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國際傳播中心李希光作客新浪(實錄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2日 16:46 新浪財經 | ||||||||
作為新媒體、新經濟的代表,新浪網特制作《總編在線》版塊,希望通過與各大主流媒體總編輯與網友、讀者的近距離交流,為記錄中國媒體的發展軌跡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在這個特別系列訪談中,我們邀請的總編,將通過作客新浪嘉賓聊天室的方式,與我們的受眾共同探討傳媒業的發展、問題,以及最新的標志性事件與現象。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的請到了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教授。以下為本次嘉賓聊天的實錄全文。 李希光:我非常高興來到新浪嘉賓聊天室,我叫李希光,我是清華大學的老師,是新聞教育工作者。能坐在總編的聊天室里,我感覺到非常的榮幸,也誠惶誠恐,為什么?我從來沒有做過總編,但是坐到這里我非常的高興,有機會和各位網友交流。我也是新浪的一位網友,但是在聊天室里卻從來沒有聊過,希望與大家交流,謝謝。 網友:清華的國際傳播研究中心辦的非常有特色,很多人也關心它和人大、北大的新聞系有什么樣的區別?是不是互相競爭的關系? 李希光:謝謝網友的問題。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它的特色更突出在國際兩個字上,突出國際化和全球化,或者是國際視野和全球視野,和國內的其他兄弟院校,我們不強調和他們的競爭,我們強調的是國際競爭,我們的目標是在國際的平臺,就象清華大學領導講的,要在2010年建立國際一流大學。清華大學新聞學院將努力與國際上的一流的新聞學院,如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或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等競爭。這種競爭是爭奪學生資源。清華大學很多優秀的學生畢業就到美國的斯坦福、哥倫比亞等學校去學習,我們不僅要把這批生源留下來,而且要把美國的生源吸引過來,因為教育產業是非常大的產業。今天,一說是哥倫比亞新聞學院畢業的,很容易在國際主流媒體找到工作。我們的目標是:將來你只要說是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畢業的,國際上的一些著名的大媒體,要想會馬上錄用你。我相信,清華新聞學院會成為國際一流的新聞學院。今天很多人以考上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為榮,而我們的目標是:未來有志于新聞事業的年輕人以考上清華新聞學院為榮。所以,我們的目的是和國際上競爭。 主持人:我們知道李教授對西方媒體有非常獨到的研究,有位網友問,中國會不會出現象《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這樣的媒體?
