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報要聞版組主編王林(左)、中國經營報執行總編李佩鈺(右)
作為新媒體、新經濟的代表,新浪網特制作《總編在線》版塊,希望通過與各大主流媒體總編輯與網友、讀者的近距離交流,為記錄中國媒體的發展軌跡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這個特別系列訪談中,我們邀請的總編,將通過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的方式,與我們的受眾共同探討傳媒業的發展、問題,以及最新的標志性事件與現象。
2003年1月10日下午4點半,第十期《總編在線》,我們邀請了《中國經營報》執行總編李佩鈺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以下為本次嘉賓聊天的實錄全文:
新浪主持人:各位網友大家好!今天我們繼續我們的《總編在線》節目。本期節目我們非常榮幸地邀請到《中國經營報》執行總編李佩鈺女士光臨新浪嘉賓聊天室與大家一起溝通。同時非常高興地邀請到《北京青年報》要聞版組的主編王林先生。
李佩鈺女士的簡歷大家在新浪聊天的預告中已有詳細的介紹,這里就不多說了;現在介紹一下王林先生的簡歷。王林先生于1968年出生,畢業于人民大學,學士學位,人口學專業。1989年10月參加工作。1990加入《北京青年報》,現任北京青年報要聞版主編。做過記者,做過編輯。比較喜歡并多次參與重大的新聞報道,也以此為榮耀。親身經歷了一系列的重大事件,從97年的香港回歸到澳門回歸、迎接2000年,迎接新世紀,從中國住南斯拉夫大使館遭轟炸,東帝汶事件、貝爾格萊德、埃斯迪莫、車臣戰火、一直到最近的阿富汗戰爭前線都去過,參與過這方面的新聞報道。
這兩位嘉賓都是非常資深的報人,下面請兩位嘉賓給大家打一個招呼。
李佩鈺:各位網友大家好,首先給大家拜一個早年,非常高興有這么一個機會在新浪與大家相識,我想利用這個機會跟各位網友交流一下對中國報業市場的看法和感受,同時聽取大家對《中國經營報》的建議和意見。
特邀嘉賓主持人王林(以下簡稱主持人):大家好,我是《北京青年報》王林。作為報人來說,很少有機會來做這種主持人的工作,也許做得會比較差,但是我盡力把你們的問題盡可能多地向李佩鈺執行總編提出來。請她能夠比較圓滿、全面的解答大家提出的問題。先請李總編介紹一下個人的從業經歷,以及在報業的行業中,她個人經歷中所歷練的經驗,現在請李總編簡單說一下。
李佩鈺:謝謝主持人。我先介紹一下我的簡歷,簡歷在網上已經有了,介紹一下我的簡歷。我是1986年來到《中國經營報》,當時叫《中國農村經營報》,我來這個報社已經16年多了。我本身學的專業不是新聞專業,也不是中文專業,不是經濟學專業,是一個紡織專業,是一個外行進入了新聞這個門檻。在《中國經營報》做過編輯、記者、發行部主任、記者部主任、副總編、副社長、總編輯、執行總編,在中國經營報16年來,我隨著《中國經營報》一同成長,一同變老。同時在《中國經營報》這17年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包括對媒體和報紙的認識也是從這17年來學來的。
網友:三年前,《中國經營報》幾乎就是我的教科書,現在看得少了,但并不影響我對它的感謝和親切,我想說報紙都有自己的定位和受眾,盡管又出了很多新鮮的面孔,但是我們不能去貶低老朋友。非常感謝你,大膽往前走,您身后有很多關注《中國經營報》的人們。
主持人:我也問一個問題,現在財經類的報紙很多,您怎么看待《21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中國經營報》這幾家報紙目前的競爭,競爭是否很激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說一下財經類報紙目前的狀況。
