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的中國演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2日 16:02 南風窗 | ||
江小涓(北京) 2002年12月11日美國惠普公司董事長兼CEO費奧瑞納在中南海接受江澤民會見時表示,與康柏公司合并后組成的新惠普將加大在華投資力度。合并后的新惠普公司今年將在中國建設筆記本電腦生產線。而此前一天,費奧瑞納承認在2002財年“惠普在華采購已經超過50億元人民幣”,“惠普95%的噴墨打印機配件采購地在中國,PC產品、筆記本電腦產品以及絕 這僅僅是眾多跨國公司的新動向之一。剛剛過去的一年里,中國吸引外資逆市上揚,作為東道國的地位顯著增強;全年吸引外資約為530億美元,占全球跨國投資的比重接近10%左右,超過美國成為跨國投資的第一大東道國。 新技術匯集中國 過去很長時間,大部分在華外資企業并不引進其海外母公司最先進的技術,這是國內對引進外資最集中的質疑之一。即使在1997年,也僅有13%的外資企業將其最先進的技術引入中國。而惠普公司的舉動正是跨國公司加快引進新技術的例證,到2001年已有42%的外企使用其母公司最先進的技術,2002年前三個季度,跨國公司4/5以上的新投資項目采用了其母公司最先進的技術。 以信息技術產業為例,全球主要的筆記本電腦制造商在中國開始投入大規模、最先進的生產能力。2002年以來,日本東芝公司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在杭州奠基,投資達70億日元,產量240萬臺;三星電子計劃在中國建立筆記本生產基地,2002年正式投產,三年內進入筆記本電腦銷售市場的前五名。日本夏普公司在常熟的子公司已經開始生產筆記本電腦,目的是占有中國筆記本電腦市場10%的份額。此前,來自臺灣地區的包括宏基、英業達在內的六大筆記本電腦生產廠商已經相繼在蘇州落戶,年產量總和達1000萬臺。毫無疑問,中國即將成為全球最先進的筆記本電腦生產基地。 全球主要芯片制造商也開始在中國大規模投資。美資和臺資背景的中芯國際,首批芯片已于2002年8月下線,成為中國第一家能夠批量生產0.18微米八英寸晶圓的半導體生產廠商。據目前的在建項目預計,到2004年,中國的七家新建半導體工廠將向市場推出國產的新一代芯片,將使中國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芯片生產國。 制藥行業、新材料等行業的跨國公司也積極向中國轉移最先進的產品和技術。2002年以來,外資企業還出現了一個全新的現象:將中國作為其新產品的全球首發市場,僅在2002年8月就有三起發生。新惠普成立以來的第一款新產品康柏Evo正式在惠普設在上海的工廠下線;代表日立最新技術的“隨意凈”洗衣機已經率先在中國上市,這不僅遠遠領先于其登陸歐美各國的日程,而且較之進入日本本土市場也足足提早了四個月;SONY把清晰度技術取得突破進展的“超精線距”電視放在中國作為全球首發。 研發勢力正崛起 2002年以來,跨國公司繼續在中國投資設立研發機構。在上海成立的惠普中國軟件研發中心,直屬美國總部的研發中心,是惠普在全球的第四個研發中心;戴爾中國設計中心是戴爾首家海外研發機構;諾基亞在杭州設立了3G全球研發中心,研發人員將超過200人,是諾基亞的全球性中心。 截至2002年6月底,大型跨國公司在我國設立的獨立研發機構已經超過150家。主要集中在信息通訊、生物制藥、精細化工、運輸設備制造等行業。包括微軟、英特爾、IBM、諾基亞、摩托羅拉、朗訊、富士通、寶潔、諾和諾德、惠普、SUN、通用汽車、GE、松下、東芝、北方電訊等大跨國公司。中國正在成為跨國公司的全球研發基地。 對跨國公司而言,中國從事某些領域的研發工作具有相對優勢。以空調為例,由于目前日本各大學已將研究主題轉向信息系統,相對而言,有關空調的研究已變得相對薄弱,而中國各大學現在還將其作為尖端技術積極展開研究,因而技術人員方面可以得到保證。這是松下在蘇州設立空調研發基地的重要原因。松下認為, “再過10~20年,生產自不用說,就是研發方面,中國也極有可能成為空調的核心基地。” 外資在中國研發項目的水平在迅速提升,原創型的研發內容增加,一些技術已達到全球同行業的尖峰水平。英特爾中國軟件實驗室開發的視頻技術、基礎系統軟件、編譯器等已成為英特爾公司2002年的主導產品。上海日立開發的“R407C環保型空調壓縮機”項目,提升了日立空調的檔次,為該公司產品占領歐洲市場奠定了基礎。 加快進入服務業 最近兩年,特別是在沿海地區的大城市,服務業已經成為外商投資的主要行業之一。商貿、物流、醫療、教育及房地產等行業的不斷開放是吸引外資猛增的主要原因。 在流通領域,家樂福、好又多、沃爾瑪已經成為中國城市居民耳熟能詳的名字,各類境外大型零售企業在中國已開設大型賣場近400家。采購額也隨之不斷提高,2002年家樂福在華采購在上一年13億美元的基礎上增加50%,到2004年,其在華采購額有望達到26億美元。 通用電氣、通用汽車、摩托羅拉、IBM,這些世界頂級的工業跨國公司,每年也要各自從中國采購10億至20億美元不等的配套產品。通用電氣表示,到2005年,通用電氣將有更多的業務總部遷至中國,在華采購將達到50億美元。 在金融領域,2001年年底,上海銀行成功引入外資,外資比例占總股本的18%。由此引發了中外金融及非金融機構之間的動態整合熱潮。2002年年初,匯豐銀行、比利時聯合銀行、摩根大通銀行、日本三井住友銀行、韓國外換銀行等外資銀行紛紛申請擴大業務范圍,開辦人民幣業務。由國泰君安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和德國安聯發起成立的國安基金管理公司于2002年10月獲準籌建,這是我國第一家獲準籌建的中外合資基金管理公司,經營范圍包括:發起設立基金、基金管理業務及中國證監會允許的其他業務。 