李希光:中國就目前來說很難出現類似《紐約時報》這樣的媒體。因為傳統的各級黨報等多半處于正統保守、缺乏創新精神的營地。而其他的商業媒體,比如國內目前出現的大批的財經類報紙,他們走的是商業化和娛樂化路線。新聞媒體的生命是新聞的事實報道。中國的這兩類報紙目前更多的都是靠言論來生存和求發展。這種言論為導向的新聞學和《紐約時報》等西方新聞學的做法是相反的,西方大報紙強調事實性報道或者新聞報道,他們關注重大的事件。在這方面,我們國內的主流媒體,如我們的各級黨報有這方面的新聞感覺,但是從報道方法上來看,不適合廣大讀者的閱讀興趣。這樣以來,國內的傳統媒體在新的商業化爭奪注意力和眼球的競爭平臺上,很難生存發展。而新生的商業化媒體由于回避重大新聞,或者不愿意去冒這個風險,而拒絕對重大選題進行報道,他們也喪失了這塊新聞陣地。我認為中國的媒體分兩類媒體:一個是傳統的主流媒體,他們有權報道重大選題,但是他們不會創新,不愿意在這方面創新,讀者不愿意看。而商業性的、娛樂性的報紙,他們回避重大新聞,在這樣的一種媒介的環境下,不會出現《華爾街日報》和《紐約時報》這樣的報紙。 網友:這兩年商業報紙大規模的興起,對中國的傳媒業將產生什么作用? 李希光:商業媒體活躍了整個媒體市場,促進了媒體產業的發展。但是這樣的一種媒體產業,應該是營銷和新聞采編截然分開,如果不分開,這樣把新聞采編和營銷放在一塊,其結果就是廣大的人民群眾知道的東西越來越少,就是說我們的媒體越發達,人民群眾對重大的事件知道的越少。或者由于采訪和報道對象或引用的新聞來源片面或者充滿了個人偏見,我們的媒體越發達,老百姓對重要事件、公共事務、公共政策知道的越少。 主持人:怎么會出現這種現象? 李希光:就是媒體太商業化了。過度商業化的結果導致極度地追求收視率、點擊率、煽情、NBA、暴力、戰爭和恐怖主義新聞。比如,媒體一旦報道美國要打伊拉克,點擊率就會上來。但是,媒體報道與中國廣大公眾利益相關的新聞,如子女就業、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改善的問題、購買的商品的服務質量以及他們的未來的醫療保險等等內容是很少的。媒體報道點擊率最高、讀者最愛看的新聞不是和他們個人或社區利益相關的,而是那些與他們個人和所在社區利益毫不相關的新聞。今天這種高度商業化的媒體把讀者和觀眾、網民埋葬在與廣大中國人利益毫不相關的信息垃圾中,所以,我們大家必須有一種覺醒。什么覺醒?就是要認識到商業化的發展,可以帶來媒體產業的發達,但是媒體產業的發達,不意味著老百姓會知道更多的事實的真相,倒很可能被一大堆信息垃圾給埋葬。 網友:有什么樣的辦法扭轉這種局面嗎? 李希光:我們需要培養更多的高度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這樣的新聞工作者要經過嚴格的訓練,堅持新聞的公正性、維護公眾利益、恪守新聞道德。今年上半年我出了一本書《新聞的核心》,其中強調的就是新聞的公正性。我們的報道應該圍繞和公眾相關的重大事件加以報道,而且報道這些事件的時候,必須多信源地進行報道。所謂多信源,就是指,如果報道戰爭或沖突,應該報道沖突雙方的意見。比如,伊拉克危機,新聞報道應該報道沖突雙方的各自的信息來源。關于朝鮮的核武器核查,也要報道信息雙方的意見。僅報道一方的意見的新聞,就不是好新聞。新聞最終要由老百姓自己根據媒體提供的平衡的新聞事實作出理性的判斷。新聞媒體僅僅是提供新聞事實。如果一張八版的報紙,七版是言論,只留下一版是新聞報道,那就很不好。現在國內的媒體是越來越多地發表個人意見,而不是報道事實。個人意見更多的是偏見,常常會誤導公眾。記者是提供新聞事實,不應該作出新聞的評判。如果記者成為新聞事件的裁判,其結果,就造成誰掌握媒體、誰擁有媒體,誰就操縱了公眾的大腦。媒體的老板就可以雇一批記者,命令這些記者按照老板的意思:我讓你報什么觀點就只能報道什么觀點。這樣下去,老百姓不就成了愚民了嗎!