李佩鈺:首先很感謝這位網友對《中國經營報》的厚愛,《中國經營報》從18年前沒有花一分錢,國家沒有投一分錢,名不見經傳的小報發展到今天,得益于讀者的關懷和關愛。我們18年是歷經坎坷,風雨兼程走到了今天。我們以前是發行兩萬份的報紙,96年擴成彩版,走過七年的路程。在《中國經營報》改版的過程中,從開始,我們是市場后來的進入者,瞄準了市場原有的領先者。瞄準的是《中華工商時報》我們往前走了。這幾年的發展過程中,我們如履薄冰地往前走,每走一步總有新的進入者和我們競爭。這是很正常的,市場經濟肯定是用市場的力量對資源進行優化、配置的結構,只要這個行業有利潤,并且這個行業有光明的前景,總會有進入者進入這個行業,進入這個門類。說明我們現在選擇財經類媒體,也許我們選對了。所以我們總發現有新進入者在抗爭,對我們的地位進行威脅,很正常,因為我們也是這么走過來的。我們從新進入者學到了很多東西,我們在競爭對手那里通過一個鏡子照到了我們的不足,我們也承認《中國經營報》走的這幾年,也不斷需要創新、發展,需要為讀者提供更新、更深、更實用的信息。
主持人:現在競爭的媒體越來越多了,不斷有新的加入者,這么多的媒體加入到這個財經類的報道當中,您首先感受到他們激烈的競爭首先反映在哪些方面?是廣告、發行、人才還是內容、新聞?感觸最深的是什么?
| 中國經營報執行總編李佩鈺 |
李佩鈺:我們感受最深的最主要的是內容,讓我選擇肯定是內容,我們現在目前的這幾家財經類媒體,大家共同定位的市場,讀者沒有很明顯地區之分。都是企業的中層以上管理者。誰能把內容做得更好,滿足這部分讀者的要求,讓他們喜歡這是最根本的。至于為了做好內容,當然有人才,有各式各樣的運作方式,同時也要把廣告經營合法性做好。最主要的肯定是內容。因為人才,我相信中國報業是人才濟濟,只要有一個明確的指導思路,是能夠把人才吸引到報社來的。
網友:您談一下未來一年經營報的發展構想以及對商學院的定位。
李佩鈺:2003年《中國經營報》確定的這一年叫做品牌年。以打造《中國經營報》品牌為目的來做工作。97、98年確定的是發行年,99年,2000年是廣告年,2001年是影響力年,2002年是競爭力年。2003年是品牌年,打造《中國經營報》的品牌。我們為打造品牌準備做幾件事情。一方面報紙本身要做成一張目前最好的一張經濟類周報,把豐富的內容提供給讀者。另外,我們相應要做一個隨報贈送,每月一次商學院的月刊,這是4開52版的刊型的東西,免費贈送給讀者。所謂商學院概念,就是提出這本刊物是讀者學習的一個課堂,就是他們的商學院,經營管理上的話題和案例給讀者提供服務和幫助。同時出一套《中國經營報》系列叢書,同時還推出了中國企業競爭力評價體系,通過這四大塊的工作打造《中國經營報》的品牌,以期更大的發展。
網友:談一下您對未來財經類媒體發展的判斷,它的走向是怎樣的?
李佩鈺:我是做這個的,我對發展是很樂觀的。做事以前肯定要想遠景和環境是否適合。我們肯定選擇了這一行,自然確定前景是光明的。但是理智地說,我們也認為的確是這樣。因為《中國經營報》96年剛剛開始改彩版的時候,曾經有動搖,做一張全國的都市類報紙風起云涌的時候,做全國經營類報紙很難做,這是跟廣告者的投放習慣有關。做這幾年,實踐證明,還是能夠做起來的。而且我現在認為,有三點可以證明目前做全國性經濟類報紙是有很大前景的。第一點,目前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趨勢的進展,實際上,人們對經濟的關注更宏觀,更全面,對全國性報紙,給它提供了一個比較好的發展空間。第二點,我們中國關注經濟活動的人群的增多,為經濟類報紙提供了一個廣泛的讀者層面。我去過美國和臺灣,我發現有一個特點,美國人特別關注生活,臺灣人特別關注政治,而中國人更多的關注經濟。關注經濟人群的增多為經濟類報紙提供了廣泛的讀者群體。第三點,現在社會生活的經濟化現象為經濟類報紙提供了更豐富的報道內容。其實現在包括《北京青年報》這樣做得很好的都市類的報紙,實際上都有很多的版面是經濟話題。現在我們哪個階層,很多情況經濟新聞的出現都是相對比過去多了很多,很多文化新聞,或者體育新聞背后都有經濟背景,這都為我們經濟類報道提供了更豐富的報道內容。
網友:您剛才說到我國對外環境的開放影響到很多方面,中國的出版業正在逐漸向外資開放,這種背景的條件下,您有什么看法?
