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關鍵詞解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2日 16:10 南風窗 | ||
[產業] 會展中國 像“展覽是現代城市的面包”、“如果一座城市在召開大型國際會議,就如同一架波音客機在空中撒錢”之類的話,比較懸乎。瞧瞧上海APEC、昆明園博會、博鰲亞洲論壇、廣 世博蛋糕 蛋糕總有人做,有人嘗,有人買單,萬一價格太貴造成浪費就不好辦了。歐洲人近來辦的三屆世博會,如西班牙的塞維利亞(1992年)、葡萄牙的里斯本(1998年)和德國的漢諾威(2000年),會展期間分別接待過1551萬、980萬和1800萬人,跟他們預期的觀眾數目有較大差距。上海有人口第一大國撐腰,不愁沒人賞臉,可慮者唯收支赤字:塞維利亞虧3 .5億美元,里斯本虧5億多歐元,漢諾威給德國政府帶來了24億馬克的債務,嚇人! 手機國產 TCL靠手機一年賺了10個億的神話,無疑讓眾多通信和家電企業心癢不已。60多家外圍廠商捋起胳膊都想大干一場,將國產手機的份額從現在的20%擴張到50%。孰料信息產業部一紙令下,不但不放開牌照,反而要求目前流行的貼牌生產方式趁早收場,據說是為了避免當年的VCD和家電價格戰重演。結果,定點生產GSM手機的31家企業和定點生產CDMA手機的19家企業,好多本來已經難以為繼,卻憑借一紙許可證獲得最后救贖。 汽車發燒 過去國內有118家汽車企業,現在12家企業已經占到91%的市場份額了。未來5年內,肯定會有一批企業要退出汽車領域。不能看到2002年車市的火爆就一哄而上,像目前地方政府搞整車制造,轎車企業搞汽車專賣店,重卡企業擴大生產規模,都該有個限度。當然,轎車進入“普及”時代后,未來10年內銷售量年均增長20%是可能的,但像2002年增長50%就有點非理性了,建議投資者不妨把目光放到汽車零部件、配套設備及輕卡上。 地產過冬 眾說紛紜的地產泡沫聚集好一段時間了。在北京市平均6000多元/平方米的房價中,雜七雜八的稅費居然占了40%,炒房則進一步抬高了房價,而這樣的房價在中國50年來第一波購房熱潮過去后,必將步入一個低潮,地產商的資金鏈有可能瞬間斷裂。北京的房價已經在降,現在北京有2000家開發商,未來兩年洗牌之后最多剩下500家。像萬通、新華遠、華潤置地、珠江地產這一類大型的房地產企業則可能在洗牌的過程中迅速擴張。 傳媒圍城 說到資本介入傳媒,玩家哭笑不得。四川托普投資《蜀報》、《商務早報》,旋被斬于馬下;《北京現代商報》自稱是“橫空出世”的航母,差點翻船;《三聯生活周刊》借口沒有明媒正娶,拋棄昔日情人國康公司……面對政策壁壘,內資戰戰兢兢,戀愛在無聲息中進行;外資大鱷也入鄉隨俗,繞道而行,比如主打科技、時尚類期刊,接手廣告、發行業務,將衛星電視落地試點省,與中央電視臺置換頻道內容,或者干脆提供電視節目謀求貼片廣告收入。 物流經濟 說不清物流是什么,反正倉儲+運輸+配送少不了,有多少IT和管理呢?只有“第三方”曉得。其實早有業內人士指出,物流業的體制不理順,建再多物流園區都是白搭。目前,鐵路、民航、交通、郵政、物資倉儲等各干各的,這同現代物流跨區域、跨行業、講究聯合協調、貫穿全過程的要求相悖。政府若不在大環境(包括法制)上下工夫,只知道為搞物流基地造勢,恐怕會收獲像當年全國到處都興建批發市場一樣的結果,“有場無市”。 中藥新枝 中藥很苦!長期以來都不能以正規藥物的名義得到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FDA)的銷售許可,只能以保健食品的名義茍且偷生。但自打半年前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對中藥另眼相看后,中藥的潛力開始被國際制藥公司重新評估。先行一步的日韓、港臺、新加坡等地藥企已是聞風而動。像韓國SK集團籌建中的上海生命科學研究中心即主攻中藥項目。