主持人:您認為在中國的媒體環境中,誰充當著意見領袖? 李希光:今天的中國,意見領袖太多了,而且這些意見領袖都有強烈的個人意見色彩。今天的中國,基本上是誰掌握了媒體,誰就掌握了意見領袖。而且現在的媒體環境是這樣的,中國的媒體完全分化了,娛樂性的媒體掌握了娛樂界的人士,財經媒體掌握了有錢的人,或者代表新富階層。所謂的意見領袖,就是媒體讓你發言,你就是意見領袖,媒體不讓你發言,你就不是意見領袖。中國目前有影響的意見領袖包括股票市場的分析員、代表某個利益集團的經濟學家、學者等。他們在某一個經濟發展的時刻,制造某一種對某一個利益集團有利的,對財經媒體有利的輿論。中國的公眾現在是非常可憐的,特別是弱勢階層,他們本來就沒有媒體發表他們的意見,更缺乏意見領袖幫他們說話。現在中國老百姓越來越沒有聲音,在媒體越來越發達的時候,我們的六千萬國有企業的工人、兩億五千萬在城市里游蕩的民工和耕地正在遭受都市化和生態環境破壞而侵蝕的八億農民。這樣的一批人很少有人在為他們說話。我們看報紙的版面,不斷有開發房地產版面、汽車版面、IT版面,旅游版面,包括電視節目也是,專家談股市行情的節目。但是沒有一個報紙或者電視在開辦一個下崗工人欄目,不要講下崗工人欄目,連一個在崗工人的欄目都沒有,也沒有農民的欄目,更沒有兩億五千萬民工的欄目。所以中國的媒體越發達,這種弱勢的聲音卻微弱。 網友:國外的媒體曾經走過這樣的道路嗎? 李希光:媒體存在的價值在于促進民主政治。民主政治是一個健康社會不可缺少的。媒體存在的目的是什么?是報道新聞,報道新聞的目的是輿論監督。作為第四種權利,輿論監督的目的是建立民主政治。民主政治和新聞自由和言論自由,不是保護強勢,讓強勢的聲音聽到。強勢集團沒有民主制度也會發出聲音。民主制度和新聞自由的關鍵是讓弱勢發出聲音。早期的西方民主社會,當時沒有互聯網、沒有電腦和電視、手機。當時的民主體現在在一個廣場上。市民集中在那個地方,平等的靠自己的嗓音在那里發表自由演說,基本上是平等的。在那一群人中,能喊多大聲音就是多大聲音。而今天嗓音無論再大,也喊不過一個廣播電臺,電視臺。中國的任何電視臺,也喊不過美國主導的全球性電視臺。這就是說,在今天的社會里,誰掌握媒體,這就掌握聲音,誰掌握聲音,誰就控制了民主。如果我們意識到,媒體的發展,特別是媒體技術的發展,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帶來對聲音、民主的遏制的狀況,我們更應該有意識地給弱勢提供表達意見的平臺。我們的網站應該提供弱勢的頻道。加入WTO以后,我們的農產品競爭價格處于劣勢,我們的八億農民怎么辦?已經出現了兩億五千萬的民工了,他們怎么辦?另外很多的跨國公司進來,帶來很多環境問題,中國應該怎么應對?應該有一個平臺,這個平臺不是在聊天室里,公共部門不看聊天室,只有在中國的主流媒體,商業媒體上,必須在傳統的主流媒體上,或者新興的商業媒體開辟這樣的欄目。這些媒體應該有這樣的良心,他們都自稱為社會的良心,應該有這樣的良心開辦下崗工人專版,一個民工專版。否則,這些媒體就不能算是代表中國的良心。中國有差不多十一億人口你都不代表,你只代表少數的有錢人,代表富人。 網友:《南方周末》一直號稱代表弱勢群體,您怎么看? 李希光:在這方面,《南方周末》如果改名為《北方周末》應該來說是很公正的報紙。一個報紙的生存依靠的是為報紙所在的社區服務。離開了所在社區,比如,如果《紐約時報》只報道俄羅斯和中國的事情,它就會破產。中國當前卻出現一個怪事情,中國的報紙可以不以本社區的公眾的利益為服務對象,而以另外的社區為服務對象。如果《南方周末》改為《北方周末》的話會更好,它集中報道的是北方人關心的事請,而不是廣東的事情,他回避廣東的問題。當然,但是應該表揚《南方周末》北方新聞報道地很好,但是當遇到廣東新聞的侍候,它就代表了所在地域某種集團的利益。所以說,越來越多的報紙,幾乎所有的媒體,只從自己的利益出發,我看不到一家完全舍棄自己的利益,地域利益,其他方面的利益,這是令我很難過的一件事情。