李佩鈺:我想是這樣的。出版業對外資開放,據我所知,入世以后我們對外承諾,出版,特別是發行方面有部分的開放,但是對報業,據不完全了解,不可能開放,短期之內不可能開放,這話不應該我說,應該由新聞出版管理部門來說,但是我知道的信息是這樣的。如果用我們的想法,我認為,《中國經營報》走過這18年來,我們有一種想法,在不開放的情況下,我們只要認真地把我們的這張報紙做好,按照報業經營的具體的運作模式做好,照樣能有辦報人可以施展的空間,至于政策上的問題不是我們探討,也不是我們左右的問題,我想我們會隨時依據黨和政府的相應的方針政策調整我們的辦報思路,符合市場以及方方面面的需要。
網友:您在辦一張教人如何掙錢的報紙,《中國經營報》是不是盈利很大?您這些辦《中國經營報》的記者和編輯們,包括您是否也很掙很多?您在教別人掙錢,理應比別人掙得更多。
李佩鈺:我們原來說過,《中國經營報》應該教別人掙錢,現在調整了我們的說法,說幫別人掙錢。我們確實沒有資格,也沒有雄心教別人掙錢,教有可能教好,教壞,教成,教不成,幫別人掙錢相對平穩一點,穩妥一點。至于《中國經營報》是否掙了很多錢,要問稅務部門,這確實是屬于經營秘密。我想有一點,《中國經營報》從創辦到現在,沒有任何一個機構或部門,給《中國經營報》投一分錢,而我們現在生存著,并且生存得很好,那表明我們肯定是掙錢了,而且我們也從來沒有貸款過。
至于我個人,以及編輯記者是否掙到錢了,如果問編輯記者是否掙錢了,可以問編輯記者,這是個人隱私。至于我個人,我生活得很好。
主持人:掙到點錢。
李佩鈺:維持基本生存沒有問題。
網友:《中國經營報》曾經是一份特點非常突出的報紙,注重經營與管理,今后的發展方向會不會改變?會改變嗎?
李佩鈺:不會的。本質上的東西,核心的東西不會改變。任何一張報紙都要有創新,要隨同讀者共同成長。當我們發現讀者對《中國經營報》內容的需要有更擴展的地方,我們會擴展我們的內容。
網友:現在財經類報紙比較著名的是四家,《中國經營報》是資格最老的,《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經濟觀察報》,《國際金融報》,我注意到跟都市報有明顯的區別,在版式上,用紙上越來越講究,越來越趨向于白領化,還有用不同顏色的紙張來區別。感覺很洋氣,不像都市的報紙,都市的報紙感覺會比較張揚,非常熱鬧,不夠素雅,版式和內容之間的關系是不是財經報紙一定要走那樣的版式,有沒有比較有視覺沖擊力的版式出來?
李佩鈺:我們的一切都是從讀者的需要考慮的,為什么要保持比較素雅的風格?跟讀者是相聯系的。我們設定的讀者是企業中層以上管理者,這些人群不像都市類報紙所設定的讀者一樣,都市類報紙的讀者一般是廣大的民眾,廣泛的民眾,更需要比較張揚的,給他以強烈刺激的,有視覺沖擊力的紙媒體。我們的讀者更理性,就我們的讀者調查,有76%是企業管理者。有80%是男性。他需要看的報紙是比較淡雅,喜歡比較冷靜的東西。無論是版式設計還是內容,都是根據讀者要求來設計的。
北京青年報要聞版組主編王林(左)、中國經營報執行總編李佩鈺(右)
主持人:您的讀者80%都是男性,作為一個女總編,怎么去給80%的男性辦報紙?我們比較好奇。
李佩鈺:我盡管是女性,但是我們的編輯記者不全是女性,也有男性。說句開玩笑的話,可能女人更容易了解男人需要什么吧!
