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商與重商的辨證法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2日 15:45 南風窗 | ||
韓德強(北京) 秦漢以來已是市場經濟社會 春節快到了,江南水鄉家家戶戶又該為春節忙碌了。醬雞、醬鴨、醬肉、魚干、年糕、粽子,僅這些大宗項目就足夠主婦們起早落夜了。在外面賺錢的男人會回家高高興興地張 有一副春聯也有著久遠的生命力: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不過見多了,就熟視無睹,覺得無非是討個口彩,圖個吉利,并不深究。直到有一天,見到史書說,西漢后期長安城里八大富人有賣豆豉的樊少翁,賣丹藥的長安丹兩位,擁資鉅萬(當為千萬級。首富“樊嘉五千萬,其余皆鉅萬矣”);各省會中,有賣脂粉、賣豆漿、磨刀劍等等而發家致富,勢傾一縣一邑的,我才想到,這副對聯竟是當時這些富商的真實寫照。試想,賣豆豉而能成千萬富翁,這生意該做得多大!豆豉是大豆的發酵物,家家戶戶都能制作,且又不是生活必需品,競爭者眾多,替代品眾多,很難有厚利可圖。樊少翁要在這樣一個市場中脫穎而出,其豆豉必須口味極佳、選料上品、做工精良,長期忍受微薄利潤。為此,一個人或一個家族的人力顯然是不夠的。樊少翁恐怕要雇用數百名匠人和店員,每年采購、存貯數以十噸、百噸計的大豆,規范各加工點的工藝規程,設立一個遍布長安的加工和銷售網,才能積少成多,成為巨富。長安是首都,各郡縣太守、縣令到長安吃樊氏豆豉,就可能把口味帶到本地,這就可能使樊少翁把采購、存貯、運輸、制作、銷售豆豉的生意做到全國。這不是“生意興隆通四海”的圖景嗎? 如果說這僅是推測的話,同期還有一位叫張世安的富翁,卻留下了經營產業的文字記載:“家僮七百人,皆有手技作業。內治產業,累積纖微。是以能殖其貨,富于大將軍霍光。”(《漢書.張世安傳》)這700名家僮當有細密的分工,制作鐵、木、竹、藤各類器具,或者紡紗織布,在市場上出售,方能富勝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霍光。 我看,中國秦漢以來已經是個市場經濟社會。秦始皇統一六國后,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統一貨幣,修筑遍布全國的馳道、直道和五尺道,修筑溝通長江和珠江水系的靈渠,廢除原來各國間存在的關稅,極大地方便了全國范圍內的商品流通和交換,使北起陰山、南至南海、西達青藏、東抵東海的廣大區域成為一個統一的大市場,完成了歐洲在2000多年后才勉強實現的經濟一體化。其次,自商鞅變法以來,各國土地就逐漸私有化。土地是當時最大宗的資產,土地私有化在糧食、被服、器具、房屋私有化之后。一旦土地私有化,則一切物品都已經明確了所有權的歸屬,為市場交換確立了產權基礎。第三,秦以法立國,漢以后儒法并重,商品交換的法律制度是明確的。 中國古代社會真是一潭死水嗎? 我們知道,分工、交換、產權私有和相應的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的基本要素。有了這些基本要素,市場就會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而這一經濟就可以稱作是市場經濟。誠然,當時政府權力對市場的干預很多,采取重農抑商政策。但是,即使是主張自由放任的經濟學家也承認,任何市場經濟都離不開政府干預,只不過是干預的范圍、方式程度上有區別而已。歐美國家中,干預市場的程度較低,法國、德國、日本都對市場有著強有力的干預。即使在美國,政府對市場的干預也無所不在,不僅有宏觀調控,還有微觀調控,例如美國食品和藥品管理局,掌握著這兩大產業的眾多廠商的命運。 市場經濟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它能夠溝通有無,促進分工的發展和技術的進步,促進社會經濟的繁榮;另一方面,它又會加速社會財富向商人集中,加速社會兩極分化。 由于第一重特性,中國秦漢以來的人口、經濟和技術長期遙遙領先于世界各國,晚至1840年前夕,中國仍然是世界第一經濟大國。清朝前期和中期,中國對外貿易長期順差,吸引世界各國的白銀流至中國。有一位德國學者貢德.弗蘭克寫了一本書叫《白銀資本》,書中引證豐富史料和各家研究成果,認為1500年至1800年期間,歐洲從美洲搶劫或采掘到的白銀有一半最終都流到了中國,歐洲各國只是做了過路財神。