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簡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3年01月01日 13:56 新浪財經 | ||
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創建于1999年夏天。 中心成立以來,凝聚了海內外一批有實踐經驗的專家和有真才實學的學者,在新聞傳播、政治傳播和國際傳播領域成為能與西方傳媒和學術界平等對話的學術重鎮。中心聘請了一批有國際影響的媒體專家,如美國《科學》雜志主編艾利斯.魯賓斯坦(2000年采訪過江澤民主席)、哈佛大學新聞政治與公共政策中心主任馬文.卡博教授、克林頓總統的媒體顧問、 中心成立以來,在一種開放、活躍和自由的學術氛圍內,為海內外研究人員、媒體專業人員,特別是中青年學者開展富有創新性的研究提供良好的環境,密切跟蹤現代媒體發展新手段和新潮流,已經成為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傳媒與輿論的科研與教育機構。經過兩年的努力,中心在學術研究中已經初步建成了媒體、學術和政策部門三邊互動的新構架。比如,中心先后召開了12個包括政策部門、學術界和傳媒界三方參加的國際傳媒研討會,其中包括“21世紀中國國際形象構建研討會”“清華-哈佛新聞傳播學合作展望”、“網絡時代的新聞傳播研討會”、“下一代新聞學教育國際圓桌會”、“網絡新聞與注意力——解剖網上新聞圓桌會”、“美國媒體與中國研討會”、“從中美撞機事件的報道看中美兩國記者的國家意識”、“如何看待中國的新聞改革”、“兩黨政治、中美關系與媒體角色”“網絡與中國媒體演變”、“全球化時代媒體的力量”等。中心還先后邀請了50余位國際知名學者和記者來清華參加現代傳媒論壇講座,其中包括美國《科學》雜志主編魯賓斯坦、哈佛大學政治研究所創始人喬納森.穆爾、:克林頓政府總統助理Mr. P.J. Crowley、戈爾副總統媒體顧問.Elaine Kamarck博士、布什總統國家安全助理Douglas H. Paal、香港《南華早報》總編Robert Keatley、克林頓政府的副助理國務卿、美國加州大學國際關系研究生院Susan L. Shirk教授等。 中心成立以來在海內外發表的專著及論文近50篇,其中包括《互聯網與下一代美國主流媒體》、《變革中的中國新聞媒體》、《國家利益與變形的新聞架構》、《新傳播挑戰舊宣傳》、《西方媒體在中國加入WTO問題上如何引導輿論》、《美國新聞媒體的選擇性》、《網絡時代如何傳播新聞》、《如何塑造21世紀中國的國際形象》、《虛擬空間對新聞媒體的真實挑戰》、《從埋葬新聞到埋葬中國聲音》、《全球傳播時代的新聞事實》、《信息全球化與中國意識形態的生存空間》、《從李文和案看〈紐約時報〉的意識形態性》、《中美傳媒在相互“妖魔化”嗎》、《從中美撞機事件看媒體的國家意識》、《妖魔化與媒體轟炸》、《網絡記者》、《變形的新聞屋》、《大音希聲》、《新聞學核心》、《媒體的力量》、《全球新傳播》、《下一代媒體》、《初為記者》、《講故事的藝術》等。 此外,中心還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國際傳媒研究學術網站(www.media.tsinghua.edu.cn)和中國第一個網絡新聞實驗室。 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成立以來,在海內外引起的關注:美國廣播公司、《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達拉斯晨報》、《華爾街日報》、全國公共電臺(NPR)、美國之音、美聯社、英國廣播公司、亞洲新聞、鳳凰衛視、自由亞洲電臺、臺灣《中國時報》、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新華社、中新社、北京日報、北京電視臺、人民日報、香港《大公報》、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等播出刊登的有關清華傳播中心的專訪、文章、報道多達200余次。 中心目前承擔著一系列國家重點課題,其中包括《政治傳播學與國家形象的構建》、《網絡時代的意識形態》、《輿論監督與環境政策的形成》、《軟力量研究》、《中國主流報紙上的日本形象》、《新聞構建與國家利益》、《中國國際形象重塑》、《中國國際輿論環境跟蹤研究》、《美國媒體研究》、《國際傳播前沿研究》、《現代傳播技術對新聞學的影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