網友:目前報紙快速發展到今天,您是看重報紙的內容、廣告收入還是網絡化的輔助系統的發展?如果讓您分的話,這三者之間的比例是怎樣切割的?
李佩鈺:第一肯定是內容。第二是網絡化的輔助系統,比如發行網絡、采編網絡,專家資源網絡,第三是廣告收入。有了內容,把發行面推出去,有了要確定的讀者對象,接受了這份報紙,廣告自然上來了。
網友:中國的財經類報紙,很早以前有《經濟日報》,是政府權威部門主辦的財經類報紙,從《中國經營報》開始有一批帶有都市色彩感的財經類報紙出現。您認為,在這些媒體運作的編輯記者們,他們是否具備了像國外的《金融時報》、《華爾街日報》編輯記者的素質?能否真的給80%的男性,給白領提供參考意見?這樣的職能能否承擔?這個行業,這個領域的發展很短,能不能真正地給這些白領提供幫助呢?幫他們賺錢呢?
李佩鈺:我們現在想是這樣的。中國整個媒體產業都是在不斷往前發展的。就像當初的國有企業改革似的,逐步往前推進,中國的報業也在由完全的帶有很強烈的官方色彩的報紙做主導,發展到現在有很多市場化的報紙來進入這個市場,表現出他們的生命力。在這一點上,我們在學著做,同時,我覺得,報紙總編學習,編輯記者、財經記者也在學習。但是我們學習的方向肯定是向國外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報紙記者來學習,學習他們的職業精神和業務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肯定會越來越好,現在是否能達到那個水平,肯定很少人能夠達到這個水平,大部分確實達不到。但是未來應該具有一定的專業素質,我相信,我們大家的學習精神還是很強的。就像我們的企業家一樣,現在的企業家比十年以前的企業家,還有職業經理人已經很成熟了。
主持人:談到成熟與幼稚,平常我也看財經類的報紙,現在財經類的報紙記者也有一個相當于文藝和體育界的記者出現的問題,比如說追星,文藝界預計有狗仔隊的分別,這種現象,這種炒作的方式,我經常看財經報紙,我覺得,在財經類的媒體中也有這么一種追星和炒作的方式。一個企業家,只要是大公司來了,就是大事情,就一定追,不看他到底有沒有事情,來這兒做什么。他來這兒賣書,我們也要宣傳,替他們賣書。追星的現象逐漸蔓延到了財經類的媒體,您覺得會對財經類媒體產生什么樣的影響?對財經記者編輯會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種現象如何變成一種相對有一定理性的采訪行為?
李佩鈺:這個問題問得很好,這也是目前《中國經營報》在考慮的一個問題。做一張經濟類報紙,尤其是做企業報道比較多,很容易就被企業所左右。有些時候,您剛才講到追星問題,有的時候不單單是記者追星,而是星在設計一種方式讓記者去追。大家知道,我們做財經類記者采訪企業,有時候企業出于自身炒作的目的,希望制造新聞,讓記者關注,提高曝光的頻率。對于記者來說,只要是新聞都要采訪和獲取。有時候,很多不具新聞性的東西,新聞以外的因素在影響著記者的判斷。我想這一點對《中國經營報》來說,我們要求記者提高兩方面的素質。一方面是職業道德,我們隨時跟記者說,你要知道,你所面對的是幾十萬的讀者,對他們負責,要把最真實的,對他們最有價值的企業報道傳遞給他們。這是職業道德的問題。第二,就是提高記者自身的業務素質。記者看待一些大企業家,總是仰視,我們有一個欄目“老板對話”,開始有一些記者采訪老板的時候,開始都說,您怎么樣,我先怎么樣,很多是仰視,而不是平等談話,我們要求在報道方式上平等談話,無論是多大的企業家記者跟他是平等的,形式上進行限制。當然在報道手段上確實需要記者不斷提高業務能力,用理性的眼光看待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所有的經濟新聞,以及企業新聞。
主持人:順著這個思路,我想再問您一個問題,您如何甄別財經類報紙發稿稿件中所謂的關系稿的成分?如果發一個明星,領導還真分不出來這個是拿錢的,那個是不拿錢的。如果你讓他寫黃山,拿錢寫黃山和不拿錢寫黃山,應該差不多,都是黃山如何美。在財經類報紙中,小塊文章可以鑒別出來,大塊文章怎么鑒別呢?作為一個總編怎么甄別這篇文章背后的東西?因為關系稿是中宣部、記協說得比較厲害,您有沒有技術方面的招?