歐美方面,葛蘭素史克、默沙東,德國拜耳、法國施維雅、瑞士諾華等都想到華淘一把金。 西氣東輸 國人還在感慨三峽變遷的時候,一項耗資1463億元,將新疆塔里木盆地等地天然氣運到上海的工程已經動工半年,且將于2005年全線貫通!由于鋼管國產化的目標是70%,寶鋼、鞍鋼、武鋼、邯鋼等國企將賺得盆滿缽滿;殼牌、埃克森美孚等中標外企也樂壞了。尤其該工程的主承建方—雄踞長江以北的中石油公司,想必做夢也數著錢呢!可是,中海油的沿海天然氣管道連接計劃也在實施,到時候,就看兩巨頭在華東市場廝殺的好戲吧。 石油貨幣 把石油當作黃金一樣的貨幣來儲備、支付,國外都這么干。隨著中國建立石油戰略儲備體系被提上日程,現在分散于國家計委、國家經貿委、國土資源部等十余個部委的能源管理職責將統歸新設的國家能源委員。并且,中國還準備建立石油基金,規模為100億美元,主要是參與全球石油期貨市場。石油金融,簡單地說,就是把石油作為七種國際貨幣之外的第八種,作為一種套期保值或安全組合,這樣還可以規避一些外匯儲備過大的風險。 鋼鐵本色 誰說大煉鋼鐵的壯觀景象不能再現?西氣東輸、西電東送、青藏鐵路、奧運工程,都是機會,2003年中國鋼鐵消費將達到全球消費的1/4。中國的問題在于高品質鋼材短缺,而普通鋼材過剩,還有就是國有企業往往開工不足或產銷不旺,而幾乎所有的私營和個人鋼鐵企業都開足馬力,活得有滋有味。更讓人吃驚的是,2001年中國年產鋼50萬噸以上的企業全部實現贏利,這顯示在世界經濟分工體系中,中國鋼鐵老大哥還是有比較優勢的。 [區域] 民本浙江 在2002《福布斯》大陸100首富排行榜中,閃耀著這樣一些名字:魯冠球、郭廣昌、黃巧靈、李書福、南存輝、張志祥、吳良定、樓忠福、宋衛平、李勤夫……他們都出生在浙江;如果再列舉一些大家熟知的終端消費品,像波導、奧克斯、雕牌、帥康、方太、青春寶、娃哈哈、雅戈爾、羅蒙、報喜鳥等,也都是“浙江產”。在國家和外商投資很少的情況下,靠體制創新誕生大批本土富豪,將日用品做到極致,讓民眾腰包鼓起來,謂之“民本經濟”。 上海后花園 如今想爭這雅號的可不少,就像若干年前廣東炫耀其與香港的“前店后廠”關系一樣。蘇州、杭州不消說,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將“上海旋風”刮到江西之后,江西也兀地以上海的后花園自居了;崇明橫沙島作為上海惟一一處細砂海灘的小島,還不曾這么說過,大概是覺得“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吧;但上海西南部的一個開發區已經憑此吸引美國通用電器、德國西格里、日本富士電機入駐了;為了吸引臺商北上,老實的蘇北地區也動了這一凡念。 臺商西進 臺灣經濟陰跌不止,計劃舉家遷到上海或深圳的臺商紛紛加快了步伐,因為再過三年,內地中外稅率趨于一致,臺商投資就不能享受稅收優惠了。當然,有些問題也急不來,比如說資金周轉慢及關稅倒掛問題。目前,從臺灣匯款到內地,需要通過外國銀行向內地企業轉賬,最快一個星期;更讓人想不通的是,大陸臺商從臺灣進口零部件或半成品,要交明顯高于成品的關稅。不過還好啦,今年春節期間,臺商及眷屬終于能從上海包機返臺了。 粵港融合 香港特區心態開始轉了,要跟內地合作,但內地有人認為香港已經“過氣”,或認為廣東還想搞特殊化,皆屬誤會。香港的服務業僅次于美國,應該在入世后把它用起來。有學者大膽建言,將來把已經自由兌換的港幣作為中國的貨幣,形成在國際貿易中的主要貨幣,避免人民幣自由兌換的風險,這一設想很有意思。還有,粵港進一步融合,可借鑒日本和新加坡的做法,少涉及關稅減免,重在服務貿易、反傾銷和反壟斷、IT等方面的互惠互利。 東盟通道 云南與東盟的文化同根同脈,經濟亦在加速融合。經過連續三年在公路方面超過200億元的投資,云南赫然已是國內通車里程最長的省份,也是最為接近東盟的腹地。譬如經過老撾,到泰國,再到馬來西亞、新加坡,云南的區位優勢顯而易見。