網友:《華爾街日報》他們秉承了媒體的公正性,是不是存在著和商業利益之間的沖突,我們的媒體作一個民工的專版,但是誰給這個媒體投廣告呢?生存總是第一位的。 李希光:你的問題很尖銳。我們都說爭取新聞自由,新聞自由是我們每一個新聞工作者,包括每一個新聞教育工作者的理想,但是很難達到。隨著媒體的發展,我們的媒體不僅沒有得到自由,反而被鎖進了一個有更多枷鎖的鳥籠。過去只有政府這一個籠子,但是現在又套了一個籠子,套了商業的籠子,兩層籠子在套著。自由是什么?自由就是從籠子里逃出來,而今天的籠子越來越多。現在我們的新聞媒體自己落入到了另外的籠子--商業的籠子里,就是廣告商的籠子、媒體投資者設置的籠子。 北京前不久曾經舉行過一個艾滋病與媒體研討會,是由美國的哥倫比亞大學和國家計生委聯合舉辦的。哥倫比亞大學的一個教授問:為什么中國的媒體不敢報道艾滋病問題。國家計生委的官員說:從中國的政府來說,我們鼓勵大家積極報道預防艾滋病的,但是至于各個報紙報道不報道,你問問在座的北京報紙的總編。當時在座的北京一家報紙的總編輯回答說,"我們不能經常報道艾滋病。為什么?如果我報道了,我的廣告商會不高興,我的廣告商不希望他那一張漂亮的房地產廣告或者汽車廣告旁邊,擺在一個艾滋病患者的照片在旁邊,影響廣告的傳播效果。所以說,我們的媒體正在變成廣告商的囚徒。另外也是投資者的囚犯。很多的媒體很發達,可以整天批評別人、別的公司,但是敢不敢批評自己的投資者?中國任何一個新聞媒體都有投資者。在國外來講,媒體背后的投資者是誰要向公眾講明的,只有公眾知道誰是你的投資者,大家才可以判斷你是不是公正。今天的中國,很多媒體背后有很模糊的投資者,不知道是誰?如果這個媒體批評另外一個投資者,公眾要知道這個媒體背后的投資者跟被批評的投資者是否有厲害關系。否則,這個媒體就不能算是公正的。所以,每一個媒體,新興的媒體也好,傳統的媒體也好,必須把你背后的投資者公告給公眾,這是對公眾負責。國家對此應該制定法律。媒體在揭露別的上市公司的時候,公眾必須了解這個媒體背后的利益是什么。 主持人:6年前您提出了妖魔化中國,你今天是不是還堅持這種觀點?之后又提出"解妖魔化",妖魔化與解妖魔化這兩種力量的對比現在怎么樣? 李希光:媒體的妖魔化做法一直存在著,一直沒有變化。我相信那種亨廷頓的理論--文明的沖突。哈佛大學的亨廷頓教授把這個妖魔化理論上升到極點,上升到文明的沖突。根據他的理論推理,要取得文明的勝利,只能是妖魔化的對方。必須使基督教人民感覺到伊斯蘭教文明或者儒家文明沒有存在的價值,讓對方也感覺自己沒有象妖魔一樣沒有尊嚴,沒有存在的價值。妖魔化就是為了文明的沖突和文明的勝利。妖魔化是一種媒體策略,戰略是消滅另外一個文明。策略就是通過妖魔化,在意識形態上、媒體上、文化上,使對方變成妖魔。妖魔化的結果是,被妖魔化的人民最終相信自己是妖魔,必須完全投降。而作為妖魔化別人的一方也真的相信對方是魔鬼,不投降,扔原子彈也在所不惜。就是是用化學武器殺死大批平民,也不會有絲毫的不安,因為他們殺死的是妖魔。 解妖魔化不是我提出的,是克林頓總統講的。1998年夏天,克林頓總統感覺到當時美國的媒體妖魔化中國太過分了,令他無法改變中美關系。媒體讓美國人感覺到中國太壞了,美國的公共輿論不允許他來中國訪問。