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民之二:商業社會何以「齊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2年12月29日 22:1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王躍生 時近歲末,回首過去一年,最大的收獲莫過于女兒“可伊”的出生。這當然大大勝過出了什么書,賺了多少錢。人至中年,女兒遲來,引來新朋舊友紛紛祝賀。一班人到中年、事業有成、子女漸漸成人的舊日同學朋友,借機討論起婚姻、家庭、子女等形而下的問題。有經商的朋友將養育子女比做投資,認為屬長期“套牢”型,回報不高。因為,從成本收益 由此引出的話題讓我想到,社會的市場化和商業化是否真的會對社會結構,包括家庭結構產生巨大沖擊?歷來穩固的中國家庭結構,是否也會如我們的企業“西化”為股份公司一樣,而接近西方的松散型家庭結構?道德、情感和觀念等形而上的東西,是否也會隨著全球化、接軌和歐美文化的沖擊而改變?中國文人、士大夫(傳統上他們代表著先進文化和主流價值)歷來講究“修身、齊家”,身修、家齊才能治國平天下;作為成功一族的現代白領人士(他們是現代生產方式和主流價值的代表),又將如何在商業社會中“修身、齊家”? 在我看來,上述問題都是真問題。在一個商業化、市場化的社會中,傳統家庭結構存在的物質條件大大變化了。另一方面,在具有觀念啟蒙、思想解放與個體價值張揚性質的現代化過程中,與家庭、婚姻等有關的觀念、道德和價值也都大大變化。這兩方面的因素已經并將繼續促使商業社會的家庭形態,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 家庭關系的日益松散和家庭形態的日益多樣化。這表現為離婚、再婚的爆炸式增長,不婚(獨身)人群的增加、婚而不育(丁克家庭)的普遍化。傳統的“從一而終”或者“寧拆十座廟、不毀一門親”,已經被徹底拋棄了。婚姻關系成為家庭領域最不穩定、最容易改變的關系,以至于幾年未見的老同學見面時的問候語變為——“離了嗎?” 傳統上認為對婚姻、家庭至關重要的忠貞、忠誠、責任等因素,日益淡化。由于婚姻家庭關系變得不穩定,人們對家庭的期望隨之降低,責任和忠誠等也隨之降低。表現為人們對兩性關系的更加隨意,一夜情、婚外戀、包二奶以及非婚同居等現象的廣泛存在。 財產因素和實用主義在家庭關系中的作用日益增加,在商品社會,在感情可以用金錢買到的時候,軟性的感情便敵不過硬邦邦的財產。諸如婚前財產公證、夫妻財產獨立、一朝發財就將對方拋棄,以及傍大款、嫁(有錢的)老外等,都屬于這一類現象。 家庭日益具有一種經濟體的色彩。一方面,家庭本身有要素互補的企業性質,發家致富成為家庭的追求;另一方面,家庭越來越多地遇到經濟決策。譬如購房置業、教育投資,以及股票債券、投資理財、保險養老等經濟性的家庭決策。 當然還可以更多、更詳細地描述商業社會家庭形態的變化與可能走勢,不過,這并非本文的主要目的。我們更關心的問題是,為什么在家庭領域會出現這些變化?這些變化是商業社會的必然,抑或只是一種短暫的流行潮? 作為經濟學者,回答這類問題還是要從經濟角度出發,從家庭存在的經濟條件出發。從經濟學的角度看,如果把我國傳統農業社會以及改革開放前計劃經濟時代的家庭關系都看作傳統家庭形態的話(實際上兩者也沒有多少不同),那么,這種形態存在的條件是低生產力水平、市場的缺乏、人身的超穩定結構,以及極度平均主義的財產結構,而這一形態的變化也源于其基礎的變化。 傳統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水平低下,家庭關系的存在首先是生存需要和自然分工的產物。男耕女織的自然分工,使得無論是單個男人還是單個女人都難于生存和維系再生產,農業勞動對人力的需求也要求家庭的龐大與多子女。計劃經濟時代雖然家庭的生產需要大大減弱,但家庭仍然是家務勞動從而滿足生存需要的必要形式,生活性需要使得由男女分工合作組成的家庭成為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場經濟的發展,使一切社會服務都被市場化了。可以說,只要社會有需要,就會產生供給。