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30億美元密運國外 中資銀行緣何巨款出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6日 12:05 21世紀經濟報道 | ||
2002年12月9日,國際清算銀行發(fā)布評估5月至9月的例行報告,這份長達105頁的第29頁有這樣一句話:“需特別注意的是,中資銀行(一家或數(shù)家)轉移了30多億美元的資金到它們位于加勒比海地區(qū)的分支機構。” 中行認領10億美元 “這僅僅是銀行內部轉賬,而且是6月27日發(fā)生的,是老東西了。”中國銀行總行新聞宣傳處的繆先生顯然覺得外界小題大作了,“我們的中銀香港在上市前,將賬面值114.01億港元的不良資產出售給中國銀行開曼分行;作為對價,中國銀行總行將80多億港元匯給開曼分行,再由開曼分行匯給中銀香港。” 來自中國銀行的說法,終于令“流往加勒比海地區(qū)的30多億美元的神秘資金”有了部分解釋。 這給人無限遐想的30多億美元,首見于國際清算銀行的報告。 2002年12月9日,國際清算銀行發(fā)布評估5月至9月的例行報告,這份長達105頁的報告的第29頁有這樣一句話:“In particular,Chinese banks transferred over billion to their own offices in banking centers in the Caribbean.”翻譯過來是,“需特別注意的是,中資銀行(一家或數(shù)家)轉移了30多億美元的資金到它們位于加勒比海地區(qū)的分支機構。” “這是第一次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一位國際清算銀行的高級經濟學家告訴記者,“但是中間的原因我們不清楚。我們曾經去加勒比海地區(qū)的中央銀行問,但是對方不愿回答。對于其中的原因,有一些猜測,但猜測畢竟不能算是事實。可能只有國內的銀行自己知道。” 但包括中國銀行在內的中資銀行一開始也未給出說法。多方的沉默,加上“轉移巨額資金”及“加勒比海避稅天堂”兩個關鍵詞,令國際銀行界浮想連翩。不少說法相繼出籠,比較典型的有二:一是中國的銀行想避稅,二是為了降低不良資產。除此之外,甚至有人說是可能涉及洗錢犯罪。 現(xiàn)在,中國銀行終于作出了澄清。該行的繆先生說,“其實我們在中銀香港的招股書里已經作了解釋。” 中銀香港上市審計師羅賓咸永道(普華永道的香港名稱)在招股說明書的審計部分寫道:2002年6月26日,中銀香港將賬面值為114.01億港元的不良資產,賣給中國銀行開曼分行,價格是87.22億港元。 其實在1999年,中國銀行已有通過開曼群島處理不良資產的先例。當時中銀香港尚未成立,如今已經并入中銀香港的子銀行及南洋商業(yè)銀行,將賬面值269.15億港元的不良資產,售予中國銀行在開曼的一家全資公司,公司名為“中剛(開曼)公司”(中剛兩字為音譯),價格是218.52億港元。 2002年7月25日,中銀香港成功上市,全球招股約24.5億股,集資總額達205.88億港元,為香港歷史上最大宗招股活動。而前后兩次通過開曼處理不良資產,是上市過程中兩個重要的步驟。 至此,主角似已經找到,但還有一事未清:國際清算銀行提到的轉移資金的數(shù)目是30多億美元,而中國銀行只承認轉移了80多億港元,約10億美元。 繆先生非常肯定地說,“大額的流動,到加勒比海地區(qū)的,就這一筆。”那么,誰轉移了剩下的20億美元,用途是什么? 20億美元不知其源 會不會國際清算銀行的資料有誤,多統(tǒng)計了?中國銀行的繆先生提及了這種可能性。 國際清算銀行總部位于瑞士,是服務于各國中央銀行的銀行,各國中央銀行會定期向其報送有關數(shù)據(jù)。 上述報告中,關于中資銀行轉移資金的部分是由Wooldridge先生負責撰寫的,不過他尚在休假,未能聯(lián)系上。