而泛亞鐵路在云南境內的東、中、西三段一旦建成,云南將成為我國鐵路南北、東西大通道的樞紐之一,并且有可能促成第三座亞歐大陸橋(上海或新加坡經印度、伊朗接駁歐洲或非洲)的早日開通。 大三峽旅游圈 在過去1000多年,傳統意義上的三峽旅游主要涉及重慶市和湖北省的部分地區,重心一直都在川江段,其中以夔門、白帝城和神女峰最為知名。然而,這么多年,重慶和湖北守著三峽卻沒賺到多少錢。于是,國家六部委出面打造大三峽旅游經濟圈。在初步規劃中,湖北宜昌境內的壩區將成為重中之重,這意味著庫區2003年6月初期蓄水后,三峽旅游經濟重心將隨之發生東移;而出于扶貧考慮,湖南、貴州一些地區也被列入“大三峽”圈內。 世界工廠 是中國,而不是勞動力更便宜的印度,有了世界工廠的雛形。追究起來,港澳臺的投資功不可沒,印度只有一個毛里求斯,還隔著汪洋大海。中國的政治體制保證開明領導人戮力改革,而印度的民選政府卻在膽戰心驚地尋求公眾意見;同時,中國的經濟決策分散于各地方政府,而浙、粵、蘇等地更易營造“親商”的環境;此外,上海的歷史混合著近代和未來,不啻為吸引歐美玩家的磁場。過去20年里,全世界1/4的起重機在上海干過活。 [資本] 民營銀行 3.7萬億元人民幣的存款貸不出去,存差的壓力已壓得四大銀行喘不過氣來,而且造成了廣大中小城鎮農村和中小企業的嚴重“失血”,為什么?因為國有商業銀行存在著“信息不對稱問題”,而這在制度創新的民營銀行那里可以得到解決,浙江臺州市路橋區的試點已經證明了“社區信用制度”的可行;還有,民營銀行產權的清晰(“林芊案”顯示監管須到位)杜絕了批條子、走后門的可能,而它的壞賬比例可以得到及時警告。 反傾銷武器 中國受別國反傾銷之害長達23年,終于熬到入世了,可否使用反傾銷武器“還治其人之身”呢?聰明人發現,自WTO成立以來反傾銷就不吃香了,成功案例越來越少,這是因為反傾銷的破壞力比較大,比如對外國產品征收高額反傾銷稅,就會直接影響你本國的下游工業;而且反傾銷是針對一個國家的,而跨國公司在世界各地設廠,你不可能對它所有的分廠所在的國家都反呀!當你把占市場份額大的國家反了,還會有別國進入你的市場。 海外并購 近年來,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消息漸多。除了家電、摩托及通訊設備巨頭海外設廠外,典型案例還包括中國三大石化巨頭的海外收購,華立集團對飛利浦CDMA核心技術部門的收購,萬向集團控股美國霍頓保險集團,上汽參與收購韓國大宇,TCL收購德國施耐德,網通收購亞洲環球電信部分資產等。鑒于國企在海外投資方面存在諸如好大喜功、激勵機制不健全以及資本外逃等問題,海外并購應以鼓勵民營企業(如創維、力帆、華為)為主。 戰略聯盟 面對全球并購65%以上失敗的現實,亟待長大的企業需要一種開放的、富有彈性的、更能形成核心競爭力的聯姻。譬如TCL和愛立信以設立執行合作組的方式達成雙贏,雷諾汽車和日產(尼桑)共用一個CEO而不考慮合并,微軟和英特爾對Wintel聯盟的默契,聯華和家樂福相互學習領跑零售業,三星、用友依附跨國巨鱷快速成長等,都是可借鑒的范例。最不濟,像神州數碼和友訊科技還能“好合好散”,不會重蹈AOL并購時代華納之后的覆轍。 管理層收購 管理層收購(MBO,management buy-out)是經營者“變身”為所有者的不二法門,作為杠桿收購的一種,曾享譽1980年代的西方世界。到90年代,MBO又被視作完善公司治理結構的有效手段,蔓延到中國的上市公司。但國內多家國企在MBO時,因沒有采用國外通行的競投方式,收購資金的來源和收購價格的確定顯得不明不白,以致被叫停。迄今為止,在內地1000多家上市公司中只有四通、美的、宇通等少數幾家成功推行了MBO。 企業信息化 過去的一年,在企業信息化領域有個像腦白金一樣招搖的概念,即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企業資源管理計劃)。由于是政府扶持工程,企業只要上ERP,政府就會幫助買單,故而市場炙手可熱,德國的SAP、美國的Oracle,中國大大小小近200家廠家一擁而上,價格戰此起彼伏,而ERP的成功比例十分令人失望。