因此,在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商業社會中,已往單個男人或女人生存極其不便的狀況完全改變了。如今,在任何稍微大一點的城市,一個單身者都可以非常方便地從市場獲得家政服務,無論是搬家、換煤氣、修水管,還是做飯洗衣、打掃衛生,甚至談心、逛街。這一切改變了傳統家庭存在的物質基礎。 傳統家庭形式存在的另一個因素,是性的生理需要和生兒育女的需要。傳統社會幾乎沒有其他形式和渠道滿足生理需要,不婚而養育子女更是天方夜譚。然而,市場經濟和商業社會在使一切物質服務市場化的同時,也創造了這方面的市場。無論我們如何禁止,公開的或隱蔽的性交易和性市場總會存在,同時,同居、一夜情等現象司空見慣,這些使人在婚姻家庭之外獲得了生理滿足的渠道。至于生兒育女,一方面市場的高度發達以及養老功能的極大弱化使子女的物質意義大大降低;另一方面,目前已有一些地區在醞釀允許獨身者以人工方式生育子女,或者抱養子女,這使子女和婚姻開始分離。總之,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社會市場化,性和生兒育女方面的因素越來越不會成為人們選擇建立家庭或不建立家庭的決定性因素。至于家庭的親情和精神方面的功能,同居、朋友的形式也大致可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中國社會傳統家庭結構超穩定還有一些原因,如人身的超穩定和極度平均主義的財產結構。人身的超穩定使每個人在生活和工作圈子中面對的始終都是同樣一些面孔,形成一個個內部透明如水、彼此相互隔絕的“現代村社”。這種村社結構下,一般不易發生家庭結構的破壞和重新組合。而絕對平均主義的財產結構,使人人都具有幾乎完全相同的生活模式,缺乏重新組合的能力和動力。這就像企業間如果每個企業規模、效益都差不多,也難于發生企業重組一樣。然而,商業社會下人員的空前大流動完全打碎了傳統的村社,人們每天都在面對新鮮的面孔新鮮的人,人們在財產、居住地、生活方式上的巨大差異也使人有動力重新組合以改變生活。這也是傳統的家庭形態不斷受到沖擊的原因。 以上可算是市場經濟改變家庭結構的經濟(物質)原因。當然,家庭形式的改變還與市場化和商業化帶來的社會道德失范、社會價值混亂有關。就是說,維系家庭關系的除了利益,還有責任和道德。然而,社會商業化大潮使人們更多地考慮利益,而更少考慮責任和道德,更多利己而更少利他。這也成為家庭關系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概而言之,社會的市場化和商業化肯定將大大改變既往的家庭關系和結構,改變人們的價值和觀念,從而使傳統的一夫一妻、三四口之家、關系穩定、子孝父慈的結構發生很大變化,走向五彩斑斕的多樣化形態。更多的人(當然是代表社會潮流的主流人群)會選擇獨身、無子女、非婚同居,較多的離婚再婚、較不穩定的家庭結構,家庭的關系的物質化、利益化等等。 很難對這種發生中的變化做價值判斷,這完全看你所持的立場,好在經濟學從來就不是價值判斷的科學。如果按照經濟學的標準,那么可以說,只要能增加人的滿足,只要是自由選擇的結果,都是增加社會效用的。 2002年12月30日 21世紀經濟報道第58版 新浪編者注:“激情燃燒的財經歲月-《21世紀經濟報道》歲末專輯”專題系《21世紀經濟報道》與新浪財經聯袂制作。本文為《21世紀經濟報道》2002年終特刊(1-60版)系列文章之一,該年終特刊(完全版)為《21世紀經濟報道》授權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21世紀經濟報道》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欲轉載本專題相關內容、或對本專題有任何建議,請來信finance@staff.sina.com.cn, 或致電:(010)62630930 轉5361聯系。值此新年即將到來之際,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在本年度對新浪財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