會來為我打算?如果我只為自己打算,那么我又算是什么呢?” 事實上,由于種種原因,混合的、復雜的動機正是沉靜型領導者成功的關鍵所在。 首先,如果他們的動機不是混合的,如果他們只是一味的利他或一味的犧牲自我,他們的努力不會那么持續,也不會那么卓有成效。沉靜領導之道是一次在無名僻壤的道路上舉行的漫長的、艱難的長跑,而不是在歡呼的人群面前進行的激動人心的沖刺。麗貝卡·奧爾森的例子說明了在面對挫折和阻礙的時候,耐心與堅持是何等重要。潛在的領導者們需要從眾多動機中汲取力量——不論這動機是高尚的還是平凡的,是有心的還是無意的,是利他的還是利己的。他們面對的挑戰不是如何壓抑利己的念頭和平凡的動機,而是協調、引導和控制它們。 其次,能夠長期貫徹和持續的領導之道,往往就意味著領導者成為“圈內人”。這給領導者以機會,讓他們能在不少問題上和很長時期內運用其權力和影響力來盡職負責。但是,人們不可能不知不覺、無意之間就成為圈內人,他們必須要保持警惕,保護他們的恰當位置,保有對于決策的發言權,從而才能繼續他們的領導。換句話說,他們需要有一個健康的關注自身利益的意識。正如馬基雅維里(Machiavelli)所說:“在社會中沒有一席之地的人,連讓狗沖著他叫兩聲都做不到”。 傳統上的領導故事所描繪的可是很不同的一幅圖畫。他們強調的是領袖們擁有純潔的動機,強調的是他們毫不動搖地獻身于偉大的目標和高尚的事業,強調的是他們樂于挑戰既有的制度。往好的方面講,這些故事鼓舞了人心,指明了方向;往不好的方面說,它們用煽情的動人話語而不是現實主義的理性觀點,來解釋人們所有行為的動因。它們還告訴那些有著混合和復雜動機的人,他們太自私、太矛盾、太迷惑,因此不能成為“真正”的領袖。 沉靜領導之道的哲學則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觀點。它首先承認的是領導者的動機幾乎往往是,按尼采(Nietzsche)的話來說:“人性的,太人性的”。它還認為沉靜型領導者的成就往往要歸功于他們混合的、復雜的動機,而不是由于排除了它們。換句話說,在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里信奉復雜性的人,往往比那些試圖粉飾這些難對付的事實的人,更有可能戰勝日常的挑戰。 當然,對于思考領導者的動機來說,這不是一條方便的途徑,但它給那些面對艱難的現實抉擇的人以非常有價值而又實用的一些道理。為了理解這些道理,我們要仔細分析兩個案例。它們的主角并不是行進在歷史舞臺上的人或大型公司的領導者。它們講述的只是試圖在組織中走出自己的路的普通人的故事。他們都遇到了嚴肅的倫理上的問題,也都成功地解決了它們——通過承認并利用他們自身混合而復雜的動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