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陷害了中國葡萄酒業?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7日 14:30 今日東方 | ||
2001年,中國葡萄酒業的全年產量25.05萬噸,實現銷售收入50.76億元。預計2002年全葡萄酒銷量將比2001年增加10%—15%左右;但2001年中國內地紅葡萄酒的總消費量卻突破了40萬噸。可見,有將近一半的消費量是屬于進口洋酒。對于葡萄酒輸界來說,這是一個喜憂參半的結局。它們剛剛迎來黃金歲月,就要面臨外資公開挑戰。 本刊記者 韋三水 “狼正在張狂兇猛地撲進來,狗卻先吠了起來。”國內一家葡萄酒企業的老總的話,無疑是當前中國葡萄酒白熱化競爭的最性感描述。然而,讓大家感到困惑的是,作為狼的外資企業正以各種手段來吞噬葡萄酒這塊“大蛋糕”,而本土企業們卻像狗一樣互相撕咬了起來,也難怪有業界中人口出這樣“惡毒”語言。 葡萄酒企業彼此的競爭本無可厚非,但問題的關鍵是我們該用一個什么樣的形式來更好地參與競爭,并推動這個行業向更健康的方向發展,從而在與外資狼的對抗中占取主動和優勢地位。 用最小的成本獲取最大的收益,這無可厚非。但職業道德操守呢?目前葡萄酒界正在擴散的相互不信任,乃至詆毀、毀謗的空氣,已經開始阻礙它們共同把蛋糕做了。因為交易成本在無形之中增加了。 有關媒體所刊登的“洋垃圾”一文的確讓整個葡萄酒界措手不及,且不論報道是否客觀公正,但正如業界人士所一致指出的那樣,該文揭露出了葡萄酒業的內憂,刻畫了整個行業競爭的丑陋和混亂,不僅付出的代價是難以估量的,更是一種職業道德的缺失。這無法不讓人感到痛心。 2001年,中國葡萄酒廠家達到了歷史性的600多家,雖然葡萄酒市場增長率超過了10%,2002年的增幅約10%,但大多數企業還處在小、散和亂的階段,而且標準不一,甚至粗制濫造,令本來就對葡萄酒消費并不感冒的消費者更加戴了一層有色眼鏡來看這個行業。 但隨著印象、新天、梁氏集團等新秀紛紛攜資本優勢殺進葡萄酒業,葡萄酒行業的競爭卻正趨向白熱化。而伴隨著競爭的加劇,企業表現出了對廣告的一種依賴,既包括老手,也包括新手。或許,廣告能夠達到品牌速成的目的,但誰都難以預料是否會引發新的“廣告泡沫”。畢竟有太多的前車之鑒:家電、手機,當然還有前幾年曾一度熱鬧異常的白酒。但,最后的結果是白酒更亂了,家電微利了,手機大打價格戰了。國內行業整合亂象叢生,葡萄酒能否幸免遇難嗎? 相互作秀、指責,甚至相互拆臺,這些都不是葡萄酒業的出路。在筆者看來,倒是標準的建立和品牌的提升,以及國內企業的強強競合才是行業的真正出路。 但,外資狼能留給我們反省和走上正軌的時間還有多少?因為,并不是所有的人和企業都認識到中國葡萄酒這個行業的真正和唯一出路在哪里。 到底是誰陷害了中國葡萄酒業?是企業自身的盲目作秀,還是行業協會和相關政府管理部門沒有真正起到監管的作用?亦或是充滿好奇心的媒體在一味地炒作和推波助瀾? 誠然,與啤酒相比,葡萄酒還是個沒有長大的“孩子”,正在往成熟的方向一步步地辛苦努力著,其中不免坎坷和跌跌撞撞。我們有理由對這個行業,包括參與這個行業的所有人和企業表示盡可能的尊敬,和一種不可避免的寬容。我們同時也有理由相信他們終究會走向成熟。 但如果中國葡萄酒企業還不正視目前形勢的話,我們也許只能寄希望于外資企業來敲打我們蘇醒并借機反擊了,那無疑是一種莫大的恥辱。 拿什么拯救你,中國葡萄酒業?這應該是所有人的呼聲和期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