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民之四:“為仁由己”--公民修養之道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9日 22:4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萬俊人 這篇文章的主題是一個看似不合時宜、實則關乎人生幸福的千古話題。因為“為仁由己”的根本,實際在于“為人由己”,也就是說,成就人生的關鍵在于人自己的作為,尤其是自己的美德作為。同時,人的美德或德行完善只能靠人自身的修養努力。道德之事原本內在于人,所以道德的修養不僅由人而成,也是與人為善的。“善”者,好也,求善的人生當 在古希臘語中,“美德”一詞,即指人的“優秀”、“卓越”、“圓滿成就”或“目的實現”。當然,這種人生的優秀卓越不僅僅是某種內在的心性品質,也是一種人生實踐的外顯成就,與人特定的社會角色或社會職能直接相關。比如說,“智者”的美德就在于其智慧的表現,武士的美德則在于其戰場的英勇和勝利。延伸到今天的語境來說,商人的美德首在其商業行為的圓滿成就,經濟學家的美德則在于其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卓越。當然,這只是作為商人或作為經濟學家的角色美德,而要成就作為一個人或者公民的美德,則要復雜艱難得多。 在我國傳統道德文化中,美德及其修養是最為顯要和根本的人生課題。儒家把“修身養性”作為人生大學八大目標中的兩個基本的目標或價值標準,主張依“忠恕之道”,按“仁、義、禮、智、信”的基本德行來達成修身養性的目的。但在傳統儒家倫理中,修養的基本方法首先是、且最根本的還是“慎獨”、“反求諸己”、“反躬自問”等內省方式。這一點既與古希臘美德倫理強調人的社會外達和角色實踐成就之“實踐智慧”型傳統相左,也與古代印度佛學主張萬事皆空、擺脫塵世、超度來生的道德禁欲主義傳統不同,甚至與中國本土道家主張的逍遙遁世、無為而生的道德無為主義相對。傳統儒家倫理的修身之道是入世有為的,但又是內省自由的;既強調世事功名的成就,又強調以“內在超越”的方式來求得完善人生。 然而,人類的道德總是植根于人類社會生活的。現代社會的結構型轉變帶來了人類道德觀念意識和道德行為方式的巨大改變,其給道德文化帶來的沖擊和改變無疑是巨大的,這其中,最大的沖擊和改變莫過于對傳統的道德修養觀念的挑戰了。現代社會的結構性轉變集中表現為三個方面的現代性特征: 首先,由于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科學理性與信息工程的社會化、普世化力量所致,現代社會的公共化程度空前提高,為傳統社會所無法比擬。所謂公共化,是指現代社會的生活秩序、生活方式和生活價值觀念的公共分享層面、信息與行為的交流范圍、各種人際、群際關系及其處理方式的透明規范程度等等,都具有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以至于今天的人們幾乎常常可以在同一時刻分享某一社會信息、某一文化產品或科技成果;可以在同一天里觀看到泰山的日出和萊茵河畔的晚霞,或者是朝辭北京夜宿巴黎;可以幾十億人同時觀賞一場足球賽,或是同飲一個品牌的啤酒……社會的公共化程度大大提升,全球化已然成勢,個人的生活空間也隨之大大擴展,這是現代社會的大趨勢。 其次,與之相關,現代社會的公共化程度與其制度規范化和秩序化趨勢相輔相成。法制和法治成為現代社會維系與發展的基礎。這一特征產生了對現代人行為的普遍同質化的規范約束。無論你身份如何,種族如何,性別如何,只要你生活在同一個社區、同一個國家、甚至同一個星球,你就要遵守你作為社區成員、作為國家公民或者作為地球公民所必須承擔的義務,當然與此同時你也合法地擁有作為這些身份的相應權利。講究權利與義務對等交換的公正,這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正義原則。 第三,由于上述兩個方面的強大作用,現代個人也發生了身份或角色的重大改變,即:你、我、他或她,每一個人都越來越多地以社會公民的身份而不是單純個人的身份生活于社會之中。社會公民成為我們的基本角色和身份。與傳統社會不同,這種社會的公民身份已經越來越多地掩蓋、甚至代替了我們作為父母或兒女的家庭倫理角色或“自然人角色”,這是現代個人的重要角色轉換。 毫無疑問,這三個基本特征是現代社會轉型的主要標志,也給現代人的道德觀念和倫理行為方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它們給現代人的道德本身同樣帶來了某種具有根本意味的范式轉變。首先,社會道德生活的基本范式由個人美德倫理轉向了社會規范倫理和公民美德倫理。更詳細地說,自然經濟、封建政治和傳統文化條件下形成的那種基于自然等級結構和血親人倫關系要求的個人內省主導型美德,已經讓位于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和現代文化環境下基于社會公共制度和個體社會身份或角色要求的社會規范主導型倫理。這當然不是說,個人美德倫理已然消失,或者變得不再重要,而是說,在現代社會條件下,個人美德的主要內涵已經轉換為作為個體的社會公民美德。同樣以個體作為道德行為主體,然而個體的身份或角色卻發生了重大轉變。公民身份當然不能完全等同于自然人的存在身份,但從人們的實踐方式和背景來看,作為社會公民的存在身份顯然已經成為現代人首先的和最重要最經常的活動身份。現代人的生活時空維度顯示出空前的公共取向和公共意義。 因此有其次,個體道德生活的實踐情景更為開闊和復雜。與傳統社會相比,他們的道德生活實踐不再限于諸如家庭人倫和較小范圍的自然倫理關系,而是在更加廣闊復雜、因而也更具有不確定性或變動性的社會倫理關系中展開。自然的家庭人倫關系當然不會消失,它們仍然是、且永遠是所有人類自身最基本最經常最穩固的倫理關系。但是,現代社會公共生活的擴張,必然使得人們所面對的倫理關系更為廣闊,也更多變動,因而也就更為復雜。社會化的溝通和交流日益豐富,職業生活的選擇和變動也更為多樣和經常,所面對的倫理價值關系隨之變得更為復雜。國際通商活動中的商業信譽要求,顯然非傳統行業經濟活動中的“熟人信用”(費孝通語)要求所能比擬,現代人身負的多重社會角色與他們的社會交際活動程度,也遠遠超過紅樓宅院內可能發生的所有倫理故事。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現代人的道德價值觀念系統產生了革命性的轉變,即:它不再是基于自然血親人倫之等級結構的天然不平等的權利分配和道義承諾,更不是基于這一天然合法化的自然價值等級結構之上的“主-奴關系”式倫理道德,而是基于現代自由、民主和平等之基本現代價值觀念之上的新型倫理道德。易言之,行為的道德正當性和倫理合理性不再以倫理等級權威為判斷標準,更不能屈從于封建權威主義的政治命令,相反,必須以社會公共認同的社會倫理規范為基本評價尺度,最根本的是以是否有利于人自身的幸福和發展為終極圭臬。因此,對于現代社會和現代人來說,最基本的道德倫理規范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忠”、“孝”、“仁”、“義”,而是公平的正義、人格的自由與尊嚴、人際的平等與寬容、為人處事的正直與誠信,以及社會責任與公共愛心。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紀經濟報道第60版 新浪編者注:“激情燃燒的財經歲月-《21世紀經濟報道》歲末專輯”專題系《21世紀經濟報道》與新浪財經聯袂制作。本文為《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終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該年終特刊(完全版)為《21世紀經濟報道》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21世紀經濟報道》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欲轉載本專題相關內容、或對本專題有任何建議,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361聯系。值此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在本年度對新浪財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