他的同事Serge Jeanneau告訴記者,國際清算銀行的數(shù)據(jù),是對各國中央銀行報送的資料進行加總后的結果,“我們相信數(shù)據(jù)是準確的,雖然我們通常不會掌握每一筆具體交易的明細。當我們注意到有不尋常的動向時,我們會向有關的中央銀行查詢。” 既然數(shù)據(jù)是準確的,那么其余20多億美元的源頭到底在哪? 在加勒比海地區(qū),世界有名的離岸金融中心有開曼群島、百慕大和巴哈馬等。中資銀行在該地區(qū)營業(yè)的銀行分支機構只有兩家,而且都是在開曼群島,都是B類牌照,即只允許為非居民提供服務:一是1981年設立的中國銀行開曼分行,牌照號是82012;另一是工銀亞洲開曼分行,牌照號是94051。 由于工銀亞洲只是工商銀行設在香港的子公司,嚴格來講不能算中資銀行。當然,加勒比海地區(qū)或許還有類似于前文所述的中剛(開曼)公司的非銀行機構,亦未可知。 對于神秘的20多億美元,中國銀行開曼分行一位來自中國的先生稱不便作出評論,請記者聯(lián)系中國銀行總行。而開曼群島的中央銀行方面,即金融管理局,則因負責中國事務的官員休假未歸,未便置評。 至截稿時中國國家外匯管理局也未能給出答復。 迄今為止,這20多億美元尚無中資銀行認領。不過一位銀行業(yè)資深人士認為,中國的銀行在海外都是很守規(guī)矩的,不太可能做違法的事。 香港中文大學的郎咸平教授說,雖然不知道中資銀行轉移資金的真正動機是什么,但是只要他們經過國務院、國家外匯管理局等機構的批準,是完全可以做的,并沒有什么不正常。 而香港中文大學的譚安厚副教授則提出另一種可能,即轉移資金的主體并不是中資銀行,而是在中資銀行開設賬戶的企業(yè),這些企業(yè)可能是預測到政策層面的某種變化,所以將資金轉移到了他們開在加勒比海中資銀行的賬戶上。不過他自已也覺得這種可能性不大,因為中國的政策似乎沒有太明顯的變化,而且資金轉移需國家外匯管理局批準,如有20億美元資金異動,外管局可能會進行干預。 意在不良資產? 至于中資銀行資金跨境轉移的動機,降低不良資產和避稅的揣測比較被人認同。 “如果中國銀行和其他中資銀行在開曼群島做大量的投資和交易,我絲毫都不會感到奇怪。”資深國際金融專家何思文(Stephen Harner)說。何曾在花旗銀行和德意志銀行在多個國家的分支機構擔任要職。 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是,有些銀行或公司會利用開曼等離岸金融中心,從事金融交易活動及投資活動,即建立投資公司,用自有資金或借貸資金投資于債券和衍生工具等各種金融產品。這樣做主要是為了避稅,因為通常所有的稅都不用交,除非將資金匯回母國;另一個原因是為了保密,但對大多數(shù)公司來說,這點并不重要;第三個原因則是一些證券或投資在母國受限,但在開曼等地則可以自由從事。 不過,有專家認為,中資銀行不太可能純粹為了避稅,因為其目前主要的任務是降低不良資產率。 如此看來,降低不良資產應是更可能的目標。截至2001年12月末,中國四大國有商業(yè)銀行的不良貸款率為25.4%。中國人民銀行的要求是,四大行必須在2005年之前將其平均不良資產率降至15%,每年下降3%~5%。 一位專家指出,中資銀行可能會讓其在加勒比海地區(qū)的機構來收購總行的不良資產,幫助其盡快降低不良資產率,加快改革進程。不過,譚安厚副教授認為,從會計角度講,這種方式實施有難度,因為中資銀行在加勒比誨地區(qū)的機構的資產負債情況要并入總行。 何恩文則提出另一條思路,“如果中資銀行從總行購買不良資產并轉手賣出,(即便賠本)我也覺得很正常,因為損失可能從其他投資上補回來。普遍來說,中國的銀行正在尋求投資基金的機會,尤其是收益遠高于中國國內的美元基金。因此去開曼等地運作是完全有道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