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元老的永恒話題:張瑞敏和潘寧/不同的“晚節”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30日 18:06 經濟觀察報 | ||
張瑞敏和潘寧:不同的“晚節” 長期的推崇不可避免地演變成崇拜,有了崇拜也就不可避免地夾有質疑。海爾和張瑞敏在2002年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可貴的是,張瑞敏并沒有在這個事情上浪費精力,而是一笑而過。對于張瑞敏來說,目前還遠遠不到深入探討是非的時候,因為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全身心投入。 海爾和張瑞敏還在路上。這也是才53歲的張瑞敏被問及接班人問題時難以直接回答的苦衷之一。 未竟的事情當然包括創業元老的回報以及企業產權改革問題。張瑞敏目前的年薪不過8萬元,他曾經坦言:不考慮是不可能的,不管我把企業做多大,如果有一天我離開了這個公司,就沒有一點屬于我了。正如媒體所分析的,張瑞敏的尷尬源自產權的不清晰。海爾集團是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不過,在經過10多年的調整擴張之后,海爾集團的內部產權關系已經變得越來越模糊,甚至連張瑞敏也很難界定。現在,張瑞敏正力圖讓海爾向產權明晰方面前進。 據悉,目前海爾旗下的“青島海爾電器國際股份有限公司”電器國際產權關系就非常清晰。電器國際的控股股東為海爾集團,法定代表人是張瑞敏。在經過一番操作后,電器國際取代海爾集團成為青島海爾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東。而電器國際中有內部職工股147萬股,占其總股本的0.23%。 所以,張瑞敏最大的目標或者苦衷不是個人回報問題,而是海爾的戰略目標。張瑞敏說過:“我的最終目標是使海爾成為真正的世界品牌。”而這個目標至今顯然沒有實現,所以,就不難理解張瑞敏為什么在2002年忙于進軍金融、零售,忙于“家居集成”。正如一位業界人士所言,張瑞敏是迄今為止中國企業家中運了最長的一口氣,想在自己任上畫一張最大的企業版圖,實現最大的企業循環的人。而目前他仍然跋涉在自己設計的巨大的海爾循環鏈條之上。構筑心中的海爾帝國,張瑞敏也許需要再付出10年、20年甚至畢生的精力。可以說,如果沒有實現“最終目標”,對張瑞敏來說就是晚節不保,因此,張瑞敏就不敢言退,就仍然“如履薄冰,戰戰兢兢”。 相比較之下,柳傳志在以16年的努力完成了聯想的第一個偉大的循環之后,順利地把聯想可能的更大的循環交給了他的繼任者去完成,給自己的人生和事業畫上了一個功德圓滿的階段性句號。應該說,柳傳志至此沒有留給人們更多的懸念。另一位創業元老科龍集團第一任總裁潘寧似乎和柳傳志一樣,在離開企業之前保住了“晚節”:潘寧在位的14年,科龍被稱為“完美科龍”。但是,他的繼任者沒有能夠將這種完美結局繼續維護下去。在他離任后,財務不斷下滑、內外交困、充滿“階級斗爭”火藥味的科龍迫使繼任者王國端退位。在這里,王國端多少有一種替罪羊的味道。而科龍新主人、民營企業家顧雛軍在今年以來對老科龍裙帶經濟等弊病進行革命、改造后所收到的良好效果也從側面證明,后來的危機正是潘寧時代留下來的痼疾的爆發,而潘寧在位的時候是無法解決的。“現在退下來,我覺得非常榮幸。因為國內好多知名的企業家,有的升了官,有的沒有后繼力,還有的犯了錯誤,極個別的上了刑場。像我一樣干到65歲的企業家,屈指可數。”潘寧的這番話今天看來多少有一些明哲保身的味道。 潘寧時代的科龍可以說是與海爾不相上下,他們都把各自的企業從一個小冰箱廠帶成了讓國人仰視的家電帝國,但他們把企業帶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在各自的去留問題上作出了截然相反的抉擇,而這種抉擇對兩家企業后來截然不同的發展路徑起了令人驚訝的決定作用。看來,對“晚節”的不同態度可以決定企業的命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