在電信服務領域,世界最大的移動通信商沃達豐2001年在北京設立了代表處,其投資重點是手機增值業務。中國首家中外合資電信運營公司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在2002年開始向客戶提供電信增值服務。 涉足國企改革 2002年中國利用外資政策的一個重大突破,就是吸引外商參與大型國有企業的重組。 2002年8月,一汽與豐田汽車合作協議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在中高檔轎車、微型車等方面的合作將迅速彌補一汽的弱項或空白。 9月,東風和日產聯手打造了中國最大的合資項目。日產將在新“東風汽車”中直接投資10.3億美元以獲得50%的股份,東風汽車公司將以現有實物資產入股50%。這次合資代表了一種國企重組的新模式,它的特殊性在于,不再是以往建立在某個單一車型基礎上的合作,而是涉及到兩個公司的合并。 2002年8月,深圳市政府宣布,將拿出深圳能源、水務、燃氣、公交、食品五大集團25%到70%的股權面向國際公開招標轉讓。計劃招標的五家企業的國有資產總額超過200億元,均為國有資產中的優良資產。這是國內首次由政府直接出面進行的大規模國有股權轉讓國際招標。 大型跨國公司與我國大企業合資合作后,會有大量的跟隨性投資進入中國。以日產與東風合作為例,巨大的投資項目必然引起巨額配套采購。日產為了降低成本,提出日本的零配件配套公司只有向中國轉移,才能與之進行長期合作。因此,日產的大批供應商紛紛來華,試圖與相關企業建立關系;僅在9月份,到武漢尋找合作伙伴的企業就有近50家。 全球格局中的中國位置 以往多年,外商主要將中國作為其低技術含量的加工組裝基地。近幾年來,外商在華投資行為發生了重要的變化。中國在跨國公司全球格局中的地位在急速提升,正向全球制造基地轉變。 一些跨國公司正在將中國作為其第二總部,韓國LG集團就是典型代表。2002年7月,韓國LG集團宣布,正式把“大本營”扎進中國。預計投資高達4億美元的“北京LG雙塔大廈”建成后,將成為總攬LG中國業務的總部,統帥以LG電子為首、包括LG化學、LG生活健康、LG商社、LG產電等12個集團下屬系列公司在內的龐大LG軍團。 2002年10月9日,中國北京—戴爾計算機公司宣布將在中國大連開設亞洲服務中心,支持戴爾在日本的后臺運營。 當中國成為重要的制造基地和消費市場后,為了使其技術和產品適應中國產業平臺和消費市場的特點,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研發中心就成為必然的選擇。此外,隨著在華投資項目的增多和制造規模的加大,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統一安排資金調配、研發、市場營銷等業務,也成為跨國公司的必然選擇。隨著中國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的進一步對外開放,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碰到的一些困難,例如資金進出不方便的問題,也會得到明顯緩解。因此,隨著中國作為跨國公司全球重要制造基地地位的形成和加強,隨著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跨國公司在華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的趨勢將會持續和加強。 外資作用大掃描 外資企業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結構升級和提升競爭力的重要貢獻者。其重要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重要的資金來源:據計算,2002年前三季度外商直接投資在中國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為9.5%,在制造業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約為25%。在一些高新技術產業中,外資所占比重更高。 擴大產出:在中國工業中,外商投資企業的產出已經占重要地位。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工業增加值,占全部工業增加值比重的26%。2002年前三季度GDP增長的7.8個百分點中,外資企業貢獻了約1.9個百分點。 引進先進技術和提升產業結構:外資最密集的行業有微電子、汽車制造、通訊設備、辦公用品、儀器儀表、制藥、化工等行業,都是技術、資金密集型行業,提升了我國的產業結構水平。 擴大出口和提升出口結構:2002年前三季度,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額占全國出口總額的比重為51.7%,外商投資企業出口的高新技術產品占我國高新技術產品出口總額的比重高達81.5%。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財貿研究所副所長) 本文章屬于南風窗2003年第一期系列專題文章之一,這一期的主題是“財富涌動”,從宏觀層面全面透視和解析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變遷。《南風窗》雜志社授權新浪財經在72小時內獨家使用,其他任何媒體轉載必須征得新浪財經同意。聯系電話:010-82628888-5151 finance@staff.s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