李佩鈺:一方面從報社的管理制度和教育上,提出編輯記者必須要以讀者的利益為出發點,采訪的所有新聞記者絕不能有新聞背后的各式各樣的選擇。這是不允許的。具體操作上,掌握一個尺度,每篇稿子,根據我們的編輯方針,根據我們的讀者需要判斷這篇稿子是否該在《中國經營報》上,而且在哪個版上,就根據報道內容判斷。至于背后的東西需要教育,以教育來規范。
網友:請教李總,您認為中國財經新聞的水平如何?應該著重在哪幾個方面提高?
李佩鈺:這位網友說得對,現在水平不算很高。這方面的一些限制也是人所共知的,并不是完全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去寫所有的財經新聞報道的,這一點我不想多談了。但是我覺得,現在在我們可操作的范圍,我們可以解決的問題,比如應該解決哪個問題,那我覺得,其實也是目前中國經營報要解決的問題。一方面是“新”,一方面是“深”,一方面是“實”,所謂新,就是財經新聞是否給讀者非常鮮活的財經新聞,新聞的實效性是新聞不懈的努力,是永遠的要求。第二是深,這是財經新聞應該解決的問題,深度上是否夠,在對一些話題的探討上是不是滿足讀者的需要。第三是實用。財經新聞,我們理解跟社會新聞和文化新聞不同的一點在于有實用性。《中國經營報》做了這么多年,我們特別強調實用性,大家看社會新聞和文化新聞看完了就完了,是一種娛樂,看財經新聞是有用處的,包括宏觀的政策環境的分析,微觀的企業經營的運作,都是對讀者有實用性的。這三點是目前財經新聞報道中應該解決的問題。
網友:現在北京、上海、廣州是國內媒體相對發達的地方,請比較一下這三地的不同或相同點。
李佩鈺:我對上海、廣州不是很了解,只能談我一知半解的直觀的看法。我覺得,現在大家都說媒體在發展過程中,我印象中,八幾年的時候,當時以《大千世界》為龍頭的周末版的風潮,當時所有的報紙都出周末版,對市場產生攪動的作用。九十年代初期,以《精品購物指南》為龍頭的生活服務類報紙的熱潮。到95年以后,是以《南方都市報》和四川《華西都市報》為龍頭的都市類報紙競爭。各個省市都有很多家都市類的報紙。據說四川最多的時候,成都有八家,南京也是。在99年開始,以《中國經營報》最先進入,財經類報紙開始新的一輪競爭。至于三地市場是這樣的,北京都市類報紙的競爭滯后于廣州,北京是在去年到今年出現五家都市類的報紙。我覺得競爭在2003更激烈。北京地域廣闊,北京人讀報的習慣豐富,實際上廣州的報業發展先于北京,相對的在做報紙這方面廣州市場化程度高,而且更成熟,而且我覺得前兩年廣州在做都市報紙確實做的不錯,新聞類的做的應該是鮮明的。上海的報紙競爭激烈程度,北京和廣州都相對要弱一些,我覺得上海都是分別在各自的門類上做的。財經類報紙現在有《國際金融報》,相對來講,上海的日子比較好過。國內報業競爭,無論是哪方面競爭,全國性報紙會集中在北京,全國性報紙以北京作為根據地是最便利的,也是應該這么做的。
《中國經營報》執行總編李佩鈺作客新浪(實錄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