所以克林頓說,他要把他的中國之行變成解妖魔化之行,讓美國公眾透過他的眼睛看到一個真實的中國、一個開放的中國,而不是一個血淋淋的妖魔。中國還是有尊嚴,中國人民還是應該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不是完全豬狗不如的中國。 網友:西方社會對中國的妖魔化傾向,改變不了,將對我們的傳媒業產生什么影響,? 李希光:歷史最終是其發展規律發展的,我不相信歷史的終結,我相信歷史是不斷的朝前發展。一個優秀的民族是不怕別人妖魔的,我當時為什么寫這本書,我是希望中美友好起來,因為中美的沖突,不利于中國人,也不利于美國人,不利于世界的安全。美國媒體妖魔化中國,使美國人民敵視、蔑視中國人,中美沒法改善關系,我要把這個講出來。之后包括卡特總統、基辛格博士等都公開批評美國媒體妖魔化中國,克林頓總統更是提出了解妖魔化中國之說。所以說,這本書的歷史價值在于改善了中美關系。 網友:很多的重大事件上,每個國家都采用特殊的策略,在"九·一一"事件上,您認為美國采取了什么新聞策略? 李希光:具體策略我不知道,但是這之后,美國媒體上的強烈的愛國主義達到了空前的高漲。每天新聞圖片中都飄揚著美國的國旗,讓每個公民感覺到每個人都是愛國的,愛國主義熱血沸騰。在全民族滿腔愛國主義的壓力下,媒體不敢出現任何反戰情緒,比如說反對攻打阿富汗。美國老百姓達到空前的一致,結果是,媒體的總編輯不敢發表任何持有不同意見讀者的來信。9.11以后,美國媒體不能發表其他的意見,只能是愛國主義和維護總統。 網友:如果美伊發生戰爭的話,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態度? 李希光:中國的媒體完全是分化的媒體,我不知道中國的媒體立場在哪里?法國媒體有法國的立場,英國的媒體有英國的立場,印度的媒體有印度的立場,巴基斯坦的媒體有巴基斯坦的立場,阿拉伯媒體有阿拉伯的立場。唯有中國的媒體在國際重大問題上沒有自己的獨立立場。法國的媒體基本上在伊拉克危機中持反戰立場的,英國的媒體也是反戰的,不僅是反戰,而且是反對英國政府完全支持美國開戰的立場。如果從版面采用或引用的文子數量和播出的畫面看,現在世界上最自愿發表美國聲音的媒體,至少出現在中國許多媒體上,或者是糊里糊涂的,或者是有意識的。難怪有人說,美國在國際輿論舞臺上真正的盟友是中國的媒體。在澳大利亞,媒體是充滿了批評的聲音、法國更是,英國媒體最讓人不可解的,英國政府是支持戰爭的,而英國的媒體是反戰的。 中國媒體在國際事務中缺乏獨立的聲音原因很復雜。一個原因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受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和思維模式影響太嚴重。這種思維定勢是盲目崇拜,沒有批評精神,容不得不同意見和聲音。今天媒體上的對某種時尚和思潮的追崇跟文革時候媒體對毛澤東的盲目崇拜和吹捧如出一輒。他不會有反思,沒有思考,非常的僵化,忘了世界是多元的,除了美國媒體之外,我們還有英國的媒體、法國的媒體等等,還有周圍的鄰國、印度、俄羅斯媒體等等。但是我們的媒體,打開我們的報紙,北京的十幾家報紙,關于阿富汗的報道,關于伊拉克的報道,99%都是從美國的媒體翻譯過來的,看不到有一條來自于印度的媒體和巴基斯坦媒體,也看不到來自于澳大利亞媒體,多元的世界在中國的媒體上變成了一元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