這么多白銀流進中國后,就進入“神秘的窖藏”,不再回流到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的巨額順差極大地促進了清朝農業、工業、商業和金融的發展和繁榮,著名的晉商、徽商等十大商幫就是中國市場經濟繁榮的最好見證。如晉商大盛魁,自有資本額高達近千萬兩白銀,擁有員工六七千人,經營牛羊、糧食、茶葉、皮毛、瓷器、鐵器、絲綢、煙草、藥材等各種貨物,采辦、運輸、銷售、匯兌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22個省,幾乎壟斷對俄國和對蒙古的貿易。大盛魁的營業額,如十倍于其資本額,則為1億兩白銀,相當于道光18年(1838年)財政收入的240%,其相對規模之大,至今中國仍無一家企業可與匹敵。 值得重視的是,清代前期的中國經濟不但在國際競爭力和經濟總量上無與倫比,在技術上也堪稱一流。中國的鋼鐵冶煉技術長期領先于歐洲1000多年。從北宋起,就開始用煤煉鐵,至清代時,已大量采用焦炭煉鐵。清朝時,山西的煤炭已經運銷北京,成為達官貴人和貧民百姓冬季御寒的必需品。中國古代的造船技術亦鶴立雞群,其中鐵釘和桐油是關鍵技術。鐵釘使船能造得巨大結實,桐油則可提高船的密封和防腐性能。而有著航海民族、藍色海洋文明美譽的西方,直到西羅馬帝國的后期,還只知皮條、不知鐵釘。在鐵釘中,山西潞州的鐵釘鋒利、堅韌、耐腐蝕,為南方沿海造船工業所喜愛。在農業技術上,無論是牛耕鐵犁,水利建設還是良種選育等方面,都是歐洲所不及的。正因為經濟和技術的發達,中國大地才能繁衍眾多的人口,至清中期時近四億,占世界人口的比例約在40%左右。 以往談到中國歷史時,常常只談宮廷政治;寫到中國經濟時,又冠以一頂封建經濟的大帽子。既封建,則停滯,于是中國歷史就成了一潭死水,其間只有明君賢相或者昏君妖妃的活動。如果注意經濟體制,則我們不可能不看到一個市場經濟體制的存在,也就不可能不看到千百萬農民、工人和商人的日常生活,不可能不看到技術的提高、生產的擴大,經濟的活躍和繁榮。 重商即害商的明訓 但是,這僅僅是歷史的一個方面。市場經濟的另一面也在充分表現,那便是財富集中,兩極分化。其中最突出的現象就是土地兼并,大量自耕農喪失土地,流入城市,成為城市失業人口。失業人口越多,工價越低;工價越低,工時越長,失業人口越多。農村越蕭條,城市越繁榮。如此惡性循環,便到了兩極分化的頂點。遍地干柴,一點即燃。于是王朝崩潰,赤地千里,富豪們或遠遷他鄉,或就地受戮。有的人認為,王朝崩潰只是權力腐敗的結果。其實,權力腐敗與商業繁榮從來就是緊密相聯的。富商可以“交通王侯,力過吏勢”,王侯亦可下海經商,以權換錢。 物極必反。市場力量發展到頂峰,必然將所有的權力都商品化,也就必然迎來自己的末日。有鑒歷代王朝覆滅的教訓,所以,每一新王朝開端,總是強調重農抑商,禁止政府官員下海經商,鼓勵士大夫廉潔奉公,修身養性,以阻緩權錢交易,抑制兩極分化。在這種政策導向下,商人對自己的行為也有所克制,童叟無欺,公平誠信,漸進地獲取財富,而鄙薄暴發戶。這樣,就形成了我們今天所謂的儒商傳統。儒商是商,但卻是有克制的商。正因為有自我克制,反而能夠持久。晉商、徽商以毫厘致富,家族企業竟可下傳長達500年之久,逐漸成為富甲天下的大企業家,這是一種奇跡啊!反觀今日世界,無論中外,能夠經營上百年的企業有幾家?小企業平均壽命3~5年,大企業平均壽命40年左右。究竟誰有資格談永續經營呢? 抑商才是重商,歷史的辨證法恐怕就是如此。在美國,上個世紀20年代是個重商主義時代,就是放任自由主義,卻以大蕭條告終,華爾街門可羅雀,美國制度的基礎動搖。此后接受教訓,推行凱恩斯主義,重視生產,允許工會權力壯大,抑制商人權力,結果工資上升,需求旺盛,利潤高漲,生產迅速增長,迎來了五六十年代的黃金時代。從70年代中后期起,美國又改行新自由主義,劫貧濟富,削弱工會,推行有利于大資本的政策,結果大企業裁員減薪,擴大生產,卻不料需求萎縮,供過于求,紛紛落入破產境地,而且政府債臺高筑,貿易赤字日益龐大,世界經濟因此落入新一輪蕭條。 其實,雖然有了計算機,有了移動電話,但人的自私和貪婪卻還一仍其舊。因此,在與人性相關的問題上,中國古人的智慧仍然值得當代人吸收借鑒。重商即縱商,即害商;抑商即愛商,即重商。這正如對待充滿活力的孩子,溺愛、縱容孩子其實是殺了孩子啊。 本文章屬于南風窗2003年第一期系列專題文章之一,這一期的主題是“財富涌動”,從宏觀層面全面透視和解析中國的經濟和社會變遷。《南風窗》雜志社授權新浪財經在72小時內獨家使用,其他任何媒體轉載必須征得新浪財經同意。聯系電話:010-82628888-5151 郵件:finance@staff.sina.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