面對質疑,廠商解釋ERP并非一種簡單的產品,三分軟件、七分實施嘛。ERP實施要花錢(不能圖便宜)、花時間。 新加坡上市 入世促改革,上市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大家都這么想,“汽車瘋子”李書福也不例外。他先是起用職業經理人,接著與意大利和韓國廠家簽約,為上市路演造勢。吉利財大氣粗,若借殼國內A股不成,還能夠上香港創業板,而其他民營企業呢?內地創業板不開,已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內地民企又遭遇嚴重的道德質疑,這時候他們最好是向新加坡股市突圍。據說,在新加坡上市的門檻其實并不比香港創業板高,而融資效果和資本流動性卻勝一籌。 QFII & QDII 內地股市的高市盈率既是非議的焦點,又是逐利的對象。2002年夏天,香港特區政府鼓吹頒行QDII(特許國內機構投資者)制度,希望“北水南調”激活香港股市。這一讓“喝稀飯的支持吃魚翅的”的設想,不久便隨著滬深股市暴跌自身難保而破滅。不期然地,旨在吸引外商投資內地A股的QFII(合格外國機構投資者)制度卻在年底粉墨登場,但由于門檻較高,而國有非流通股已被允許以協議價轉讓外商,所以真正響應者只有花旗、匯豐、渣打等大鱷。 [社群] 民法重鑄 近日出爐的民法草案與國際接軌,專章規定保護私人財產,從而為中國的法制進程樹立了一座里程碑。草案細節處見精神:第二編物權法中規定,包括自然人以及非公經濟的主體,對其不動產或者動產享有全面支配的權利,這意味著,今后政府毫無節制的苛捐雜稅、亂攤派、亂罰款行為都將面臨在三年內被起訴的可能。學者坦言,財產權堪稱孕育人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溫床,我們需要善待私有財產的“權利宣言”! 忽然中產 “我們是害蟲/我們是小資”,這群人唱得天花亂墜,顯然不是維護社會穩定的中流砥柱。那么,西方所謂中產階級是什么呢?美國社會學家米爾斯認為,關鍵并不僅在于其收入,還有與其生活、心理相連接的責權利。譬如律師,他在一個成熟社會中可以挑戰富人、挑戰當權者、挑戰社會階層比他高的任何人,因為他的階層在這個社會上是有發言權并且能保障其權利的,這和他在辦公室中裝孫子沒什么矛盾,因為他指望老板給他體面的生活。 政商兩棲 新一屆中委及中紀委名單中有十多位工商界領導人,較上屆有明顯增加,這是一個值得重視的跡象,可視為中共應中國先進生產力發展要求而做的最新努力。企業家管黨務,這與出于管理效能考慮的黨政分開、政企分開并不矛盾,因為他們絕大多數來自于國有大型企業(張瑞敏是惟一的例外,海爾集團是集體所有制企業),如金融、能源、通信、金屬、汽車制造業等領域的領導人,本來就是黨任命的。何況在西方,商人從政、政客從商,都非常普遍。 轉軌富豪 中國社會轉軌期的“整體性混亂與無序”,不僅體現在經濟領域,也反映在法律上。“問題富豪”往往涉及若干年累積起來的問題,有關部門在處理時,應充分重視“罪行法定”和“不溯及既往”這兩項基本原則。試想,如果可以按照現在的法律規定去倒查以前的產權交易及安排,那么,誰能保證自己可以依日后的法而納現在的稅呢?如果大陸富豪都忙著藏匿、轉移資產,把市場拱手讓給外企,把再投資的擔子留給政府去背,能國泰民安嗎? (本刊編輯部) 本文章屬于南風窗2003年第一期系列專題文章之一,這一期的主題是“財富涌動”,從宏觀層面全面透視和解析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變遷。《南風窗》雜志社授權新浪財經在72小時內獨家使用,其他任何媒體轉載必須征得新浪財經同意。聯系電話:010-82628888-5151 finance@staff.s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